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只与成功者为伍
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指出:“你的现实生活或是想象中,你习惯相处的那些人,会对你想成为理想人物的目标有极大的影响力。”你的目标应该是能够“与鹰共翱翔”,你的目标应该是要和成功者为伍。
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对他树立理想和取得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周围的环境是愉快的还是不和谐的,身边的朋友是经常激励你还是经常打击你,都关系到你的前途。贝尔28岁时曾经拜访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谈论“多路电报”试验,亨利对此不感兴趣。贝尔又提到他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把包着绝缘材料的铜线缠成螺旋状,有间隔地通电,就能听到线圈上的嚓嚓声。这时,亨利精神好了,他敏锐地感到,这个年轻人在谈一个有价值的现象。他要亲眼看看贝尔做这个试验。那天,街上刮着刺骨的寒风,老亨利却打算到贝尔的住所去看他做试验。贝尔怕老人吃不消,便把仪器从住所搬到亨利家。
他们一起听到了电流通过铜线圈发出的声音,贝尔觉得,可以利用这一原理让电线传递人的声音,又说自己缺乏足够的电学知识,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一设想公布于众,让电学专家来做进一步的研究。亨利鼓励他:“如果你觉得自己缺乏电学知识,那就去掌握它。你有发明的天分,好好干吧!”后来,贝尔写信给父母,描述自己的感受:“我简直无法向你们描述这两句话是怎样地鼓舞了我……要知道在当时,对大多数人来说通过电线传递声音无异于天方夜谭,根本不值得费时间去考虑。”几年后,贝尔又说:“如果当初没有遇上约瑟夫·亨利,我也许发明不了电话。”大多数人体内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它酣睡着,它一旦被外界的东西激发,就能做出惊人的事情来。可以激发一个人潜能的事情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也许是一句格言,也许是一次讲演,也许是一则故事,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朋友的一句鼓励……
与成功者交往,能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更有利于获得更大的成功。相反地,处于一种平淡懈怠的环境中,人也容易失去斗志和冲劲。在印第安人的学堂里刊登着许多印第安青年的毕业照片,他们的神情与刚刚离开家乡时迥然不同,显得气宇轩昂、才华横溢,看起来能做一番大事业。但是回到部落中后,大部分人又变成了原来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能够激励自己的环境,他们的潜能被埋没了。在你的一生中,无论在何种情形下,你都要不惜一切代价进入能够激发自己潜能的氛围中,努力接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鼓励你的成功者。这对你日后的成功具有莫大的影响。美国有一位名叫约瑟·华卡的农家少年,在杂志上读了某些大实业家的故事,很想知道得更详细些,并希望能得到他们对年轻人的忠告。
有一天,他跑到纽约,早上7点就到了威廉·亚斯达的事务所。
亚斯达开始的时候觉得这少年有点讨厌,然而一听少年问他:“我很想知道,我怎样才能赚得百万美元?”他的表情便柔和并微笑起来。俩人竟谈了一个钟头。随后亚斯达还告诉他该去访问的其他实业界的名人。
华卡照着亚斯达的指示,遍访了一流的商人、总编辑及银行家。
华卡得到了成功者的知遇,这给了他自信。他开始仿效他们成功的做法。
又过了两年,这个20岁的青年成为他学徒的那家工厂的所有者。24岁时,他是一家农业机械厂的总经理,又过了5年之后,他就如愿以偿地拥有百万美元的财富了。这个来自乡村粗陋木屋的少年,终于成为银行董事会的一员。
华卡在活跃于实业界的67年中,实践着他年轻时来纽约学到的基本信条,即多与成功者为伍。有的人之所以成功步伐很慢,是因为不善于和成功者交际。萨加烈曾经说过:“如果要求我说一些对青年有益的话,那么,我就要求你时常与比你优秀的人一起行动。就学问而言就人生而言,这是最有益的。学习正当地尊敬他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怀特是美国印第安纳州小乡镇上的铁道电信事务所的新雇员。16岁时他便决心要独树一帜。27岁时他当了管理所所长。后来,先到西部合同电信公司,接着成为俄亥俄州铁路局局长。
当他的儿子上学就读时,他给儿子的忠告是:“在学校要和一流人物结交,有能力的人不管做什么都会成功……”你也许会觉得这句话太庸俗。但是,把有能力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并不可耻。朋友与书籍一样,好的朋友不仅是良友,也是我们的老师。
不少人总是乐于与比自己差的人交际。因此,在与友人交际时,能产生优越感。可是从不如自己的人身上,显然是学不到什么。而结交比自己优秀的朋友,能促使我们更加成熟。我们可以从劣于我们的朋友中得到慰藉,但也必须获得优秀的朋友给我们的刺激,以助长勇气。
成功者总是与成功者交友,失败者也总是与失败者为伍,不幸的人吸引不幸的人,而散漫者的圈子里也都是散漫的人。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会让你更积极,和消极的人在一起会让你更消极。一个都是优秀出色的成功者的朋友圈子,将会使你也变得成功。
善于倾听是赢得尊敬的法宝
名记者马可逊访问过不少叱咤风云的成名人物,他曾经说过:“有些人不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的原因,是由于不注意倾听别人的谈话。这些人他们关心的是自己下面要说的是什么,可是他们从不打开耳朵。”马可逊又说,“有若干成名人物,曾这样跟我说,他们所喜欢的,不是善于谈话的人,而是那些静静听着的人。能养成善于静听能力的人,似乎要比任何好性格的人少见。”维克托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他在德克萨斯州的一家百货公司买了一套衣服。这套衣服穿起来实在使人太失望了,上衣会褪色,且把衬衫领子弄黑了。
他把这套衣服拿回那家百货公司,找到那个当时跟他交易的店员,想要把经过情形告诉那店员,可是他办不到,想要说的话,都给那个似乎有点“口才”的店员中途截断了。
那店员反驳说:“这种衣服,我们卖出去已经有几千套了,这是第一次有人来挑剔。”
这是那店员所说的话,而且声音大得出奇。他话中的含义就像是:“你在说谎,你以为我们是可以欺侮的吗?哼!我就给你点颜色看!”
