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古代对痔瘘病因的探究
肛门病最多见的,非痔即瘘。当然其他肛门杂病还很多,且各有其不同的发病原因,将在各症下分别说明。这里仅谈谈痔瘘的发病原因。我国古医书中对这一病因的记载颇多,大致分内外虚实几个方面。《素问·生气通天论》载:“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这虽仅仅十二个字,但简明扼要地叙述了痔病产生的原因和症状。我们用今天的语言来解释这几句话:筋脉就是指静脉、动脉而言;横指扩张,解同懈,松懈;肠指便血下痢脓血。
隋代巢元方著的《诸病源候论》里指出痔核有牡、牝、肠、脉、血五种。其致病原因为:“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过甚,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所致。有一方而治之者,名为诸痔,非为诸病共成一痔。痔久不瘘,复为瘘也。”这里更进一步指出了痔瘘病的成因。
宋代窦汉卿著的《疮疡经验全书》云:“夫痔者脏腑所发,多由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胡椒辛辣、炙酽酒,禽兽异物,任情耽色,不避严寒酷暑,或久坐湿地,久忍大便,逐使阴阳不和,关格壅塞,风热下注,及生五痔。”又云:“皆由大肠传导所成,风热深而肾虚,为冷气相攻。饱食猪鸡鱼脍,或现脉虚,复为风邪所袭,六气七情所感。人生素不能饮酒,亦患痔者,脏虚故也。肠风者,血痔之渐也。”《东垣十书》云:“劳扰血脉,肠为痔,冲注下部,肛边生疮,变为痔核。”又云:“肠头成块者湿也,作大痛者风也,大便燥结者兼受火热也,此乃湿热风燥四气合而为之。”《丹溪心法》云:“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醉饱交接,多欲自戕,以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也。”宋、金、元时代对痔瘘病因的探讨,由以上各书所载可以看出,已经比较全面了。
明代对痔瘘病因的认识,又较前进了一步。如李的《医学入门》,方贤的《奇效良方》,楼英的《医学纲目》,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申斗垣的《外科效方》,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等,均为代表性论著。如《外科正宗·痔疮论》曰:“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或因久坐而血脉下行,又因七情而过伤生冷以及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又或酒色过度,肠胃受伤,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足见明代医家对痔瘘病因的认识颇为深刻。
清代外科学集历代之大成,名医辈出,著作甚多,如祁坤著的《外科大成》,高梅溪的《外科图说》,陈士铎的《外科秘录》。其中吴谦等人编撰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最具有代表性。在这部书里共列出了二十四种痔瘘病,都是按照病状来命名的。综括其所叙起因,不外乎是醉饱入房,筋脉横解,精气脱泄,热毒乘虚下注,或忧思太过,蕴积热毒,愤郁之气,致生风、燥、湿、热四气,结合而成。又如蒋示杏云:“痔类不一,内痔外痔,因形定名,总不外乎醉饮入房,高粱醉酒,负重致远,以致湿热风燥、浊气瘀血流注肛门,俱能生痔。妇人产后用力太过,瘀血凝滞,亦能致此。”马鲁瞻云:“痔瘘其名有五,曰牡、曰牝、曰气、曰血、曰肠。初生俱在肛边,皆由房劳、饮酒过多,多见久嗜甘肥,不慎醉饱,以致阴阳劳忧血脉,肠渗瘘,冲注下部而成。”
