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6年底,契丹首领孙万荣确定南下进攻的战略,猛攻冀州。孙万荣以骆务整、何阿小为先锋,此二人均是契丹悍将。何阿小是个非常残忍之人,所到之处,经常屠杀无辜。冀州没有顶住契丹人的猛攻,终于陷落,何阿小处死冀州刺史陆宝积,并屠杀数千人,从此他“屠夫”的绰号臭名昭著,河北之百姓,闻其名而恐惧。在攻占冀州之后,契丹大军再陷瀛洲,河北地区震动!与瀛洲相近的魏州人心惶惶,刺史独孤思庄更是紧张,把郊外的百姓都安置进城内,加固城墙,厉兵秣马。武则天也担心魏州的安危,便把最有才干的狄仁杰调往魏州担任刺史。狄仁杰到任后,马上将农民放出城外继续耕作,说:“敌人还离得远呢,不必太慌张,这里有什么事我来负责。”
契丹人来势汹汹,可是唐军居然没有一个可堪重任的将领。武则天想起了一个人,就是在素罗汗山之战中被吐蕃击败的王孝杰。虽说王孝杰被贬为平民,但是武则天仍然认为他是最有才干的一员大将。697年初,王孝杰临危受命,出任清边道总管,统率十七万大军,开赴前线,准备与契丹军队一决高低。事实证明,王孝杰的军事才能被女皇严重高估。三月,王孝杰大军进抵东硖石谷。在上次唐军与契丹的决战中,硖石谷是唐军的死亡之谷,这次,东硖石谷再次成为死亡之谷。王孝杰率领精锐部队为前锋,先行进入东硖石谷,对于这一险要之地,契丹人不会轻易放弃。孙万荣率军在东硖石谷布下重兵,迎战王孝杰。
这是一场遭遇战,王孝杰手下皆是精锐部队,他指挥大军奋力作战,击退契丹人。孙万荣引兵后撤,王孝杰岂肯放过,便率军追击,唐军一路追击到一处高岭,此高岭之下,是万丈悬崖,这个地形对唐军是不利的。
孙万荣见王孝杰大军进入此险地,马上调转马头,回头再战。此时契丹大军倾巢而出,将王孝杰兵团压迫在悬崖地带,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在此攸关之际,王孝杰的副将苏宏晖选择逃跑,苏宏晖一逃,整个唐军的防线动摇了,契丹猛烈反攻,切断唐军的退路,将王孝杰逼入死地。
王孝杰坠崖而亡。这个坠崖,不知是失足掉下呢,还是因为绝望而跳下,总之,唐军统帅王孝杰,这位帝国军界崛起的新星,陨落于东硖石谷。除了临阵脱逃的苏宏晖部之外,唐军死亡殆尽。
驻守渔阳的武攸宜兵团,原计划与王孝杰兵团共同出击契丹,此时传来王孝杰兵团全军覆没的噩耗,全军上下一片恐慌,他不敢贸然进军。
而孙万荣在取得东硖石谷大捷之后,挥师南下,入寇幽州,并夺取数座县城,劫掠大批百姓以及财产。
武攸宜派出几路军队,反击契丹,但是均被契丹击败。
这次大会战以唐军的惨败而告终,不过却有人浑水摸鱼,反而得到提拔擢升。
这个人就是监察御史孙承景。
莫非他英勇善战、御敌有功?都不是。他是武则天派到清边军充当监军,从前线返回后,他派人画了几幅画,呈上给女皇帝,每幅画都画着孙承景冒着敌军矢石的交攻,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场面很是令人震撼。武则天感动地说:“御史乃能尽诚如此。”下令将孙承景提拔为右肃政台中丞。
这事后来露出马脚。武则天不仅重赏孙承景,而且还准备重赏他的手下,便派张仁愿到清边军叙录这些人的功劳。张仁愿是何许人呢?他是中唐时代的勇将之一,关于他的功绩,后文再述。张仁愿压根不相信孙承景会打仗,所以他不急着出发,先去找孙承景,询问对阵胜负的情形,这位只会躲在大帐中大吃大喝的监军哪里回答得出来,一问便破绽百出。张仁愿上书弹劾,武则天听罢大怒,将孙承景贬为县令。这件事也反应出武则天时代,欺上瞒下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这是时代风气使然。
虽然武则天把国号由“唐”改为“周”,可是好歹军队也是从唐保留下来的,怎么忽然曾经令天下所有对手胆战心惊的军队变得不会打仗、每战必败呢?武则天当然不愿意承认这是自己无能的结果。的确,武则天不能算无能,她太有才能了,才能使冤狱遍天下,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才能使酷吏横行,正义荡然无存。
这么一种政治环境下,怎么期望产生一支百战雄师呢?