正在争论激烈之时,另外一个店员插嘴进来,那店员说:“所有黑色的衣服,起初都会褪一点颜色的,那是无法避免的……那种价钱的衣服,都有这种情形,那是料子的关系!”
这时,维克托满肚子的火都冒了起来。第一个店员,怀疑他的诚实,第二个店员,暗示他买的是次等货。维克托恼怒起来,正要责骂他们时,那家百货公司的负责人走了过来。
维克托后来谈到这件事情时说:“这负责人似乎懂得他的职责,他使我的态度完全改变过来。他把一个恼怒的人变成了一个满意的顾客。”
“第一,他让我从头到尾说出整个经过,他则静静听着,没有插进一句话来。”
“第二,当我讲完那些话后,那两个店员又要开始与我争辩了。可是那负责人却站在我的立场跟他们辩论。他说,我的衬衫领子很明显是这套衣服染污的。他坚决地表示,这种不能使客人满意的东西,是不应该卖出去的。”
“第三,他承认不知道这套衣服会这样地差劲,而且坦率地对我说:‘你认为该如何处理这套衣服,你尽管吩咐,我完全可以依照你的意思办。’”
“数分钟前,我还想把这套讨厌的衣服退掉,可是现在我却这样回答说:我可以接受你的建议。我只是想知道,这褪色的情形是否是暂时的,或者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这套衣服不再继续褪色。”
那位负责人建议维克托把这套衣服带回去再穿一星期,看看情形如何。并说:“如果到时仍然不满意的话,拿来换一套满意的。我们增加了你的麻烦,感到非常抱歉。”
维克托满意地离开那家百货公司。那套衣服经过一星期后,没有任何毛病发现,他对那家百货公司的信心,也就恢复过来了。最爱挑剔的人,最激烈的批评者,往往会在一个怀有忍耐、同情的静听者面前软化下来!这位静听者,必须要有过人的沉着,他必须在寻衅者像毒蛇一样张开嘴巴的时候仍然能耐心静听。一天早晨,有一位愤怒的顾客闯进第脱茂毛呢公司创办人第脱茂的办公室里。
这位愤怒的顾客欠了第脱茂公司30美元,但却不肯承认。第脱茂公司信用部坚持要他付款。他接到信用部几封信后,立即来芝加哥,匆忙地走进第脱茂的办公室,告诉第脱茂说,他不但不付那笔钱,而且第脱茂公司以后别想再做他一块钱的生意。
第脱茂是怎样处理这件棘手的事情的呢?他后来回忆说:“我耐着性子,静静地听他所说好些话,有好几次,我忍不住气,几乎要跟他反驳争论,中止他所讲的那些话,可是我知道那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尽量让他发泄。最后,他这股气焰似乎已慢慢平息下去了,我安详地说:‘我感激你特地来芝加哥告诉我这件事。事实上,你已替我做了一桩极有意义的事。如果我们公司信用部得罪了你,相信他们也会得罪别人,那情形就不堪设想了。请你想信我,我迫切地需要你来告诉我你刚才听说的那种情形。’”
“他没有想到我会讲出那些话来。可能他会感到有点失望,他来芝加哥的目的,是来跟我办交涉的,可是我却感谢他,并不跟他争论。我心平气和地告诉他,我们会取消账目中那笔30美元的账款,同时把这件事忘掉。我向他表示,他是个细心的人,需要处理的只是一份账目,可是我们公司的职员,却要处理成千上万份的账目,所以有可能弄错。”
“我告诉他,我很了解他的处境,如果我遭遇到与他同样的问题,也会有他这样的想法。由于他不再买我们公司货物,我十分诚意地推荐了其他几家毛呢公司给他。”
“过去他来芝加哥时,我们经常一起午餐,所以那天我也请他吃饭,他勉强地答应了。午餐后我们回到办公室,他订了比过去都要多的货物,然后怀着平静的心情回家去了。这位顾客似乎由于我对他的接待和处理,回去仔细地查看了他的账单,终于找出那份账单,原来他自己放错了地方。于是他把那笔30美元的账款寄来,还附了一封道歉的信。”
这位愤怒的顾客后来成为了第脱茂公司忠实主顾,也成了第脱茂很好的朋友。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相反地,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会让人对你的谈话不感兴趣。
