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道文章的起源,说文章的本真。原来,这好的佳作酝酿,都皆于"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自然顺应中,萌芽起第一时间的醒悟和兴起。"春江水暖"、"北国飘雪",河山万里的光景因时因地因人看待体会不一,感同身受不一。
想起一句有名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种枝头绽放的繁花似锦,如果直接切入句子的本意,俨然一派江南初春的美景生发。春风不知不觉地潜入了夜色中,并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催开了漫山遍野梨花枝头放,好一幅自然偶得的春意浪漫中。其实,真正将全诗吟诵透彻,却别有洞天,全然两回事了,于是更加凸显诗人的诡奇笔法。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杜甫在《渼陂行》诗中道:"岑参兄弟皆好奇。"何谓好奇,如何体会岑参的好奇呢?
这一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或可了解几分原委,看看诗人到底好奇在何处。
诗中道,一场北风卷起了"百折草"(其草性坚韧),可想而知这北风呼啸来势多么的凶猛,且突兀、毫无预兆。北风来,又带来了什么?这是八月天的北方啊,"即"字传情、传神,诗人惊诧之余,疑惑中一晚便见到了八月飞雪的场景,此时在南方,还是蛙鸣稻香的丰收时节,天气炎热酷暑难耐,一丝丝焦烤的滋味。诗人为这样的"不合常理"似有合不拢嘴的惊叹,从来没想到过还有如此变化莫测的天气。说诗人用词用得"奇",这其实还不能叫绝,一句刚体会到的南方春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陡然间却是境遇两番。此处的春风不是春风,却是一阵阵的北风萧萧,此时的千树万树一簇簇绽放的梨花,却不是一种初春的萌动,而是雪染的风采一层层、一树树在林间飞舞,盈盈而立,一枝枝在压低中负重,好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纷飞,锦簇盎然的白皑皑一片片宛若南国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江南景来表达北方风情,绮丽,鬼魅,说他笔法兴奇,却是妙哉,妙在反串成功。
随即的北国风光一道道地随意摆弄开去,诗人兴手而起,不作半分刻意的装饰伪说。他道,这漫漫的雪花随风飘飘地散入室内的珠帘上,打湿了珠帘上的罗帏幕布,着一身狐裘的衣服不暖和,盖一床"锦衾"被子也很冷,单薄得似寒气在穿透,从帐外写到帐内,从远近写得切肤的感受,诗人用笔可谓细腻详尽。将军的手冻得已经拉不开弓箭了,铁衣护甲冰冷在身上,难以御寒,越发冷冽。边关的将领,一般情况下夜晚也不能脱下金甲,所以,将军全身笼罩着一层寒气,逼得抬手提足都放不开了。边疆清冷凄苦的生活,虽在此处尤显,但是,经过诗人转折奇峰,倒有一丝鲜活的情趣,这也道"奇"了。诗人视野不局限,从外到内,又将眼光撤出帐内,及至帐外的辽阔无垠中。广袤的空旷原野里,浩渺的雪花飞舞中,已经凝结成了冰雪覆盖的一片浩瀚白皑皑延绵一色,一派宏伟壮观,而长天中却是冰凌凌扑下、惨淡淡弥漫的恶劣景象,营造了一种酷寒难敌的冷冽。一个"愁",一个"惨",怎一个不惨淡愁苦的画面,自然犹生艰苦和凄寒的意境。但是,这冷、寒,却驱赶不了该送的人得送归,该设置的离别宴席还得如期进行。在中军里一场分离告别的宴会开始了,丝丝绕绕的胡琴,轻拨弦弹的琵琶,悠扬婉转的羌笛撒落在大帐的各个角落中,丝竹管乐,到底是难分难舍的别情韵律,有人回家,有人依旧坚守,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在分别中尽在不言。离去的终归会离去。送客到军门,已然黄昏,大雪又飘飘然地降落,风刮得猛烈,那辕门上的红色旌旗却早已一动也不动了,凝结成冰"旗",或有若隐若现的一展大红旗面在大雪纷飞中,该是不是奇景呢?全然的冷色调中凸显一抹少许的暖,却胜似一片片招摇的漫红。诗人笔法另辟蹊径,难以效仿的奇特心思和构思,诗文行来诡道也。送君一别,终须回返,依依不舍中,大雪依旧漫漫,回去的路很是艰难。想着这一去,人事如这一路转,人隔天涯,路随人茫茫,只有雪地下一串串的马蹄空印昭示着曾经有人来过,有人又离开了。这样的收尾留白符合情理,自然,富有许多想象在其中。诗人追随背影下去,他在想什么呢?
