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96600000028

第28章 徘徊在亚欧之间的俄罗斯

崛起的俄罗斯

历史上俄罗斯曾经饱受苦难,甚至几次面临亡国的危险,但每逢绝境,它都犹如凤凰涅槃,重新成为地区,乃至全球的“霸主”之一。历史上,俄罗斯曾遭受蒙古、波兰、德国、法国等异族的入侵和占领,但它最终都战胜了敌人,生存了下来。

19世纪初俄罗斯险些被拿破仑灭国,但凭着睿智的统帅、英勇的士兵、广袤的国土和寒冷的气候,它奇迹般地打败了拿破仑的大军,并在随后的十几年内迅速发展成一个欧洲强国,之后横行欧洲大陆的俄罗斯铁骑曾一度被称为“欧洲宪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沙皇俄国灭亡,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外来武装干涉和自然灾害面前站住了脚跟,并很快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把原苏联逼到了生死边缘,但英勇不屈、顽强奋斗的原苏联人民最终打败了德国,并一举解放了东欧。战后它成为世界“两超”之一,与美国各领阵营对峙了数十年。但苏联解体以后,作为其主体的俄罗斯经济改革并不顺利,俄罗斯能重新恢复昔日的辉煌吗?有哪些因素促进或制约着它的重新崛起?

1.俄罗斯崛起的优势和隐患

影响俄罗斯崛起的因素错综复杂,其中最突出的,也是影响最大的是自然资源、军事实力、地缘政治和人力资源。

(1)自然资源。俄罗斯崛起最大的依仗就是其自然资源。俄罗斯国土面积约171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一位。广袤的国土和多样性的地质地貌赋予其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40%、天然气占45%、铁矿石占44%、煤占30%、森林占40%。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评估中,俄罗斯的资源实力排名第一。近几年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就得益于世界石油价格的居高不下,2006年,原油及天然气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高达50%。据美国《油气杂志》统计,目前俄罗斯探明石油储量为82.19亿吨,排在阿布扎比和委内瑞拉之后,为世界第六大储油国。毫无疑问,巨量的自然资源是俄罗斯崛起的坚实后盾,这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俄罗斯不能也不可能总是靠出卖自然资源换来经济发展,否则,俄罗斯经济最终将“坐吃山空”。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使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是俄罗斯崛起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军事实力。继承了前苏联的大部分军事资源,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这也是即使在俄罗斯经济实力衰微的情况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仍没有对俄罗斯掉以轻心的最重要原因。

军事上的优势不仅使俄罗斯仍能保持“大国”的威严,而且对俄罗斯的经济也有极大的好处,军售收入已是俄罗斯消除债务和实现GDP增长的一大来源。比如,韩国自1995年开始从俄罗斯购买直升机和弹药等,以抵消俄罗斯由原苏联继承下来的19.5亿美元的债务。印度军队80%的武器装备也来自俄罗斯,包括最先进的坦克、驱逐舰和潜艇、苏式歼击机和强击机。

但是,2004年2月海军演习导弹发射失败却说明俄罗斯军事战略力量逐渐下滑,俄罗斯大国之路路漫漫。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缺少维持这一战略力量所需要的工业基础和现代高技术资源。俄罗斯军事分析人士费尔格诺塞尔早在《莫斯科时报》的一篇分析文章中预言,在这次演习中将暴露许多问题。他写道:“核部队现在装备的是旧的洲际弹道导弹。一些导弹已在发射井服役了27年。替代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不够。库存的洲际弹道导弹正在变得越来越陈旧。俄罗斯大多数洲际导弹早已过了‘服役期’。如何进行军事改革,进一步保持俄罗斯军事优势,将是俄罗斯政府在崛起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3)地缘政治。俄罗斯领土横跨欧亚大陆,东西纵横1000余千米,西连西欧,东接亚太,将欧盟、北美和东南亚三大板块连接在一起。在这巨大的空间里,俄罗斯如何定位?是欧洲还是亚洲,是西方还是东方?这是自彼得大帝以来历代俄罗斯人面临的需要解决,但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

苏联解体后,北约的频频东扩固然是由于原华约国家融入西方世界的愿望,但更多的是地缘政治因素在起作用。地缘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同一个地缘政治空间内(世界或地区)不能有两个力量中心,也就是我们俗语所说的“一山不能有二虎”。美国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试图把俄淘汰出局,剥夺俄与其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地位。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虽然称不上世界超级大国,但俄罗斯仍不失为欧亚大陆的地区性大国。美国和欧盟都不会允许俄罗斯的重新崛起,故以北约东扩包围、蚕食它,以达到独霸世界和欧洲的目的。

(4)人力资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承接了其大部分人力资源,其航空航天技术和军事工业的研制、开发与生产能力仅次于美国,一些领域甚至领先于美国。但是,由于国力衰微以及一些政策因素,俄罗斯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且仍处于失控状态。

苏联解体前在各科研院所工作的科研工作者超过了100万人。可现在,加上独联体各国的科研人员在内,也不过10万人。据俄罗斯移民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有4.6万名俄罗斯知识分子出国就业,2002年这一数字急攀至9.98万。如今,在国外各种科研机构工作的俄罗斯科研人员多达50多万,他们绝大多数是在苏联解体后出国的。因人才流失,俄罗斯每年起码要损失掉20%的财政预算,更何况每个流失到国外的人才,其潜在价值是无法直接估算的。

值得关注的是,俄前总统普京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2002年的一次大学校长会议上就郑重承诺:“2003年度财政预算中教育开支将大幅度增加,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将增加两倍,达到30亿卢布,而为高校添置教学用具的费用将增加68%,修缮和改造高校图书馆的费用也将增加243%。此外,俄罗斯学者的学术补贴也要再提高3倍。”在2004年2月的关于科技和高技术理事会的会议上,普京再次表现出对人才流失的担忧,提出了一些阻止人才外流的建议,认为“俄罗斯应该为科学家创造最好的条件,应该做一切工作使得俄罗斯人的知识、经验和科技交流更好地为俄罗斯的利益服务。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也应变为双向交流渠道”,“目前的紧急任务就是创造条件让那些已经移居国外的科学家回国为俄罗斯工作”。

2.制度问题

制度问题是前社会主义国家崛起过程中的又一大瓶颈,近十年来俄罗斯国内因制度转型而引发了众多的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完全按照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模式进行所谓“改革”,并且采取了目前证明是失败了的“休克疗法”的激进方式,制度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俄国的改革家把计划体制的弊端统统归因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激进改革,证明完全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对于俄罗斯是另一个极端。在进行“休克疗法”期间,为形成广泛的私人所有者阶层和人人都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公平现象,政府给公民发放私有化证券,用以购买私有化企业的股票,但是因为私有化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并带来了高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市场无度开放,国家宏观调控失灵等问题。

但从切尔诺梅尔金出任俄总理之后,俄政府认识到,经济转轨并不意味着要降低国家作用。在指令性的经济体制已拆除、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的条件下,弱化政府作用容易产生管理真空,因而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十分必要。普京当选总统后,在总结转轨以来的经济形势时认为,经济和社会长期处于危机状况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经济模式造成的,改革中的政策失误和错误也是重要原因,并指出未来的方向既不能回到过去的计划体制,也不能再按前几年照抄的西方模式进行激进经济改革,而应该走“第三条道路”。

因此,俄罗斯应该将市场经济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走符合国情的市场经济之路。对此普京概括地说,“每个国家,包括俄罗斯,都必须寻找自己的改革之路,俄罗斯只是最近一两年才开始摸索自己的改革道路,寻找自己的模式”。

俄罗斯崛起的战略选择

俄罗斯在崛起进程中经济实力的重新崛起占据最大的比重,前苏联的崩溃使得俄经济实力大打折扣,伴随着恶性通货膨胀和腐败,影子经济横行一时,俄罗斯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普京上台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发展俄罗斯经济的问题,因此认识到俄罗斯经济的现状,找准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非常关键的。普京对经济转轨以来的俄罗斯经济形势持客观评价态度,在纲领性文章《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承认,俄罗斯已不属于当代世界中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近50%,仅相当于美国的1/10,中国的1/5,俄罗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正在被推入第三世界的行列。

在清醒的认识到俄罗斯经济现状的同时,俄罗斯政府强调世界环境符合其发展自身经济的大环境。“冷战”结束后,虽然世界局部战争接连不断,但发生世界大战的几率已经大大下降;世界上相继出现了几个新兴大国(如巴西、中国和印度等),各主要国家都在致力于新经济的发展,IT产业、经济全球化等新生事物不停席卷着世界各国。俄罗斯不可能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大潮中独自墨守,俄政府明确将改革和发展经济,促进其重新崛起作为其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有了对俄罗斯国情的深刻认识之后,普京就任后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经济改革措施:

首先,整治俄罗斯经济秩序,为工农业等生产部门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政府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将政府发放的经营许可证从500多种减为100多种,进一步调动了企业内部积极性;贯彻新的《破产法》和《公司法》,实施新的《农业土地交易法》、《投资基金法》等,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制定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将调整经济结构当作经济发展纲要的重点,不断增加对加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投资,提高其在经济结构中所占份额,为俄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发挥俄罗斯的比较优势,创造贸易顺差。俄罗斯的军事工业和自然资源是其最大的亮点,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绝大部分的军事工业的技术装备,拥有最大的核威慑力量,常规武器也因为其较高的性价比很受发展中国家的欢迎,近几年,通过向中国、印度等武器进口大国出口高技术的战斗机、坦克等武器,使得俄罗斯每年仅靠武器的出口就可创造数十亿美元的外汇收入。随着经济的复苏,特别是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的崛起,使得世界上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特别是能源的消耗进一步加大。俄罗斯通过出口石油等自然资源赚取了很大一部分外汇收入,俄罗斯的石油、煤、木材等自然资源的储备都居世界前列,因此开发潜力非常大,而且可以通过出口一些战略资源来发展同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利益。

再次,扶植并发展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一个国家拥有竞争力强的企业,就会为本国相关行业获得先进设备、工艺技术和最新信息创造便利的条件。本国有实力的企业不仅熟悉国内市场行情和走势,而且在空间上离其消费者比较近,在文化背景和经营风格方面存在许多共性。俄罗斯拥有颇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综合体系,可以生产各种产品,无论是简单的工具,还是航天设备。但俄罗斯许多企业的生产设备严重老化,已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俄罗斯拥有某些科学技术上的优势,基础科学的许多领域,比如空间技术、航空航天工业技术、激光制导技术、战略武器技术、生物技术、核物理、数学物理、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大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核能、航天、航空和舰船4个领域,至少有40多项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有些项目领先于美国。因此,利用其某些技术优势和政府产业政策的倾斜,改造并保护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一些朝阳产业,俄罗斯可以发展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最后,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全面拓展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其历史潮流已席卷了所有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所说:“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在各国经济的进一步自由化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俄罗斯也正积极谋取加入WTO,通过加入国际经济组织来进一步规范和促进自身的经济秩序改革;同时俄罗斯积极在区域化的合作上力争主动,在建立东北亚经济合作、中亚五国自由区建设、与独联体国际的经济融合以及积极融入大欧洲等方面态度都很积极,并通过在军事、能源和地缘等方面的优势来争取在区域化和全球化中攫取最大利益。

大国的崛起一定也要伴有强有力的国防做后盾。俄罗斯在军事上,采取大规模的裁军、按西方模式重建军事领导体制、按地区原则推广一体化联勤、大幅增加军费等举措,显示了俄罗斯军事改革的决心。致力于军队的现代化,确保遏制能力与防御能力是俄罗斯国防政策的核心。

俄军认为,俄罗斯在当今世界上可能面临的战争威胁,主要来自于因政治、经济、领土和民族等问题而导致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这种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将是未来的主要战争形态。因此,俄军认为,俄罗斯今后军事战略不是遏制全面战争爆发,而是遏制局部战争爆发和地区武装冲突。

俄军也认识到,俄军需要缩小规模及加快现代化建设,否则将无力参与国际上重要的军事行动。为此,俄军正在积极制订军队现代化计划,以期加大俄军专业化程度,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进攻性及防御性战略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是俄提高战略潜力的优先发展重点;进一步提高卫星导航系统的性能,俄罗斯还将大力发展卫星导航保障基础设施;加强与其他国家及军事组织的军事合作,与印度、中国展开一定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并与北约有一定的接触,甚至有与美国进行演习的想法。

总之,俄政府不太可能在军事领域采取激进的改革措施。国内方面,俄安全政策重点仍是解决车臣问题及打击境内恐怖袭击,并且积极改善军队的后勤问题,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国外方面,俄将更加注意中亚地区的形势发展,对于处理诸如伊拉克问题的事件,既要摆明立场,又不能得罪美国。

在经济和军事改革的同时,俄罗斯也在积极转变其外交政策,逐渐形成“普京主义”的外交政策:不招惹美国、向欧洲伸出手臂、重新调整与中国和东亚的关系。

为了减少崛起的阻碍,普京积极主动地向美国示好,尤其是“9·11”事件后,基于共同的反恐目的,俄美两国关系更是达到空前的热度。但同时,俄罗斯也始终保持其“大国”的心态,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仍与美国针锋相对。看似矛盾的行为却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俄罗斯仍然敢与美国抗衡。

在跟欧洲的关系上,普京有着强烈的“回归欧洲”的欲望,多次重申俄是“欧洲的一部分”。但是普京的回归欧洲之路并不顺利,西欧国家并未放松对俄罗斯的警惕,北约频频东扩。虽然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说北约的行动不会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成任何威胁,但如此外交辞令的保证并没有消除俄罗斯的“忧虑”。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2004年4月7日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对北约最新的大规模东扩行动表示担忧,并告诫北约不要置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于不顾。他写道:“北约的空军和陆军军事基地离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城市和防御设施越来越近,我们对此不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欧洲受挫的“普京主义”开始将目标转向东亚。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大国,日本是经济强国,俄罗斯在国际“牌局”中充分发挥了这三张“牌”的制约作用,并同时取得了通过军售的经济利益回报。2002年,俄中两国签署了由中国国家主席提出的《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俄印则签署了包括“新德里宣言”和“反恐合作备忘录”在内的8个外交文件。在中、印、日三国中,俄罗斯对中国戒心最重,因此俄罗斯还试图利用“石油外交”和“军售外交”以达到牵制或者遏制中国的目的。

俄国的崛起战略是基于其政府对本国状况和世界形势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务实而开拓的态度来制定的,其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脉络已经日渐分明,与其他几个新兴大国相比,俄罗斯找到自己的“第三条道路”可能有些姗姗来迟,但从历史上俄几次崛起的经历就可以看出,一切仅仅只是开始。

俄罗斯与中国的竞争优势及劣势比较

俄罗斯近年来经济表现不俗,但主要是依靠出口军工产品和自然资源。石油价格的居高不下进一步扩大了俄罗斯资源出口优势,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2002年俄罗斯国家经济实力竞争力可比排名第22,GDP达到3465亿美元。2003年俄罗斯国家经济实力竞争力可比排名第25位,GDP达到3673亿美元。相比较与中国第2位的可比排名,俄中差距明显。

根据世界银行的排名,俄罗斯的国际竞争力远远弱于中国。其主要原因就是俄罗斯的总体经济实力一直未得到恢复。同时,俄罗斯国内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安全隐患多,车臣问题成为其心病;其次,俄罗斯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各种制度改革还未见效,腐败问题极其严重,各种配套设施不完备,国内的投资环境受到西方国家的歧视;再次,北约东扩,美国和西欧势力进入格鲁吉亚等造成的外部威胁。

在自然资源方面,对同样号称地大物博的中国而言,俄罗斯的优势十分明显。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已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而中国的自然资源瓶颈已开始凸显。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物价上涨,主要就是原材料短缺导致价格上涨带动的。

在人力资源方面,俄中两国都有由于教育和科技的低投入严重影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问题,同时两国的人才流失都很严重。但相对于中国强有力的后备人才,俄罗斯的科技人才老龄化更加严重。有资料显示,前苏联科学院及各行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超过100万人,现在科学院只有54000名在编科研人员,平均达60岁,应届高校毕业生真正从事本专业的仅占1/3,其中大部分改行或出国,使本已青黄不接的科技队伍更加捉襟见肘。

另外,在基础设施、社会软环境等方面,同为转型经济的俄中两国,都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并没有显示出特别的优越性。

俄中政治安全、经贸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国际政治舞台中,在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朝核等问题上,俄中两国的立场非常一致,因为上述问题既不利于俄罗斯的和平与安全,也不利于中国的和平与安全。两国的军事关系也很引人注目,主要表现在俄罗斯对华的武器出售、反恐合作等方面。相比之下,俄中之间的经济关系却是低水平的。俄中贸易总额远不及中美和中日的大。除了民间的经济交往和俄中之间的军事贸易,俄中之间经贸联系与两者间的政治交往是不对称的,这与政治经济学上宣扬的经济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相悖,俄中关系存在很大的变数,俄国在“安大线”、“安纳线”上的反反复复就说明了这一点。

