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久居高位的封疆大吏,他以其政绩和廉洁声蜚朝野,康熙皇帝褒奖他“清官第一”,百姓送给他一个外号,叫“于青菜”,以示亲切和景仰,他就是两江(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
于成龙早年曾任过罗城(广西北部)县令,当时的罗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兵刀之乱,只剩六户居民,连县衙门都一片凄凉。县衙院内荒草丛生,中堂仅有三间草房,内宅的茅屋内没有墙壁,破陋不堪,有时大白天竟有野兽出没。这里的百姓根本无法生存,有的沦为“盗贼”。面对这些困难,于成龙没有退却,他用石块垒起“案几”,在堂前支锅做饭,夜里睡觉头枕刀枪,就这样开始了整治边荒的工作。为制止械斗,劝民务农,恢复生产,他呕心沥血,历尽艰辛,罗城人民十分恭敬他,亲热地称他“阿爷”。
远在边关,于成龙自奉菲薄,生活清苦。他离开山西老家赴任时,曾雇了五名壮仆相随。不料,到了罗城,壮仆们忍受不了于成龙的艰苦生活,有一人病死了,三个人逃走了。后来又雇了四人,结果还是死的死,逃的逃,没有一个人肯跟随他。百姓们见他实心任事,却如此清苦,心中十分不忍,便凑了钱给他送去,他们跪在地上恳求于成龙收下:“我们知道阿爷辛苦,请收下这点盐米钱吧。”成龙却说:“我一个人在这里,要钱干什么?你们拿回去奉养父母,也就等于给我了。”后来,于成龙的儿子来罗城看望他,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大家凑了不少金银,送给于成龙的儿子,让他带家去。于成龙又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家离这六千多里,他一个人拿这么多钱,不是太吃力了吗?”百姓们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
于成龙俭朴为官,在朝廷也是出了名的。一次广西秋试,来广西的众官员个个美服盛饰,衣冠楚楚,还带着面貌清秀的随从,于成龙则与众不同,还是穿那件旧布长袍,只带了一个老家奴。众官员见了面,相互寒暄,对于成龙则有些看不起,有的“指目揶揄”。这时,广西巡抚走出来,他虽不认识于成龙,却似曾相识,指着这个敞衣垢褛的于成龙说:“此人定是罗县令!”原来他对于成龙的廉洁奉公早有耳闻,这次一见,一猜即中,一时弄得众官员面面相觑。
于成龙六十多岁时,被康熙派往福建,先后任按察使、布政使。他虽任两司长官,已是封疆大吏,但不改初衷,依旧口不言财,一尘不染。在他的内室,陈设十分简陋,除了破旧的案几,一个装朝服的竹简,两个饭锅之外,其余都是他的全部文卷书册。
有一年,他任江南江西总督时,母亲故去,他回老家料理丧事,又返回江南住所。返回途中,他只雇了一辆骡车,带了几十文钱,沿途只住饭店不住公馆,也不惊动路过的地方官府,悄然无声地回到江宁。他做官多年,从不带家属随任,只到晚年,才带小儿子在身边照顾。
于成龙多年身居高位,自奉简陋,粗茶淡饭,人人皆知,加上他府中的《青菜图》,因此,江南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于青菜”,在他的影响下,江南民俗有很大改变,过去人们喜欢穿着艳丽,后来,竟上行下效摒弃了绸缎,都以穿布衣为荣。连士大夫家里都不再攀比奢华,自动减少了车马家奴,府邸不那么辉煌了,婚嫁也不再吹吹打打了。
于成龙死后,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只发现一袭绨袍和几罐盐豉。消息传出,江南百姓十分哀痛,店铺停业,家家户户挂起他的画像,进行奠祭,康熙皇帝得知他临终前的状况,十分感慨,赐予他封号——清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