在武则天时代,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娄师德唾面自干。在那个随时可能被诛杀的时代,娄师德却如鱼得水,官居宰相(同平章事)。有一次,他弟弟出任代州刺史,娄师德问道:“我们身居显职,你有什么自全之术呢?”其弟回答说:“如果有人朝我脸上吐口水,我也不生气,把口水擦去就是了。”娄师德摇摇头说:“你的修养还不到家,人家往你脸上吐口水,是为了要激怒你,你把口水擦了,这不是更令他生气吗?人家吐口水,你不要擦,就让它自然干,要满脸笑容,随人家吐口水。”连娄师德这样一位名将也用“唾面自干”之术来保全自己,真是一个悲哀,可以想象当时武则天的恐怖统治到达何等地步。
契丹并不是帝国最强大的敌人。比起北方的突厥与西部的吐蕃,契丹对帝国的威胁算是小的,但是面对一个实力并非十分强大的敌人,武则天帝国居然屡战屡败,而且一次比一次输得惨。女皇深感无奈,看来要剿平契丹,必须要借助于突厥的力量了。默啜可汗不失时机地再次表态,愿意协助朝廷击破契丹。只不过,默啜可汗很精明,既然唐军遭遇到空前的惨败,那么谈判的筹码自然得大大增加。突厥一方开出的条件是:一、唐(周)政府归还丰州、胜州、朔州、代州、胜州、灵州等六州的突厥降众,共有数千帐落,数万人,并将单于都护府割让给突厥;二、提供给突厥四万斛谷种,五万段彩绸,三千套农具,四万斤铁;三、可汗家族与皇族通婚。
武则天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拒绝默啜可汗呢?遂全部答应其要求。幸好此时仍是唐强突厥弱的格局,武则天要感谢唐太宗与唐高宗创下的基业,否则她岂能比一千多年后的慈禧太后高明到哪去呢?
获得了土地、人口以及大量生产资料后的突厥第二汗国,实力愈发强大,默啜可汗也越发不把唐(周)帝国放在眼中了。喂饱了突厥人之后,武则天便准备与默啜可汗联手消灭契丹。武则天自以为玩弄默啜于手掌,其实她才是被默啜所玩弄。697年四月,武则天再次兴师动众,出击契丹。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出任神兵道行军大总管,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为副大总管,负责剿灭契丹。除此之外,武则天重新起用娄师德出任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率领二十万大军攻击契丹。
武懿宗是什么货色呢?是武氏宗亲,武则天的侄子。跟武则天一样,他是个杀人如麻的人。在这一年(697年),武懿宗办了一件大案子:冀州刺史刘思礼企图谋反被捕,随即武懿宗要挟刘思礼诬告朝中与之有过节的文武大臣,致使担任宰相的李元素、孙元亨等三十六家全部被满门抄斩。武懿宗的阴险与残暴正合武则天的口味,所以将神兵道行军大总管这个重任交给他。
来看看武懿宗在战场的表现吧。
远征军统帅武懿宗率大军到了赵州,收到一份情报:契丹悍将骆务整,正率数千骑兵前来进犯。武懿宗一听,失魂落魄地说:“赶快撤。”武懿宗的远征军总共有多少人呢?最少也有二十万人,面对数千名契丹骑兵,这位统帅脑袋里只有一个字——“逃”。
部将一听,有没有搞错?对方不过才几千人马,怎么就这么逃跑?于是劝说道:“契丹不过几千人,而且是轻骑兵,没有补给部队,只要我们坚守城池,他们必定会离去,到时我们乘机反击,必可建大功。”
武懿宗听罢勃然大怒道:“老子的话就是军令,有违抗者斩。”众人不敢再说,只得撤退到相州。撤兵时军队杂乱无章,丢弃了许多辎重与武器,让契丹人讨了个大便宜。数千名契丹骑兵轻松地占领赵州,大开杀戒,将城内男女老少全部屠杀掉。
由于突厥默啜可汗信誓旦旦要协助武则天,契丹面临两线作战的风险。
两线作战,对于任何一支军队,都是非常不利的。孙万荣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他派出五名使者出使突厥,准备与默啜可汗商谈联手共同对付大唐帝国。
孙万荣对默啜可汗了解得很清楚,这是一个没有信用、反复无常的人,眼中只有利益。虽然默啜可汗从武周朝廷那儿得到不少好处,但决不会因为这些小恩小惠而听命于武则天。
孙万荣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事情坏就坏在他派出的五名使者身上。这五名使者中,有三人先到达突厥,向默啜可汗说:“我们契丹已经击破王孝杰的百万精兵(其实是十七万),唐军已经为之胆破,我们首领愿意与可汗联手,共同夺取幽州。”
默啜可汗一听有利可图,非常高兴,答应与契丹共同打击武周政权的远征军。