1.俄中两国的合作基础

俄中两国历史上曾三次签订盟约,分别为1896年6月3日签订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俄中密约”),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上三次盟约的最基本内容是俄中两国之间对来自威胁双方安全的外部侵略将所有能调遣的“水陆各军”、“尽行派出”、“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他援助与支持”、“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三次同盟都是毫无保留的军事—政治同盟。除三个盟约外,俄中两国还签订了其他一些互相支持与同情的文件与协定,如1924年的《中苏协定》(又称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37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发表了不亚于条约作用的《孙越宣言》。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今天,俄中两国又结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订了《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各种盟约的订立都说明俄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共同利益。当今,双方的共同利益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同为转型国家,双方都需要一个和平与安定的内外环境。其次,两国在经济上有较大的互补性。俄罗斯的钢铁、化肥、木材和石油为中国所需,中国的日用品和纺织品为俄罗斯人所喜爱。再次,双方在东亚,特别是东北亚需要进行地区合作。目前,对中国最有影响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它们之间的利益一致性超过它们与俄、中任何一国。俄罗斯虽已不是超级大国,但它作为唯一横跨欧亚大陆版图的世界第一大国,自然不会放弃其在东亚的影响力。中国要成为亚洲强国,而使亚洲保持多边力量平衡。在最近解决朝鲜核危机问题上,俄中两国立场相对接近,证明双方在地区合作中有较多共同利益。最后,俄中军事关系在加强。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国防现代化显得更为必要并有可能。中国目前无法从西方获得先进的武器装备,因此俄罗斯的武器系统成为中国的首选目标。而俄罗斯目前可供出口的产品不多,武器输出是其主要外汇来源,因此也愿意与中国合作。

总之,俄中这两个欧亚大陆版图最大的国家,合则双赢。俄中关系的稳步发展,是中国能安心地保持强有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俄中关系的美国因素

俄中关系的美国因素十分明显。“冷战”之后,俄美中之间仍有矛盾,甚至是战略性矛盾,但俄美中关系的性质同“冷战”时期相比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们不再是“冷战”概念的敌人。俄美、俄中、中美关系都已不是完全的战略对抗性关系。俄中在联合抵制美国单边主义的同时,又都与美国存在着战略性的共同利益。美国因素在俄中关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寻求自己在“冷战”后世界上的位置、角色和作用的过程中,俄罗斯经历了一个曲折、迷茫和痛苦的过程。1993年,俄美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使俄美关系达到高潮。不过,这种趋势没有持续多久,俄与美国和西方关系就显示出格格不入。美国和北约的势力渗透到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北约“和平伙伴计划”囊括了高加索和中亚的大部分国家。伊拉克问题、南斯拉夫危机、科索沃战争、车臣问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使俄罗斯与美国的战略性矛盾充分显露。与此同时,经济上嗷嗷待哺的俄罗斯没有得到预期的西方大规模援助,更未被接纳到西方的经济体系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对外政策开始调整。1996年4月,俄罗斯和中国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后“9·11”事件的发生、反恐怖主义的斗争、伊拉克战争等事件又使得俄美关系忽热忽冷,变化无数。在这些过程中,俄中关系总是与俄美关系相关。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俄中经贸关系的发展,普京政府已认识到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日后,有望出现俄中关系不受美国因素或少受美国因素干扰的现象。

3.俄中围绕石油供给上的相关问题

石油自广泛应用以来,就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石油国家的外交走向,“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石油问题是俄中关系中的软肋。

俄中石油贸易对中国的好处是明显的:在当今世界格局趋向多极化和必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势下,把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核能)作为巩固和发展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长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从地缘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考虑,加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另外从安全的角度看对中国也有较重要的意义。

但俄罗斯把能源优势,特别是丰富的石油资源优势作为其外交砝码,作为撬动东亚、西欧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的工具,这就是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当前中东局势仍在动荡之中,占世界1/10的俄罗斯石油供给成为左右世界石油市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俄中关系方面,俄罗斯为了改变自身在经济上相对中国的巨大劣势,不断调整对中国的能源供给。左右逢源的俄罗斯有其自身的能源战略图谋。普京政府正在策划“第二欧佩克”集团,即组建由里海地区各产油国参加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意图在里海能源走向问题上获得更多的发言权。

因此,在中国“能源危机”已露端倪的背景下,俄罗斯更有可能以石油作为谈判的筹码,换取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报酬。

4.俄中经贸摩擦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俄贸易额达到157.6亿美元,同比增长32.1%,中俄贸易已经连续第五年保持增长,连续第四年创历史新高。目前俄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为俄第四大贸易伙伴。但是在此背景下,也存在着不和谐音符,俄强行查抄莫斯科中国商人总额高达上千万美元货物一事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在关心海外华商合法权益的同时,正将目光转向中俄两国经贸摩擦上。

目前,中俄经贸合作中主要障碍是高关税和灰色清关,它们已成为中国产品进入俄市场的主要问题。俄罗斯实行多年的灰色清关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俄罗斯清关公司得到国家海关委员会许可后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提供运输和办理海关手续捆绑在一起的服务,这种服务被称为“包机包税”、“包车包税”、“包柜包税”。同清关公司的合作,货主既可免去办理海关手续的麻烦,缴纳关税也比正规清关要相对低一些,但货主为此承担了很大风险。由于从清关公司那里拿不到清关单等正式文件,遇到俄相关部门检查时,以“来路不明,非法走私”被查抄,为此中国商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灰色清关”这一非正规贸易方式所带来的弊端已经引起中俄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9月,温家宝总理和卡西亚诺夫总理在北京举行中俄总理第八次定期会晤时讨论了这一问题。会晤发表的联合公报指出,两国应在规范非正规贸易方面开展合作,尽快启动中俄规范贸易秩序联合工作组。俄罗斯也制定了新的《海关法典》,并已经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

处理中俄经贸摩擦问题,要做到防微杜渐,使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随着中俄经贸往来的进一步加强和两国司法环境的逐步改善,两国中的经济纠纷越来越多地通过法律程序加以解决,减少了在订立合同和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因企业对一些法律问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使得自身处于被动地位的情况。

俄罗斯的东北亚平衡战略

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实现了目标与手段的初步平衡。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实施还面临不少的制约因素,其中主要包括:俄罗斯对东北亚经济影响力有限从而制约其政治作用的发挥;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资源开发从潜力到真正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俄罗斯要理顺其与东北亚各国的政治关系尚需时日。由此,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要适度延伸。

1.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目标与手段的初步平衡

得到大国地位,保持周边稳定,获得经济援助,是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主要目标。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实现了目标与手段的初步平衡。

在自身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俄罗斯都对东北亚地区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从主导方面来说,俄罗斯的地区影响主要是政治和军事意义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东北亚和西太平洋的地区安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苏美两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战略平衡。“冷战”期间,苏联东部地区经济落后,但是军事实力却相当强。苏联军事潜力与美国不相上下,相互确保摧毁战略具有长期的政治意义。况且,苏联从来不是世界经济的主要部分。这既与当时全球化水平不高,也与苏联经济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有关。美国对其最大的对手采取遏制战略,其特征就是以强大的军事、经济和外交力量,对苏联进行压制、围堵、威慑和演变,使苏联因相互摧毁和无法取胜而不敢对美国发动打击,并因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改变其国内的制度和政策。

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在东北亚的影响力下降,其地区形象只能靠军事大国地位来维持。“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采取了军事守势战略。军事守势不是说俄罗斯在东北亚的军事力量无所作为,俄罗斯虽然忙于国内问题,但其军事实力犹存,在其国内稳定后,必将得以恢复。俄罗斯是军事大国,在东北亚政治与安全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俄罗斯向亚洲发展的欲望既来源于本国从西方遇到的困扰和阻滞,也着眼于拓展自身的海外武器市场。武器出口和军事技术合作是俄罗斯拓展其亚洲影响的重要手段。东北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9·11”事件后,俄罗斯不仅加强了其远东军事力量的机动性,而且通过反恐合作继续推进同东北亚各国的关系。

发展以稳定为前提。“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国内、国际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国家的西部和南部,面对北约东扩和里海资源丢失的危险,俄罗斯东部稳定有利于减缓其他方向的压力。从安全角度考虑,俄罗斯东部与亚洲接壤,无论与其中的哪一个大国发生冲突,都将给俄罗斯整个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况且,俄罗斯把西伯利亚和远东社会经济发展的期望与俄罗斯参与亚太地区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期望通过与亚太国家建立相互经济合作为俄罗斯东部提供安全保障和今后发展所需的投资等。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俄罗斯对东部及亚太地区采取了缓和的策略,通过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改善关系以及参与亚太地区安全合作等渠道,明显改善了俄罗斯的周边安全环境。保持周边稳定,是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实施的必要条件。

东北亚是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和海洋地缘战略的接合部,历来受到各大国的重视和觊觎。“冷战”时期,苏联的政治影响是以其超级军事大国地位为基础的。苏联在东亚的军事扩张曾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出现总体趋向缓和的迹象,构建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进程已经启动。朝鲜半岛局势一波三折,更增加了建立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迫切性。建立互信、交换信息、预防危机发生的安全与对话机制的确立,从总体上说有利于保持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在俄罗斯《红星报》1998年12月7日发表的《亚太地区:下个世纪的地区》一文中,谢·奥尔洛夫把俄罗斯的原则归结为“在不破坏已有的地区结构的情况下,以现有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为基础,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俄罗斯不能与前苏联相提并论,受自身实力的限制,只能走联合其他力量共谋战略大计的道路。俄罗斯放弃了前苏联的争霸意图,以安全合作为理念,以地区平衡者的面目出现在东北亚。参加“东北亚合作对话”、成为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成员国,是俄罗斯实际介入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重要表现。俄罗斯致力于地区多边安全体制的努力,政治意义更多,其实质是以退谋进。

