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音 愁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曾经打动了无数游子的心扉,隔岸割不断的骨肉同胞情,血脉相连,永世生生不息。在这头,乡愁是一张洒满白月光的信笺,而那头,新娘的鬓发早已斑白,乡愁是一衣带水中的行舟吗?
其实,在中国人心里,乡愁是一枚小小的核,在风霜包裹的坚硬外壳下,有一捏就碎的细软。如烟渺渺,一缕便散作了魂归的离上秋。乡愁是一枚小小的叶子,春发秋落,无论何时何处何境,都在"秋月长圆"里发酵一坛桂花酿,但愿"千里共婵娟"、"人月两团圆"。其实乡愁啊,似一枚新镰弯钩,那露芽的尖尖冷不丁间便刺向茫茫的苍穹,"梦觉灯生晕"、"凭寄还乡梦"。乡愁如梦,夜夜"殷勤入故园",谁主沉浮这梦里梦外的祈求,或熹微可见,这"万里故园心"载不动的鸿雁频传,孤鸣落单,不闻"家书抵万金"的音信了无。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一封家书、来往大雁,常常成了诗人们欲诉乡愁的热门载体,不见故乡人,不知故乡事,不闻故乡音,于是,这寄托的,唯有对书信的热切盼望更为实在、实际。"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南来北往,一茬茬春去秋回,随时节而迁徙,这冷暖人生,雁群也自知不如归去,待来年春发,"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萦耳的乡音、乡书、乡情,顷刻间可覆满思念的海子。但是,似乎心事"古难全",却道"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千山万水,一书往来,行行重行行,山路迢迢,江河澹澹,不是当下"航空邮件"三两日的快捷、方便,也不是电子邮件"秒杀"般的神速与快准,唐人布燮《思乡作》中说:"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信来信往,怎一个难字了得!但闻雁儿的声声落鸣,总会有几分乡音不改的熟悉。在他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这切切等候,只待易安一阕"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便有了一份团聚的音讯,喜上枝头,西楼今夜照人还。
游子如浮萍,行迹飘摇,唯有乡音,一生一世不曾改变。
从古至今,孤灯、寒夜、风声、明月、驿站等,都成了客居者托怀的乡愁物象,渲染着一段浪迹天涯路,彷徨无根,伤感情切的身世处境,契入的带感强烈,容易引起共鸣。
漫漫月色里,风紧一阵,又过一阵,窗外偶有轻鸣几滴落下,倍觉孤单。寒窗薄枕,一盏萤火微微地汲取着黑幕的低沉,独自抬头,抑或俯首,而今这般,还能想起什么?此刻的孤苦伶仃,漂泊在外,归期却遥遥不定,家事不明,这难咽的苦楚、辛酸,谁能懂,谁又能体会?"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冬至的日子是一家人坐在一起烤着明火,锅里沸腾腾的,亲情暖融融的,这才是不负了人生滋味的心情。但是,诗人此刻在什么地方呢?他在邯郸一驿馆内,屈膝抱腿蜷缩在夜灯里,想象着当初家里的一切,浮现在眼前的光景,远行人在天涯中。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从严冬中走过,春日的曦晖,虽薄薄的一层苏暖,却已是心情尚好。只是小睡起身后有些渐凉挟裹,寒梅仍在鬓上斜插,凋零了。由此思及,不知一时间忆起了什么?问问心,故乡在何处?或许这疑问,扪心自问多少年了,除非一醉不醒,不然,是真的无法忘却它在心里一直时隐时现着。李清照被春风撩动起来的乡情,一发不可收拾,采用一种意识流程,一层层地剥茧、升华,一层层地承接、相扣,布局轻巧精细,着墨行云流水,宛若她即在历史的镜子中,正动情地上演这一出明晰、深情的"微电影",极富动感的片段。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人世间,谁能了一生故园情,谁能不拨弦故乡吟,谁能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
乡音、乡愁、乡愿,人人不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