白雪洁净,大雪寒冷。一场洋洋洒洒雪的意境,在岑参的笔下,另生魅惑,别开生面的物象写意,与江南江北纤软细密柔美的景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用江南的春景描摹北方的冬意,着实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奇妙手笔。
物象一直是诗人们挥笔融情的最佳载体,物象来自于大自然,大自然的物种美丽且新奇,特别是被中国人赋予了更多内涵后,就有了更多的写意组合。一词多解,一词反用,一词重叠,诗人们笔下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在众多的物象暗喻中,抽丝剥茧几个,就足可以看到中国文字的丰富多样,传情传言的巧接暗布,其手法绮丽、多姿、有意趣和和谐之美:"折柳"一枝依依惜别,传递难舍难留情;月亮代言着一种涌动着的长久思念、怀想和挂记;梧桐多伤悲,凄苦;鸿雁传递乡情乡音,一封家书难求,鸿雁递送之;长亭外,古道边,离别青草碧连天;绿竹虚怀若谷,情操高洁,不畏艰难的节节攀升;寒蝉几悲同,凄凉唯自知;梅子怀春,雨露缠绵而悱恻。形形色色的物象,构成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学风景线,也成就了诗文丰富的一种迷彩珍贵。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幽草独自开放在清涧边,自怜自顾自伤怀,树上深处黄鹂一阵阵鸣啼。这春潮来了,带着雨霏霏的一阵急,一次晚到,它来了。视野里,涧水边的渡口上有一艘船在凄冷冷中独自守候,没有一个人登上这客船,却雨大风急,似飘荡摇浆着。全景呈现一种无依无助的飘摇、寂寥,无人懂。"幽草"、"黄鹂"、"深树"、"春潮"、"雨"、"野渡"、"舟",诗人通过一连串的物象,达到了一番物景与心境的共鸣。凄寒中嗖嗖有冷在降落。
一些写景咏物的诗歌文笔清新,似幽兰淡淡地在开放,情绪含而不露,故有种天然韵成的丰姿,笔触和心境同时呈现出和谐、美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代诗人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鹿门山过着隐居的生活,熏染于山野相邻间,他的文风清淡,笔墨飘逸,辞藻娟丽,有隐士般的通透和明朗。《宿建德江》就算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全诗兴起于一个"移舟","客"为中心,"烟渚"、"日暮"、"野旷"、"低树"、"江"、"月"这些物象都是围绕而灵动,高低不同,远近不一,影影绰绰中但见分明,有些许离愁一直引线其间,浅浅地散发迷离之光。影月同行同舟。
夏日里的物象景象,在诗人的眼里,写意也颇多。陆游《初夏绝句》中说:"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一句"纷纷红紫"便是世间花红柳绿的高度概括,不用翔实写夏花的灿烂,不用细细描摹树荫的葱茏,也不用去细数山间田野里一切的盛开,诗人巧用四个字就完成了夏日景象的抒发。从颜色到声音,诗人将"布谷"掐入诗中,诗篇音像俱全,让夏日更加灵动。这样的感觉,繁华犹在行不尽,但此时在诗人眼底,万物和谐,一切太平,独自享受这一刻夏日的丰富,也不失人生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