东北亚是大国集中的地区。这里的安全依靠大国均势维持。“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的大国关系进行了调整。从双边关系上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美、俄、日四大国间陆续建立起各种“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的框架下,各国积极开展政治、安全和经济合作。

中国是亚太大国。在东北亚,中俄发展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最具有实质性的内容。由于两国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中俄在安全领域的合作正在向高水平的军事合作方向过渡。《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从政治和法律上确定了长期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形式。中俄在上海合作组织和联合国等组织中有着运作良好的协作制度。

日本是地处亚洲的西方国家。地理因素、经济发展和语言差异以及东部地广人稀、开发力度欠缺等因素,是俄罗斯进入亚洲的主要制约因素。俄罗斯始终有提升日本在其外交中地位的动力。俄罗斯远东资源开发需要日本资金的注入。俄日两国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磋商,有利于俄罗斯对东北亚施加本国的影响。况且,日本还有美日同盟这个背景。日本要走由经济大国上升为政治军事大国的道路。在包括申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以及获得外部能源供给等问题上,日本都需要得到俄罗斯的支持。

就其地理位置来看,美国不是东北亚国家,但由于其在东北亚政治与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俄罗斯不能不考虑美国因素的影响。在东亚,俄罗斯的军事潜力对美国的威胁已经大为减少。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考虑是:维护美国的地区主导地位,牵制中俄、俄日关系。在不影响美国在东亚的地位的情况下,美国会为俄罗斯的发展留有一定余地。正是由于美国的支持,俄罗斯才得以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美国对俄罗斯的能源支持是一种政治支持,也是对其经济改革的推动力量。

俄罗斯在东北亚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失去还是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俄罗斯的政治攻势不仅是对中国、美国和日本,而且韩国、朝鲜和蒙古也被包括在内。在双边关系上,俄罗斯对美、日、韩搞缓和以缓冲海洋力量的冲击;对中、朝、蒙则加强联系以强化自身在东北亚大陆上的政治存在。俄罗斯坐居其间,借助地区内海洋和大陆两种势力的合力,从外观上保持地区力量的平衡。俄罗斯以油气势力的展示、武器出口和军事技术合作为主要手段。

均衡是俄罗斯的战略传统。在东北亚,中国是政治大国,日本是经济大国。俄中、俄日关系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是政治关系,后者主要是经济关系。在处理本国与中国、日本的双边关系方面,俄罗斯并不是把本国的希望放在军事上的两面政策,而是放在政治上的两面政策。俄罗斯国防会议前秘书巴图林指出:“无论是俄罗斯,也无论是美国都不希望看到中国在亚洲拥有占优势的力量。日本也不希望中国过分强大,所以日本也是我们未来的伙伴。这是一张在需要时刻可以打出来的王牌。”自东亚首次出现中国、日本两强并立的格局以来,中、日的综合国力较量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地缘政治学中,日本要借助俄罗斯,努力排除俄日领土争端,着眼于牵制与遏制中国。“比较(美中日俄)四国关系,日俄之间的距离最远、最长。造成这一现象虽然有战后的种种理由,但是,现在无论从力量平衡还是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为了日本的国际利益,还是缩短日俄之间的距离为好。这样做,也有利于俄国和亚太地区。”负责起草1997年桥本龙太郎对俄罗斯政策讲话的丹波实如是说。从战略的角度审视中日两国围绕俄罗斯油气资源展开的竞争可以发现,这种争夺实际是东亚两强之间全方位竞争的一部分。2004年,一部名为《石油末日》的书在美国上市,这本书的中心观点之一就是由于对石油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石油供应的相对短缺,中国和日本已经展开了一场全球范围的较量,该书称之为“未经宣战的石油战”。俄罗斯如何处理好同中国和日本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其东北亚战略乃至亚太战略的命运。油气资源是俄罗斯突出其在中、日之间充当平衡者地位的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影响中俄关系的主要国家是日本;此后一直到现在,影响中俄关系的主要国家是美国。“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已经不能对美国构成严重的威胁。东亚的地区安全结构,就是以美国为核心的权力平衡结构。美国的注意力集中在遏制中国的崛起上,在维持地区安全和力量平衡方面需要俄罗斯某种程度的合作。现在,俄罗斯与美国和日本意识形态的分歧已经消失,国家利益成为三国对外战略的重心。俄罗斯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缺少西方的经济支持。在东亚,俄罗斯经贸联系的主要兴奋点是美国和日本。在对待这两个主要资金来源国方面,俄罗斯采取灵活的外交手段以达到获得经济援助之实。

俄罗斯在朝鲜和韩国之间实行平衡外交,既想同韩国建立关系而得到好处,又要保持对朝鲜的影响。俄罗斯主张政治解决朝核问题。俄罗斯的这种主张为自己在朝鲜半岛开拓了有利的外交空间。俄罗斯利用其与朝鲜和韩国的关系,积极参与解决美朝核问题,赢得了朝、韩的好感,部分抵消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也使俄罗斯掌握了向日本施压的手段。中俄两国积极推动朝鲜半岛走向和平,同样有利于俄罗斯增强其在地区事务中的发言权。

俄罗斯东部受世界格局转换和国家体制转型的影响出现多种危机。俄罗斯“雪崩”式的“军转民”改革,对军用产品投资急剧减少等对其东部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冲击。参加东北亚区域合作成为俄罗斯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冷战”的结束为东北亚各国共同开发本地区的资源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俄罗斯具有开发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资源的强烈愿望。周边的国家与地区对开发俄罗斯的丰富资源具有同样强烈的需求,相互间有巨大的互补性。这些都对俄罗斯经济有效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又处在欧亚交通大动脉十字路口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俄罗斯能够在地区化进程中占有重要位置。远东的资源和地理位置突出了俄罗斯在东北亚的地位。俄罗斯正在适时、适度地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有效的政治战略影响力。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与东北亚国家的总贸易额保持在90亿~120亿美元的水平,大约占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的8%。就相对比重而言,俄罗斯与东北亚的经济联系与苏联时期相差无几,但在与东北亚地区发展经济关系的实际意义方面,俄罗斯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在较长一个时期,俄罗斯难以摆脱以能源等原材料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油气出口是俄罗斯贸易的象征。它以“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为宏观背景,以国家对外战略更多的使用经济手段为中间媒介,以地区和本国边远地区的现实需要为微观背景而展开自身的潜在势能。油气开发给俄罗斯带来的利益是多方面的。俄罗斯经济正在恢复之中,从东北亚地区为国内经济发展开辟资金来源,是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大规模地发展向东北亚提供油气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既能解决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也能吸引东北亚国家对俄罗斯能源基地的投资。远东的“军转民”进程困难重重,更加突出了俄罗斯油气资源的意义。叶利钦时期,俄罗斯良好的油气合作方案或计划往往停留在纸上或拖延时日,有些即使实施,也因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陷于停顿。自普京担任总统以来,使俄罗斯对外战略调整服务于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发展。俄罗斯在欧亚之间加强了以资源和贸易为基础的增加生产、扩大换汇来源的经济政策。俄罗斯明显加强了对东北亚的油气攻势,并且把诸如油气资源这类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资源控制在国家手中以便有序开发。《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指出:“未来20年,俄罗斯最大限度地挖掘能源出口潜力,不仅可为保障本国经济安全做出贡献,也将成为保障国际能源安全的新因素。在欧洲和亚洲毗邻地区建立统一的能源生产和运输基础设施,发展国际能源运输体系,保障载能体的非歧视性过境运输,符合俄罗斯的战略利益。”现在,俄罗斯石油工业正在向现代化迈进,通过新技术、新的公司组织和新的观念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消除运输瓶颈。

俄罗斯在油气方面所处的地位对东北亚的未来至关重要。从经济交流角度来说,油气资源对于中日韩是战略性资源,中东虽然是东北亚油气需求的主要来源,但选择储量丰富、距离较近的地区作为油气供应地符合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规律。俄罗斯具备这方面的潜在优势,况且其油气已经开始面向东北亚。目前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角度看,中日韩的状况好于俄罗斯的状况。但从国家间的相互经济交流角度看,俄罗斯求助于中日韩是应急性的,而中日韩求助于俄罗斯则是战略性的,因为油气资源对中日韩来说是战略性的物资。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是俄罗斯提出的概念性区域能源合作框架,其目的是吸引中日韩投资开发远东和东西伯利亚的油气资源。中俄战略石油管线的建成,不仅意味着中国介入了东西伯利亚的资源开发,而且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存在。更重要的是,这条输油管线将如同一条巨大的战略纽带,把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以实质性的内容固定了下来,最终朝鲜半岛也将纳入其中。俄罗斯还加强了与越南、蒙古的经贸往来,积极开展能源合作,同意变更这些国家所欠的债务,使本国同这些国家的合作关系在短期内获得恢复和新的提升。