综合古代医家学说,其论说痔瘘病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十点:①饮食关系:如饮食无节,饥饱无时,恣意肥腻,胡椒辛辣,醉酒炙等等。②职业性关系:如久坐久立而血脉不行,或负重远行,肛门气血瘀滞等等。③习惯性关系:久忍大便,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大便秘结而痔瘘发作等等。④情绪关系:喜怒无常,七情所伤,忧思太过,蕴积毒热等等。⑤纵欲关系:醉饱入房,多欲自戕等等。⑥腹压关系:如男子饱食负重,妇人怀孕后期或难产,小儿痢疾蹲踞用力等等。⑦气候关系:严寒酷暑及为风湿所袭等等。⑧外感内袭:妇人产后伤冷,月事伤风,小儿痢后等等。⑨循环关系:瘀血流注肛门凝滞而致等等。⑩遗传关系:有父子相传者等等。
总之,古人对痔瘘的病因论述,可以说是非常详尽的,今天我们要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对待。当然,要剖析痔瘘的根本原因,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证明,瘘管患者如兼染肺结核,其伤口是不易收敛的。正如《内经》所云:“肺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久患痔而后咳嗽者,取效甚难;久病咳嗽,而后生痔者,多致不救。”也可以说明肺与大肠有密切的关系。
二、现代医学对痔瘘病因的认识
1.痔核形成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两个主要因素:(1)静脉瘀血:血液淤积静脉内,压力增高,这多是由静脉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直肠上下及肛管静脉瘀血的原因很多,便秘是最常见的一种。干燥的硬结粪块积存在直肠内较久,压迫直肠壁的静脉使血液不能畅流,加之排便时用力过大,因而促使静脉扩张。再一个明显的事实,孕妇容易发生痔核是由于妊娠期盆腔内静脉充血,加上子宫张大的压迫,阻碍直肠上静脉的血液回流,使直肠静脉内血液瘀积所造成的,特别是怀孕5~6个月以后,更容易引发痔核。此外,凡能影响直肠、肛管静脉血液回流的一切原因,都能引起痔核的发生。(2)静脉壁薄弱:静脉壁缺乏、失去正常弹性,对压力的抵抗力减低,是静脉本身病变所引起的。其原因为在直肠上静脉及其分支,均无静脉瓣,血液容易淤积之故。常见的原因是直肠下端和肛管的慢性感染、炎症等,使粘膜下或皮肤下静脉发生炎性病变,静脉壁弹性组织逐渐纤维化而使其弹性减弱,引起静脉曲张;直肠粘膜下组织松弛也可能使静脉扩张而形成痔结节。
2.肛瘘发生的原因肛瘘大多是由直肠周围的组织感染而引起的。其感染过程,大多因化脓性细菌由肛窦进入肛肌中,先发炎,后脓肿,经切开排脓或自行溃破后,脓腔逐渐缩小,其后由于感染性高的肠内容物仍可由原肛管直肠壁上的感染灶继续进入脓腔内,同时脓腔在愈合缩小的过程中,常成为迂曲的管道或腔道,出现引流不畅,所以才不易完全愈合。久而久之,病灶腔道就会形成许多疤痕组织,妨碍愈合,最终形成慢性瘘道,即是肛瘘。
据我们多年的临床观察,综合古今中西医的学说,提出我们的看法如下:(1)痔核是个实症:常是因血中有热,消耗大量阴液,致使血液浓度高,大便燥结成块,又加上肠液分泌减少,肠道缺乏滑润,因此粪便排出必然感觉痛苦困难,不得不用力过大,加之齿状线上下的静脉血管在齿状线各自转入末梢静脉返回,这时因受腹腔压力不能立刻放松,而血液本身浓度又高,肛门直肠血管内的压力也增高,就引起静脉丛瘀血,静脉管破裂,于是在齿状线以下形成外痔,齿状线以上形成内痔。内痔因粘膜组织松弛,天长日久,逐渐发展,最后成为三期内痔或混合痔。内痔多发生在直肠粘膜下右前、右后与左中三处痔静脉丛比较密集的地方。(2)肛瘘是个虚症:它的致虚原因不一,有肺病的人容易发生肛瘘。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抵抗力较差,而感染的机会增多,病菌容易入侵。中医所谓虚的含意有阴虚、阳虚的不同,气虚、血虚的差别,应与西医细菌感染之说结合起来观察。在临床上,患者肛门脓肿往往不易内消,治疗必须着眼整体。所以,自古以来治瘘都主张用气血双补之剂,这是有道理的。瘘管的产生、形成和不易治疗,是由于肛隐窝的感染、发炎、脓肿、出脓,形成里外相通涵洞式的瘘管。总之我认为肛门瘘管病,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来观察探讨,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