《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诗歌,是了解古人情谊缔结的一个侧峰,虽不能以点概面,但是,从依依惜别、难分难舍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感情的丰盛,友谊的深厚,从而了解和再现当时的情形。古人们的友谊是如何花开一朵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渺渺烟云散失里,特别一种温暖和懂得存在,那便是生命的意义之一。有了这一份淳厚洁净的感情一直陪伴于人生羁旅中,"人生何处不相逢"时的惊讶,变成了世间最美丽的遇见,相逢相知不一定相守,却永远相信两颗火花碰撞交织的灿若斑斓,如七彩锦般的鲜妍、常在。
"深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心访友人,见到是预料中的必然,想着会举杯相叙,谈吐交心,可是,见不到呢?也大有收获,虽不见友人,却听见了有声音在空旷的山壁间彻亮地响起、回荡,这是什么样的相见,是心与心在隔山隔岭间驰骋、会面,比真正见到似乎来得更有诗意和情调。相识相知,妙在一响弹,就只全部的你和你的快乐当下。此时的诗人"无声胜有声"。于是,高高兴兴地来,高高兴兴地去,而且留下千古传承佳作一首,除了钦佩,后来人该如何感想诗人的才思敏捷?
王维诗歌空灵绝响,无以复加的一种清丽、精巧,简洁中蕴含天地灵气,谙识世事因缘。不得不赞誉的禅心佛性,空即得,得之所,轮回相依相持相融。
王维又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王维真爱山,不是进山去访友,就是山里送友归。两种情形下的他,是如何的心境,又作如何的表达和处理的呢?
王维说,我送别了友人,便回到自己的"柴扉"家里,这送别是难分难舍,有"折柳"的惜别况味吗?他不说,不细表,"山中相送罢",谁能理得清楚他对朋友离去着怎样的心绪?好平淡的描写,朋友走了,我送他出山去。于是,第一句的平实,难免觉得有点疑惑,这样,也就对下一句有了更多的期许。接下来,诗人如何巧妙地切入送归人后的感想呢?"日暮掩柴扉",似乎这也很平常啊!送走朋友,转身回家去,正好是日暮时分,轻轻地推开、掩上门前的柴门,王维就干了这事。这与我们对《山中送别》的臆想大相径庭。试想,一位自己相知的朋友探望至山中自己的家,心里该是有感动,也有激动吧,但是在送走朋友后,诗人表现得似乎平平淡淡的情绪,波澜不惊吗?我们细微探寻下去,或有蛛丝马迹在若隐若现中。日暮是什么样的景色,日暮是夕阳西沉,倦鸟归巢,山川渐隐,片云归洞,是黑暗即将来临的前奏。今晚的夜色密布中,一种黯淡、稠浓的情绪似乎散也散不开了,"掩柴扉",这不是一件平常之事吗?是诗人天天都有的动作,在此处出现,是自然相连描写,还是另有他意?其实,这就是诗人着墨的高明了,"请君入瓮",便会想起一种情怀来,他日的柴扉关闭怎能与今日并提呢?诗人手上分明捏着一抹淡淡的,淡得风一吹就能扬起或滑落的伤怀在心中,惆怅是难免的,留下的万般寂寥是难免的,在欲将来的漫漫长夜中分明席卷着来分离的苦痛。诗人通过"日暮"、"掩柴扉"这连贯的意境来轻描刻画,却是重头之笔,胜过千言万语的诉说,布局棋高一着,清淡中见巧、见实、见韵。
这还没说完呢,他接着说:"明年春草会绿,绿了的时候,我却忘了问你,还来否?"友人这才走呢,怎么就想起了明年事,明年再相聚的未来事,不可预见,不可分明。但是,诗人就问了,他问谁?问友人,已走远;问自己,有答案吗?确切地说,他在自言自语中。这样的文字和情感处理,加深了友人离去后,王维心怀落寞、难过的心理。这种手法,一层接一层似有未有的情感牵连其中,情里有情,话里有话,意中带情丝万缕,话没一句多却胜似千言万语中。
诗歌的难得,难就难在用最朴素、最平凡、最自然的语言、题材、笔法来刻画最真挚、最厚重、最深刻的情感、思想和开悟。但见文字高处,实则是匠心布局的运筹帷幄之中,无招胜有招的奇妙功夫。
谁不会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很少。
王勃的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称得上送别诗中的典范佳品。难道这诗歌确有不同凡响之处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城阙、三秦于何处?诗人不说送友人,只道地名,该有别意了。原来,"城阙、三秦"在长安城,当时的帝都所在地。这就意味着,诗人送友人的地点在京都的城楼上,两人从城楼远望去,远处望不透边,烟霭弥漫,重重叠叠,怎能看到五个渡口呢?这里诗人将遥远的四川一个接一个的渡口想象在其中,其实,谁能从长安城里真正眺望到隔山隔水的"五津"呢?看来,诗人对友人要去的地方,有些微的担心。我们都是漂泊在外的背井离乡者,都是"居无定所"的为官者,或许朝廷一纸圣书,都会像今天一样又启程远走他乡了。这种情绪的密布,让送行者和被送行者都有无限的落寞情怀。游子的飘零,是心中一道无法言表的疼,诗人工整的对仗,更为丝丝扣扣地加深了无奈情愁的深度,浓得似乎化不开了。偏抑,偏郁,低沉是上片的主基调。
下面诗人是否会打开这个结,再接着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什么叫笔锋一转,这就叫完美的承、转,为之而惊叹,赞不绝口。这句有名的写意情谊的名句,在顿开中拔地而起,将高度一下子拉起来,占据了此诗中真正的要塞据点,从抑到扬,那么稍稍一拨,便做到了。这便是瞬间的精彩呈现,开阔了,高远了,深化了。我们即使隔得再远,我们的情谊却如毗邻般的亲近,如面,知己者,天涯海角情谊当永追随,永相知。全诗达到了一个高潮和高度。接下来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收束了离别时依依的话语,不管如何,在这分手的岔路口,都知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们却不要像那小儿女般的情意绵绵话别。"人生何处不相逢",今朝的离别,正是来日复相见的开始,周而复始着。收梢时,诗人却意外地平缓下来,高峰溪涧,陡峭与峡谷的参层落差,相辅相成的高低节奏才会有最优美的琴弦之音。
诗人整首诗歌跳跃且跌宕,腾起欲落下,缓音与急弦,处理、铺就得自然、有章法,出其不意中多有创新的发展,让人应接不暇。
关于友情的名篇,王勃还有一首《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洋洋洒洒一大篇,热情洋溢一席话,好一个热闹,好一个壮观场面,诗人笔调明快,笔势锋利,气如长虹,浩荡似流,也不乏娟丽和清新,力作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千古名篇。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离别,总有湿润在细细地发芽,伴随着伙伴的走远,山也朦胧,人也朦胧,雨更朦胧。韦应物说,微雨飘飘地笼罩在楚江上,此时,听见建业城里的钟声响起了,而楚江上的帆船因烟雨淼淼而显得分外的压抑、沉重,有鸟儿迟迟不肯离去,在这暮色中盘桓,江水一去汇入大海,这大海有深不可测的底,水岸边的树木润育在雨霏霏下,含露滋润,朋友相送啊!依依惜别有道不尽的话儿,泪水不禁流下打湿了衣襟,雨像泪,泪如雨,分不清是雨丝还是泪珠儿在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