即使俄罗斯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气生产国,也可以确保自己作为一个主要油气来源国的地位。俄罗斯的这个地位至少可以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是经济收益。至于政治这个要素,说到底,东北亚各国需要俄罗斯的油气资源。俄罗斯资源供应商的重要地位使其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主动权和支配权,使得合作各方逐渐朝建设性战略伙伴地位转化。

西伯利亚铁路保证了西伯利亚和远东与俄罗斯欧洲部分的直接联系。建设西伯利亚铁路的最初目的是军事用途。现在,西伯利亚铁路承担的国际过境运输货物中,石油产品就占到41.2%。普京正在推进西伯利亚铁路与朝鲜半岛铁路连接计划,希望将俄罗斯远东融入欧亚的物流大潮中。韩朝双方的京义铁路计划不仅对朝鲜半岛,而且对东北亚的意义重大。因为京义线接通后再与中国的铁路相连,经中国的阿尔山到蒙古的乔巴山通往欧洲,所有东北亚国家的货物均可更为便利地被运往欧洲。俄罗斯地跨11个时区,交通联系极为不便,将俄罗斯维系在一起的费用很高。高昂的运输费用使俄罗斯许多边远地区在贸易活动方面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俄罗斯与东亚国家的合作较为困难,其中就有货物运费高昂的原因。俄罗斯的运费高出美国5倍、高出中国4倍。西伯利亚铁路向东北亚的延伸,将使俄罗斯的油气出口与交通建设相互促进,还将使俄罗斯在欧亚交通线上的陆基优势进一步得到加强。此外,俄罗斯的科学潜力也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东北亚是俄罗斯走向亚太的第一站。“冷战”时期,苏联就认识到东北亚在本国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意义,但其战略手段单一,姿态也相当强硬,从而造成自己在该地区孤立无援的地位。俄罗斯汲取了过去的教训,以合作的姿态,充分调动本国的经济、军事潜力,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突出其大国地位。“冷战”结束后,世界处于军事战、经济战和知识战三大战略流程交融时期。国家安全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和政治安全,而是包括经济、科技和生态等在内的综合安全,其基础是国家的综合国力。东北亚正处在军事战向经济战过渡的战略阶段。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构造,是其东部安全战略、东部资源战略与东北亚军事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俄罗斯重视调整与亚洲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政治上的一种需要,是经济上的一类布局,是军事存在的一个展示。俄罗斯从这一调整进程中,不仅获得了有形的急需,而且也将获得无形的存储;有形的是各种利益的组合,无形的是地缘政治的安全。在东北亚,俄罗斯以多样化的手段实现其战略目标。俄罗斯同东北亚各国发展经济联系,保持地区力量均衡,以期发挥其大国作用。从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初步实现了战略目标与手段的平衡。

2.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问题及前景

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初步实现了目标与手段的平衡,但其实施过程中还面临不少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俄罗斯对东北亚经济影响力有限从而制约其政治作用的发挥;俄罗斯理顺其与东北亚各国的政治关系尚需时日。

俄罗斯对东北亚经济影响力有限。从俄罗斯与欧洲和亚太的经济关系来看,俄罗斯的经济重心在欧洲。欧盟约占俄罗斯全部外国投资的1/4,并占其出口的40%,进口的36%。俄罗斯从欧盟进口的机器制造业产品是俄罗斯向欧盟出口额的30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各国占俄罗斯外贸额的10%,如不计美国和加拿大则只占5%。德国是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仅德国一个国家占俄罗斯进出口的份额就超过了东亚所占的份额。1999年,东亚占俄罗斯出口的8.8%、进口的7%,而德国分别占8.5%和13.6%。在东亚,俄罗斯与东北亚的经贸关系,无论就其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都高于俄罗斯与东南亚的经贸水平。20世纪90年代,从总体上看,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经贸关系的最大问题是不能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1992—1999年,韩国占俄罗斯进口的份额从2.04%下降到1.04%,占俄出口的份额从0.49%上升到1.13%。朝鲜占俄罗斯进出口的份额分别从0.18%降到0.02%,从0.54%下降到0.07%。蒙古的份额相应地从0.67%下降到0.15%,从0.48%下降到0.16%。中国和日本占俄罗斯进出口份额的比重相对较大,也存在下降的趋势。1992—1999年,日本占俄罗斯进口的份额从4.54%下降到1.5%,占俄出口的份额从3.95%下降到2.89%。中国的份额相应地从4.51%下降到2.93%,从6.51%下降到4.76%。从国别合作方面看,中俄经贸合作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首先是两国的政治合作好于经贸合作,其次是双方经贸合作区域主要集中于远东、莫斯科和中国的东北地区,再次是进出口额度和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包括中国对俄罗斯贸易长期入超,军事技术贸易占很大比重等。俄日经贸合作则集中于远东能源开发等少数几个领域,合作范围有限。韩国作为俄罗斯远东廉价消费品进口渠道的重要性远大于其作为远东产品出口市场的重要性。

俄罗斯对于资源的大宗外贸只是向东北亚打开一道门缝而已。“俄罗斯‘石油地缘政治’建筑在开采、运输、销售的基础上,这是俄罗斯今天和可以预见的将来所面对的现实。”俄罗斯东北亚油气计划受到俄罗斯运力不足的限制。由于油气运输的基础设施不足,俄罗斯大多数油气只能向欧洲出口。设计政策固然不易,推行政策更加困难。在一个与欧洲极不相同的陌生而复杂的世界里,企图打进流通渠道已经十分困难,且不说控制这一流通渠道。随着俄罗斯大国战略的展开,一方面是俄罗斯的实力进一步发展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又必须避免让自已成为国际秩序修正者的角色,最好的办法是在一定条件下尽量融入国际社会,在国际进程、国际制度中追求和实现国家利益,赢得外交空间。俄罗斯对亚太在未来世界中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视,特别是整个亚太地区尚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成熟的机制、规则和制度并不多,俄罗斯积极参与就能够分享制定规则的权利,这与俄罗斯在欧洲事务中只能被动地接受别人制定的规则对比鲜明。俄罗斯关注东北亚区域合作。东北亚地区既蕴藏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又是矛盾纷繁的地区。直到20世纪末,东北亚区域合作基本上仍处于“无组织、无制度、无中心”状态。其中主要有四个制约因素:“合作与安全问题结合在一起;合作与国内政治发展结合在一起;合作与历史遗留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合作与大国之间的明争暗斗结合在一起。”此外,参加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地区都是各国的边远和落后地区。上述种种,是俄罗斯资源势能展开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资源没有开发之前是一种潜在的经济力量,通过开发与利用才能成为现实的经济力量。俄罗斯资源开发从潜力到真正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冷战”结束后,中俄两国迅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发展了包括领导人定期会晤在内的官方对话协商机制。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框架已经确立,内涵也在不断充实。中俄正在逐渐形成以政治和安全为中心的广泛的利益基础。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地区的稳定秩序符合中俄双方的利益。美国、日本和韩国是俄罗斯从亚太地区吸引外资的主要国家,中俄的政治合作与经济关系之间存在着反差。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中俄关系的深化需要经济关系的充实。在俄罗斯传统产业中具有竞争力的是能源和军工综合体。当今对俄罗斯技术和资源产品都有需求的最大市场恐怕非中国莫属。西方大量进口俄罗斯的能源和资源,却不需要俄罗斯的技术产品;广大发展中国家因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得到俄罗斯的技术产品,却不能得到俄罗斯的能源。“冷战”结束10多年来,中俄政治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巩固为两国的经贸往来奠定了基础。中俄之间这种客观的互补关系,加上两国领导人的努力,使得中俄经贸合作连年增长。21世纪初,东北亚地区出现了两大经济热点,其中之一就是中国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这无疑为俄罗斯提供了新的机遇。如果中俄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进展同步,俄罗斯东北亚之行将会再上新台阶。从发展前景上看,中国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发展的作用尤其关键。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广阔。当前,俄罗斯受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压力,对向中国供给原油始终保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发展与俄罗斯的衰落形成强烈的反差。由此,在部分俄罗斯学者和官员头脑中形成了“中国威胁论”的想法。“中国威胁论”在沙皇俄国时期的表现形式是“黄祸论”。当前,俄罗斯“中国威胁论”的内容一个是所谓“中国移民占领俄罗斯领土,掠夺当地资源”;另一个是担心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这种想法不仅反映在舆论界和部分民众之中,而且存在于俄罗斯部分官员和学者之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亚·沙拉温。2001年9月28日,他在《独立报》副刊《独立军事评论》周报上发表了题为《三大威胁:俄罗斯军事建设没有考虑来自东方的危险》的文章。他认为,中国对俄罗斯军事威胁的现实性不亚于同北约或伊斯兰极端分子的战争。他更担心中国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出现,而不是美国在中亚的影响。俄罗斯远东“中国威胁论”的言论最多。俄罗斯需要与中国发展密切的经济关系,但又从心理上担心中国的崛起,担心中国对其资源过分支配以及中国移民的增加。显然,任其蔓延将堵塞俄罗斯在亚太未来发展的重要通道。