但此时,另两名契丹使者姗姗来迟。
默啜可汗大怒,认为这两名契丹使者有意怠慢自己,下令把这两人处死。这两名契丹使者为了保住性命,将一桩天大的秘密告诉了默啜可汗。
原来,契丹人鉴于上次被突厥偷袭的教训(那次偷袭中李尽忠、孙万荣的妻儿子女尽被默啜可汗掳走),便在柳城(今辽宁朝阳县)西北四百里处,修筑了一座新城,将不能作战的老弱妇女儿童都留在城内,还有与唐军作战时缴获的战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都聚于城中。
这座城的位置非常隐蔽,位于深山之中。只有后方的亲人安全,前方的将士才会安心地投入战斗中,孙万荣将此城的防守重任交给自己最信赖的人,妹夫乙冤羽。
契丹这两名使者将这座秘密城堡的位置告诉了默啜可汗,并且表示愿意为突厥人充当向导。默啜可汗听了简直乐翻天了,与其费劲地与唐军开战,不如突袭防备薄弱、却又藏有大量财宝的这座契丹隐秘城堡。默啜可汗当即亲率大军,直扑这座契丹大后方的重镇。
默啜可汗不给契丹人面子,当然,也不给武则天面子。
默啜可汗打心里瞧不起武则天这位女皇帝,只是高兴时逗逗她玩玩罢了。从下面这件事可以很明白看出来,默啜可汗虽然假意与大唐帝国和解,但是对俘虏来的凉州都督许钦明,始终不释放,在他准备发兵攻打契丹之前,将许钦明拉到祭坛上杀死,以祭拜上天。
此时契丹主力正与唐军在前线对峙,大首领孙万荣自以为他派出的使者一定可以完成联合默啜可汗的使命,不料却出现了叛徒,突厥不仅没有与他联手,反而在他身后猛插了一刀。
突厥大军在两名契丹叛徒的带领下,轻松地抵达契丹的秘密城堡。这里守军并不强大,居民多数是老弱妇女,在突厥人的强攻下,守军英勇地抵抗,但是寡不敌众。三天后,城堡陷落,城里的人全部成为突厥人的俘虏,默啜可汗将城内的辎重及财宝一扫而空。
默啜可汗将被俘的守城司令乙冤羽释放了,让他把新城陷落的消息汇报给孙万荣。
正在前线作战的契丹首领孙万荣听到这个消息后,脸色发白,两腿发软,几乎站不住。而将士们得知后方的亲人全部落入突厥人手中,一阵阵的惊呼,恨不得赶紧杀回去营救亲人,没人想继续作战,士气涣散到了极点。
不仅是突厥人在背后插上一刀,与契丹结为同盟的奚部落见突厥人卷入这场战争,便见风使舵,率先反戈一击,宣布脱离契丹,并与大唐远征军神兵道行军总管杨玄基相约,一前一后夹击契丹部落。此时的契丹早已人无斗志,兵败如山倒,契丹勇将何阿小被生擒,孙万荣带着几千残兵落荒而逃。
远征军的前军总管张九节截击孙万荣。孙万荣走投无路,他叹了一口气说:“现在我降朝廷也是死,降突厥也是死,降新罗也是死,看来是无路可走了。”孙万荣的奴仆砍下他的头颅,交给远征军的统帅武懿宗。这位极其外行的统帅,居然糊里糊涂地打了一场胜仗。
孙万荣的覆灭,使得契丹人一蹶不振,其余众连同奚、霫等部落,一起投降突厥。
当然,武则天也陶醉在胜利之中,虽然这次胜利的得来,并非武周政权的将领有何高明之处。由于契丹的叛乱已经终结,武则天派武懿宗、娄师德、狄仁杰前往受战祸最重的河北(今黄河以北)地区,安抚百姓。我们来看看武懿宗是如何来安抚百姓的。在战争中被契丹掳掠的百姓,纷纷返回故园,但等待他们的却是更悲惨的命运。武懿宗将这些人当做叛徒一个个抓起来,开膛剖肚,生取其胆,用此酷刑将百姓折磨至死。武懿宗的手段之残忍,很快就赢得“刽子手”的称号,河北百姓一谈起“武懿宗”,无不色变,安抚百姓的朝廷大员,就是这么一个“安抚”的办法。契丹人最嗜杀的将领是何阿小,而武懿宗来了之后,其暴行比起何阿小有过之无不及,由于他被封为“河间王”,所以河北百姓把他与何阿小合称为“两何”,说“唯此两何,杀人最多”。
武懿宗意犹未尽,上书皇帝武则天,认为光杀这些“叛徒”还不够,还要把他们全家统统杀光。所幸的是,在这种唾面自干、人人求自保的年代,还是有人挺身而出。这人是左拾遗王求礼,注意,这只是个从八品的小官,但是其勇气实在令人钦佩。王求礼慷慨陈词,更重要的是,他一语击中了武懿宗的要害,他上书说:“武懿宗手握数十万大军,见契丹数千人来,望风而逃,却将罪过都归之于手无寸铁、没有防护的百姓身上,如果要杀,请先杀武懿宗以谢河北。 ”
这句话,顿时让武懿宗哑口无言,也因此拯救了成百上千个家庭的生命。贞观时代在判处死刑上是何等的慎重,短短数十年后,在武则天的时代里,人权倒退回野蛮的年代矣。
这次与契丹的战争,表面上是唐军获得胜利,其实并非如此。
真正的胜利者是突厥的默啜可汗,突厥人在得到契丹、奚、霫等东方部落的归降后,实力大增,此时的他已经不需要与武则天继续演戏了,他羽翼丰满,要振翅高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