在对待其与日本的关系问题上,俄罗斯重视经济利益,希望在改善和稳定双边关系的基础上,日本增加其在俄罗斯的贸易和投资。为了获得经济援助,俄罗斯仍然需要借领土问题牵制日本。“虽然俄日在‘行动计划’上达成一致,为两国关系的发展绘制了蓝图,但只能说,这仅仅是两国改善关系的一个方案。”领土问题是俄日发展全面关系的主要障碍,将为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发展前景增添许多变数。

俄美关系受到两国地缘战略关系变化的影响。在同美国的关系上,俄罗斯会以合作中有斗争的方式应对美国的遏制政策。俄美矛盾主要集中在欧洲。俄罗斯亚太战略的成功运用将加强俄罗斯在对美较量中的地位。俄罗斯东北亚战略是其亚太战略的主体。在东亚,俄罗斯对美国的威胁已较“冷战”时期大为减小;从经济上看,俄罗斯对美国的影响很小,而自身却在经济上常受到美国的反制。“冷战”结束后,美国视中国为其亚太地区的主要战略对手。俄罗斯利用本国相对超脱的地位和灵活的外交寻求美国的经济支援。

东北亚大国关系依然在变动之中。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各大国都以保持朝鲜半岛稳定与和平为目的,在力争扩大自己对朝鲜半岛事务影响力的同时,尽可能采取同其他大国合作的态度,避免使局势更加紧张起来。俄罗斯重视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和影响。俄罗斯在韩国的利益范围正在以经济为中心,向政治和安全领域顺利扩展。与此同时,俄罗斯努力恢复和加强与朝鲜的关系。

韩国在克服金融危机后,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显著提高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以此为基础,卢武铉政府又提出了继续深化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把韩国建设成为东北亚经济中心国家的新战略构想。韩国对俄罗斯的能源和科技有很强的合作意愿,从政府到民间,韩国非常关注俄罗斯在东北亚的活动动向。“韩国总统倡导在东南亚创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经济合作计划。韩国认为该计划不能没有俄罗斯的参与和支持。”俄韩关系有望在今后继续得到发展。

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本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和对外战略的适时调整。经济实力是一国的根本性力量。由于有不可低估的经济、军事和科学潜力为后盾,俄罗斯的前途是乐观的。俄罗斯的力量还很强大,不过那强大与其说是在其现实的军事力量上,不如说是在其潜在的工业力量上。由于面临不少政治、经济和社会困难,而这些困难短期内难以消除,因而,俄罗斯的前途又是困难的。沙皇俄国时期和苏联时期,远东的发展都是在国家的驱动下进行的。“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远东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旧结构未被破除,国家的扶植力度却大为减小。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可以用国家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计算。1980—1998年,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除了英国外)的这个数字从40.5%增加到43.8%。俄罗斯的这个比例在下降,从1988—1990年的46%~49%减少到1999年的27.5%。俄罗斯远东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景,关键在于一定要加强国家的调控。任由远东脱离国家统一经济空间的发展“意味着俄罗斯将失去庞大的国防和军工再生产的能力”。俄罗斯的经济战略主要针对其欧洲部分。远东由于远离本国工业中心而从参加东北亚区域合作中获得发展的机会,这是近期考虑。从长远考虑,俄罗斯要把其远东整合到全俄发展空间之中。俄罗斯远东发展的历史,普京划分联邦区、派驻地方全权代表都说明了这一点。俄罗斯的实力还在恢复之中,其东北亚战略借助外力运筹的局面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从当前和长远考虑,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要进行适度延伸以拓展俄罗斯亚洲大国地位的发展空间。

俄罗斯加强其在东南亚的存在,近期是从侧翼支持俄罗斯实施其东北亚战略,远期则是确保太平洋—印度洋海上通道畅通,以便未来重新南下印度洋。

东南亚对维护俄罗斯东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冷战”时期,苏联东亚安全战略的重点在东北亚,随着国力的增强,东南亚也被纳入其中。苏联在越南的金兰湾设有海外基地。对美军部队从西太平洋地区向印度洋和海湾地区的调遣来说,东南亚的海上交通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东南亚的海上交通线还起着经济生命线的作用。东北亚借此可以获得石油等重要进口物资,并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成品货物。

俄罗斯在东南亚国家总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不到1%,进口和出口大约各占0.5%。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从战略上退出了东南亚。俄罗斯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下降,在东南亚扩大本国影响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武器出口和军事技术合作。越南是俄罗斯武器出口的老主顾。从1994年开始,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菲律宾和缅甸先后与俄罗斯谈判采购各种军备和军事技术以及进行军事技术合作。另一个是与东盟进行安全对话。东盟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的整合上都走在东北亚的前面。俄罗斯不失时机地借助东盟地区论坛参与探讨东北亚安全问题,拓展本国与中国、日本、印度的对话渠道,以此提升本国在地区安全领域中的大国地位。“9·11”事件后,俄罗斯又从金兰湾军事基地撤出。俄罗斯试图以武器出口和能源合作弥补其撤出金兰湾基地的真空。2002年3月,俄罗斯与越南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声明》,还签署了油气合作协议、加强军事合作协议和科技交流协议。2003年8月,普京在访问马来西亚期间表示,俄罗斯将向马来西亚出售18架苏-30战斗机。东盟各国借反恐之机争相购置先进武器,俄罗斯是其中主要的武器供应国。东南亚是伊斯兰国家较为集中的地区。以本国有2000万穆斯林教徒为联络手段,通过出席马哈蒂尔任主席的伊斯兰会议组织大会,俄罗斯重新构筑其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俄罗斯用东南亚取得的进展与其在东北亚的活动相呼应。东北亚区域合作正被纳入到东亚经济合作的范围。东亚经济合作一般指东盟10国加中国、日本和韩国,即“10+3”合作机制。俄罗斯没有被包括到这一进程当中。俄罗斯可以借助中国,一定程度上借助韩国的力量,在东南亚与东北亚之间形成“互激”之势,以此突出本国在东亚的大国地位。

俄罗斯在历史上就注意利用中国、印度、日本之间的平衡关系维护其在亚洲的地位。“冷战”结束后,随着俄罗斯的抽身回缩,印度和日本等传统亚洲大国开始了各自塑造影响范围的竞争进程。俄罗斯在战略上借重中国的同时,发展其与日本、印度和东盟的战略关系以寻求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主动权。俄罗斯主张的多极化是寻求力量均衡的战略,其影响范围超出了东北亚、东南亚,涉及中亚和南亚地区。

借助贯通东亚—中亚油气管道计划,俄罗斯强化自身欧亚大国的地位。中亚国家是俄罗斯整合独联体进程的一部分。独联体地区处于联结俄罗斯与欧洲、伊朗、印度、中国等各地区主要战略力量的中间地带。因此,俄罗斯突出强调自己在独联体地区拥有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全方位的战略利益,如果俄罗斯要保持哪怕是自己的一部分工业潜力、科学、军工综合体的最先进的部门,显然就需要恢复被破坏的经济联系,恢复被打断的工艺流程链条。俄罗斯的工业、智力和原料潜力即使不是同所有独联体成员国至少与主要成员国的联合,将成为绝对必要的——其目的就是恢复和发展加工工业和扩大内部销售市场。“冷战”结束后,美国在里海和中亚采取的是削弱俄罗斯、挤压中国和遏制伊朗的政策。“9·11”事件以前,俄美在里海和中亚虽然也有合作的一面,但是整体事态以争夺为主。面对恐怖主义的共同威胁,俄美从以斗争为主转变为以合作为主。这种合作是暂时的,双方的争夺则是长期的。俄罗斯借助反恐良机在改善与西方关系的同时,利用其在里海和中亚地区传统的经济和政治联系,加大对中亚国家的外交力度、扩大经贸关系、深化军事合作。俄罗斯还考虑借助上海合作组织,以增强俄罗斯在中亚与美国角逐的分量。上海合作组织是唯一联系着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合作机制,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中国既是中亚和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向亚太地区运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亚向东寻找世界市场和出海口的必经国家。中国、中亚和俄罗斯将形成一种商品、资本、技术的良性合作关系:中国主要向中亚和俄罗斯输出消费品和资本,中亚和俄罗斯主要向中国输出包括油气在内的资源和能源工业的技术设备。中亚油气对东北亚的日本和韩国颇具吸引力。俄罗斯以中亚能源为中介策应其东北亚战略的展开。

为应对北约东扩,俄罗斯提出了建立“俄中印三角”的主张。这一主张曾在政治上产生过轰动性效应。俄罗斯、中国、印度三国有某些相似之处:都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区,都拥有核武器,都有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特点,都在致力于经济建设。“俄中印三角”涵盖了欧亚两洲的部分地区组织。印度甚至提出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要求。三国都与东盟保持着联系。“俄中印三角”以双边关系为基础,俄罗斯和印度是长期的战略伙伴,中国和俄罗斯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印关系在经过1998年南亚核危机造成的低谷后,几年来也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俄、中、印三国相互协作的主要动力是中、印对俄罗斯技术的需求。俄罗斯与中、印的经济关系主要集中在贸易方面。中、印两国占俄罗斯出口总量的1/20、进口总量的1/25.中、印占俄罗斯军事技术出口的75%~80%。“俄中印三角”的经济状况与其政治影响之间存在反差,经济潜力尚待挖掘。但是另一方面,俄、中、印三国经济存在互补性:俄罗斯作为一个资源大国,在许多方面保持着相当的战略实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印度在向现代化国家迈进中,科技能力,特别是软件开发能力居于世界前列。在能源、动力、核能领域,俄、中、印三国存在大规模合作的可能性。俄罗斯以武器和能源动力出口为手段,在中国和印度之间实行平衡。“俄中印三角”将发挥支持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功效。“冷战”结束后,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而提升印度在其外交中的地位。随着美印关系的升温,日本与印度的关系也热起来,两国关系已从经贸领域扩展到安全领域。俄罗斯同中、印发展战略合作既有助于保持其外交战略的平衡,又能扩大其同西方交往的回旋空间。

俄罗斯的亚太战略是“先占位、后到位”的设计。突出政治影响是其主要特征。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介入亚洲经济程度低是俄罗斯亚太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短期内难以改变。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变的关键,来自俄罗斯在欧洲的作为。

3.俄美中三角关系

俄美中三角关系(以下称俄美中三角)的出现是“冷战”结束后的事情。俄美中三角关系的特征与从前相比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其结构、内涵、性质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苏美中大三角关系(以下称苏美中大三角)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苏美形成了某种均势、互为对手;另一个是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苏美中大三角中,苏美矛盾是主要的矛盾,军事因素占主导地位。苏美中三国在力量组合上往往是两个联合对付一个。苏美中大三角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决定国际战略全局的作用。它在东北亚具有特别的意义。苏美中大三角“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很少有像在东北亚地区那样作用重大”。俄美中三角不是建立在“零和游戏”的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相互需要、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的新内涵。在俄美中三角关系中,大国之间的关系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大大上升,军事安全因素虽然仍很重要,但其地位已比过去有所降低。同时,这种三角关系在多极化格局的新形势下,呈松散和缺乏秩序状态,其“游戏规则”有待健全。

俄罗斯的利益在欧洲,俄罗斯面临的风险也集中在欧洲。美国与俄罗斯在北约东扩、弹道导弹防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里海油气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美国从推行其全球战略出发,竭力遏制俄罗斯东山再起,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和担忧,推进北约东扩和宣布退出《反导条约》。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受到空前的挤压。“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融入西方的道路几经坎坷,先后经历了“一边倒”时期的屈从政策和“冷和平”时期的半对抗政策,但实践证明这两种方式都不能有效地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地位和增进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因此,俄罗斯开始学习如何与美国共存。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已经是客观存在的,关键的问题是从中获得最大的好处。俄罗斯对外战略的基本思路是避免俄美关系的恶化,并努力维持俄美关系平稳发展。“生活本身要求我们必须在莫斯科与华盛顿之间建立务实的建设性的和可以预见的关系。这就需要在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一些地方建设性地利用双边合作的可能性。在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实现互动的地方,要坚定不移地维护俄罗斯的立场,不允许导致与美国的战略对抗。正是在这个关节点上,俄罗斯领导准备对美国新政府继续开展工作。”

从1991年8月到2001年9月,俄美关系框架经历了“战略盟友”关系、“平等伙伴”关系阶段。“9·11”事件后,俄罗斯率先支持美国的反恐行动,并与美国结成了暂时的反恐联盟。俄美关系迅速升温。俄美关系侧重于国际安全领域。在核裁军、防止核扩散和保障核安全、预防与调解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贩毒、武器走私等一系列问题上,俄罗斯的参与对于维护地区和国际战略稳定,促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都能起到不容忽视的建设性作用。从长远看,俄罗斯希望争取尽可能多的条件和时间来发展自己。国家安全、社会发展等因素促使俄罗斯加强了向欧洲靠拢的进程。从历史到现今,俄罗斯的强大从来都是通过融入欧洲实现的。“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为克服经济困境希望同西方尤其是欧盟进行经济合作,以获得投资和经济援助。欧盟出于自身利益,重视和开拓俄罗斯市场。1994年6月,俄罗斯同欧盟签署了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并已于1997年12月1日生效。这个协议成为俄罗斯、欧盟发展关系的基础文件。欧盟在深化和扩大一体化的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俄罗斯对于欧洲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性,因而也十分重视改善和发展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欧洲与东亚两个地区内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都有一定的发展,两者在地区一体化的发展中都面临着与美国的关系问题。虽然美国对俄罗斯的投资和贸易规模比不上欧盟,但俄罗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善对外贸易条件等方面,都要受到美国的制约。因此,俄罗斯非常重视发展同美国的关系。

以“冷战”结束和“9·11”事件为界,俄罗斯与中国和美国关系的发展日益均衡。1991—1995年,是俄美关系的浪漫时期和中俄关系相对平淡时期。1996—1999年,是俄罗斯与中国和美国关系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以中俄关系大幅度上升、俄美关系急剧下降为特征。2000年以来,俄罗斯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相对平衡。“9·11”事件后,俄美关系大幅度改善,中俄关系进一步深入发展。俄美中三角中,三国关系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安全、军事、外交等因素。美国是超级大国。俄、中并不是与美国全面对抗,而只是在某些主要问题上寻求加强相互合作以在外交上应对美国。

俄罗斯面对北约东扩、恐怖主义猖獗的形势,不断调整军事战略,进一步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俄罗斯仍然需要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平衡俄罗斯同美日欧的关系。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是新型关系,不是军事同盟关系。

美国对俄、中的限制和压力会促使中俄双方为改善各自的战略地位寻求某种战略上的合作。普京强调在东西方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俄罗斯在表达融入西方阵营决心的同时又强调和中、印的特殊战略关系。

“冷战”结束后,中美日三角关系(以下简称中美日三角)对亚太地区的影响日渐增强。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基本支撑点是亚太地区事务。这三个国家的力量不平衡,中国是较弱又是不断增强的一方。美日军事同盟的不断加强,对于地区安全乃至世界格局都有重大的影响。其中首先感到压力的就是中国。美日同盟使中国在处理钓鱼岛、中国台湾等问题时所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美日既要大力打入中俄广阔的市场,又要搞美日防御体系,对中、俄进行遏制。从政治上看,俄罗斯因素使中俄的战略地位得到改善,而且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中、美、日关系发挥了积极的力量平衡作用,缓解了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失衡状态。在军事和安全上,俄罗斯是促进中美日三角关系趋向平衡的重要力量。从经济上看,俄罗斯对中、美、日的影响很小,自身却在经济上常受到美、日的反制。俄罗斯在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缺少美、日的经济支持。俄罗斯利用自己相对超脱的地位,周旋于中、美、日三国之间。随着东北亚地区各种力量的盛衰消长,中美日三角关系起主要作用的格局将逐渐演变为中、美、日、俄四国相对平衡发展的多极格局。

“冷战”结束后,由于中美关系矛盾加深,在中国的战略中,曾经利用中俄关系的改善,来缓和美国对中国的压力。目前,中俄两国都奉行安全合作的政策,两国在东北亚、中亚,乃至整个国际战略中都有着共同的安全利益,在亚太地区及世界范围内的安全合作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俄关系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中国北部边疆的稳定与安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新世纪指导中俄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合作和信任是中俄两国共同发展的前提。中俄都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时期。双方经济都存在发展的基因,也存在制约的因素。中俄经济与科技、资源、人力与人才等方面的互补性大于趋同性,决定了中俄两国长期合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也是两国合作能得以发展的基础。但是双方经济结构、产品结构和资源结构、科技水平存在的趋同性,影响了两国的合作。在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上,中俄两国都有求于美国,客观上存在着竞争。“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俄罗斯在经济发展上的反差引起俄罗斯的不安。俄罗斯有借美国制衡中国的意图。在俄罗斯《独立报》2001年6月9日发表的《与美国一道,还是分离》一文中,韦塔利·奇基奇科把俄罗斯遏止中国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企图与西方在亚太地区组成某种同盟,借美国对中国的高压态势,来阻止中国的“外向”进程;并认为这是俄罗斯解决远东战略问题的“历史性机遇”。这种想法是俄罗斯传统地缘政治思维的继续,无疑会为俄罗斯走向世界设置障碍。苏美中三角之间利用各方之间分歧的做法,已经不适应全球化迅速发展的现实需要了。“冷战”结束后,中国被美国视为其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对手。两国关系在曲折中发展,经贸关系无疑是维系新时期中美战略合作关系的“黏合剂”。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两国领导人在如何处理双边关系上已经有了共识:双方都不愿意相互对抗,而希望在广泛的问题领域进行合作。俄罗斯需要改变传统安全观念,在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中寻求与中国共同发展的途径。

迄今为止,中国周边形成了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四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次区域。在中国的外部环境中,东北亚是最重要的周边地区之一。东北亚如何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俄罗斯是对中国安全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之一。当前,中俄关系正值“冷战”结束后两国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综合国力的恢复,俄罗斯对中国安全可能产生的隐患不可不防。

面对风云变幻的形势和周边环境的起伏不定,以及恐怖主义活动屡屡在国内发生的现实,俄罗斯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正双管齐下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其中既有强硬的、对抗的一面,也有韬光养晦、着眼未来的另一面。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不断增强其能源外交的力度以拓展本国的影响。今后俄罗斯与国际资源市场将有相当大的利益关系,而这些利益又具有不同的和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特点。这就决定了其油气地缘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具有明显经济倾向的外交去贯彻。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能源安全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在寻求能源的外来供应源头上,中国已经形成以苏丹方案为依托的中亚和北非战略区;哈萨克斯坦为依托的中亚和俄罗斯战略区;委内瑞拉为依托的南美战略区。在东北亚,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四大国不断进行利益协调,扩大各自的影响空间。美国通过军事实力来构建自己的石油帝国;中国用“双赢”的手段,以市场换资源;俄罗斯手握资源左右逢源;而资源、市场两在外的日本,则怀抱金条四处塞钱。“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中国构成了较大的牵制。”俄罗斯用远东石油管道平衡中国和日本,其背后隐藏着俄罗斯的深远战略考虑。这就是俄罗斯要用亚洲扯动欧洲,加快从西方引资的步伐。

当前,俄罗斯在亚洲主要是保持其在中国、日本和印度之间的平衡者地位。借助力量多元化显示自己的作用,或者防止各种力量形成对自己不利的联盟,或者以相互制衡的形势消除面临的危机,是俄罗斯显示大国地位的重要手段。无论从资源供给方面,还是武器更新上,俄罗斯都将是中国长期依靠的对象。中国和印度是俄罗斯武器出口的两个重要市场。中国购置的武器数量超过印度,质量却不如印度。

俄罗斯、美国、中国三国在东北亚、东南亚、中亚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利益纠葛。中俄在上述地区的共同利益大于相互分歧。俄罗斯在借重上海合作组织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在中亚营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并参加了中亚合作组织。俄罗斯此举的目的是平衡中国。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在借重中国的同时,也在防范中国在中亚影响的扩大。对中国来说,东北亚地区必须保持稳定。中国应当利用俄罗斯地区稳定性因素的积极作用,预防俄罗斯平衡外交的消极作用。“‘固守东北亚,稳住东南亚。适当参与中亚’,就是在国际战略全局上,高强度地强化我国所依托的亚洲这个‘国际战略基点’;以此张弛亚洲与欧洲的对接力度,从而使我国强化国际战略基线的总揽度。”这可能是中国全盘考虑应对俄罗斯未来发展所带来冲击的战略性对策之一。

同类推荐
  • 完善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研究

    完善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研究

    本书共分为八章,内容包括:财政管理体制概述、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考评、分税制财政体制“缺陷性”分析、财政管理体制国际比较借鉴等。
  •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改革开放中由政府主导而形成的区域发展梯度现象有力地显示出,政府的决策和发展战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影响与作用。在整个国家层面的改革和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条件下,在政府提出了诸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具体的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如何看待区域开放、制度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三个层面之间的链条联系亦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 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这个时代不懂点经济学要吃亏

    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这个时代不懂点经济学要吃亏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尽力还原经济学的本来面貌,剔除了经济学中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函数和定理法则,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揭示其中的经济学原理,让您在轻松的阅读中,真正掌握这门会使您的人生更加幸福的学问。全书共分12篇,以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骨架,以古今中外的经济学现象为血肉,几乎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专业和领域,囊括了国内最新、最经典的经济学概念,生动而又严谨地阐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经济学热门话题,可以说是一部经济学知识的百科全书。
  • 狐狸梦

    狐狸梦

    本书虽然是以童话风格所写,但是所阐述的都是经济学关键性的原理,和当代前沿的经济学争论热点问题。这是一个人情脉脉与人欲难填并存的世界,亦是现实社会的翻版。在这个隐喻的动物王国里,作者表达了极其深刻的理性洞察和永不泯灭的童心。
  • 迷航

    迷航

    本书是全球航空运输业公认的一部管理“圣经”。全世界多家航空院校将其作为必修教材,还有很多院校将其列为课外参考读物,其在业界的影响可见一斑。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航空公司的运营、规划、市场营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是航空运输专业学生,以及所有与航空运输行业相关的人员的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热门推荐
  • 浪漫旅程

    浪漫旅程

    仙界公主玉水灵接受寻找遗落在异次元空间的四圣石的任务,因为失去法力下凡到21世纪,邂逅千氏集团的少主千辰风..... (上部-玩转21世纪)百日后,水灵恢复法力,带辰风闯入未知的异次元空间,发现这原来是个类似与古代江湖的世界,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他们又能否找到四圣剑,完成任务...(下部-神迹江湖)(开始时的字数比较少,文笔也比较稚气,因为前部是我很小的时候写的,真的连我自己都不忍心看啊,写到后面会改进,请谅解!)
  • 我见过最美的光:TFBOYS

    我见过最美的光:TFBOYS

    从前,有三个女孩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她们关系特别好,但是她们也有喜欢的人,分别是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她们决定,他们在哪儿,她们就跟到哪儿。接下来他们会见面吗?会认识她们喜欢的人吗?会如何相见呢?他们的命运最后会如何呢?
  • 盈盈鹊桥路

    盈盈鹊桥路

    相传人在轮回时,要经过奈何桥,喝一碗孟婆汤,把今生记忆忘得一干二净。可有些执着之人,不愿喝下这碗孟婆汤,于是孟婆给他们脸上留下记号,让他们跳入忘川河,受水淹火炙的磨折,等上千年才能轮回。转世之后,他们会带着前世的记号,寻找前世的恋人。而那个记号,就是酒窝,或者梨涡。阙佳芸,一个笑得犹如冬日阳光般温暖的女子,带着她的梨涡,去找寻她生命的那位男子。这是一个久别重逢的故事,时而治愈,时而小虐。至于是破镜重圆,还是转角遇新缘,就看故事如何发展了……
  • 我的绝色女房客

    我的绝色女房客

    林海是一名佣兵,团里的成员妖鹰倾心林海,一心想做林海的女人,但林海对她没感觉,一直躲着她。为了得到林海,在执行林海带队的一次任务的时候,妖鹰使用药物将林海迷惑,耽误了机会,导致其他几个队员被敌人杀死。林海被赶出了组织,过起了平凡的生活,远离战争。而妖鹰为了得到林海,不顾一切,各种逼迫林海。林海各种吃亏,但始终不肯就范,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麻烦,与她对抗。在逆境之中,林海势力逐渐变强,由被动改为主动……
  • 建设和谐文化中的文艺

    建设和谐文化中的文艺

    此书主要写了建设和谐文化中的各种文艺,是用来让读者欣赏建设和谐文化中的艺术,提升自我价值。
  • 据说首席结婚了

    据说首席结婚了

    她从小不及姐姐们聪明,却出奇的幸运。幸运到在二十三岁的时候,能够嫁给她这辈子最喜欢的人。偷偷领证、住进他家。可是他不碰她、也不喜欢她。她本来就是个傻瓜,到最后才明白他心里一直住着一个人,那个人不是她。
  • 金牌太子爷

    金牌太子爷

    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完成了任务的苏浙重回都市,还未来得及享受繁华都市的美好生活,家里就以不务正业之名断绝了一切的经济来源,还被不着调的老爷子追杀。苏浙正怀揣着兜里的一块两毛五仰天感叹房租无力的时候。这时,却意外的接到了来自于首长的电话。而电话的内容,不过是要他去保护三个妹子,顺带接任一个女校的小保安…
  • 乌鸦凤凰

    乌鸦凤凰

    夏雨柔决定要杀了宇文男,自己曾经是那么的相爱,却背叛自己,还对自己不惜痛下杀手的男人。
  • Money and Trade Considered

    Money and Trade Considere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慕少,先坑为敬

    慕少,先坑为敬

    “上了本小姐的贼船,哪有那么容易下车,想离婚,没门!”苏宛如冲着脸色铁青的慕大少,笑的狡黠。契约婚姻,她千层套路,他避如蛇蝎。慕大少不想越界,但他却对她的身体一见钟情。他只能顺从了自己,在夜夜夜夜里,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