如果你不仔细听人家讲话,而是不断地说你自己,别人便会不愿意跟你谈话,远远地躲开你。如果别人正谈着一件重要的事情时,你发现你有自己的见解,不等对方把话说完,马上就提出来。在你想来,他绝对不会比你聪明,为什么要你花那么多时间去听那些没有见解的话?其实,这样做是令人憎厌的。他们被自己的自私心和自重感所麻醉,而为一般人所憎厌。
如果你要成为一个谈笑风生、受人欢迎的人,你需要静听别人的谈话。要使别人对你感兴趣,先要对别人感兴趣,问别人所喜欢回答的问题,鼓励他谈谈他自己和他的成就。跟你说话的人,对他自己来讲,他的需要、他的问题,比你的问题要重要上百倍。所以,你如果要别人喜欢你,你就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鼓励别人多谈谈他们自己。
乐于采纳他人的建议
最能体现谦虚品质的时刻是面对他人的建议的时刻。当别人给你提出建议时,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都不要冲动地反击,要谦虚地面对。欧阳修在滁州当太守时,经常去琅琊山游玩,与琅琊寺的住持和尚智仙谈诗论文,成了至交。智仙在山道旁盖了一座亭子,请欧阳修前去参加落成典礼,欧阳修将该亭命名为“醉翁亭”并写了一篇《醉翁亭记》。
晚上欧阳修回到府衙后,亲自将写好的文章抄写了六份,招呼两个衙役说:“把我这篇文章分别贴到各个城门口去,一个城门贴一份。”
两个衙役接过文章一看,总共是六份,便问:“滁州只有四个城门,还剩两份贴到哪里去?”
“不是还有小东门和小西门吗?”欧阳修笑着说。
“小城门平时是不开的。”衙役说。
“那今天就把它们打开好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两个衙役似乎没有领会太守的意思,又问道:“大人写的文章,为什么要贴到城门口去?”
“让过路人帮我改文章呀!”欧阳修说,“人常说,一人才学浅,众人才学高。大家一定会把我的文章改得更好的,你们快快去贴吧!”
随后,欧阳修又派出六班锣鼓手,分别到各城门口,一边高喊:“滁州太守欧阳修昨日写了篇《醉翁亭记》,现张贴在此,敬请黎民百姓、过往商贾、文武官吏都来修改……”
这样,整个滁州城一下子热闹起来,城里城外的人们都分别赶往六处城门去看太守的文章,边看边议论。有的说:“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文辞优美,意境又好,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呀!”
有人说:“太守写的文章,还要让老百姓帮他修改,真是古今少有的新鲜事!”
欧阳修不停地派人去看有没有人出面修改文章。一直等到这天晚上,一个打锣的公差领来一位老人走进府衙。公差高声禀道:“太守大人,琅琊山李氏老人前来帮您修改文章。”
欧阳修赶紧迎了出去,只见那老人头扎粗纱黄巾,脚穿布袜草鞋,肩上扛了一根挂着绳子的肩担,右手拿着一把斧子,看他那身装束,就知道是个砍柴的樵夫。欧阳修问道:“请问老人家,您今年多大岁数了?”
“不敢,不敢,小人今年59了。”老人忙不迭地说。
“这么说来,您是兄长,请上坐。”欧阳修让老人坐在太师椅上,然后毕恭毕敬地说:“烦请兄长指教,这篇文章何处需要修改?”
老人说:“大人,不瞒您说,您的文章我听人读了,句句讲的是实情,就是开头太啰嗦!”
欧阳修听罢,便从头背诵起自己的文章来:“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刚背到这里,老人挥手打断了他,说:“回大人,毛病就在这里。”
欧阳修说:“您的意思是不必点出这些山的名字?”
老人笑了笑说:“正是,大人。不知太守上过琅琊山的南天门没有?站在南天门上,什么乌龙山、大丰山、花山、白米山,一转身子就全都看到了,四周都是山!”
欧阳修听了,连声说道:“言之有理!滁州四面皆山。”
欧阳修沉思片刻,拿出文稿,把开头改成“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然后一句句地读给老人听。
老人满意地点点头说:“改得好,这回一点也不啰嗦了!”一个人一定要抱着虚怀若谷的胸襟,因为只有谦虚才能容纳真正的学问和真理。
建议表现得很直接的时候,有时就变成了批评。很多人对建议还能勉强接受,对批评却相当反感。但是,中肯的批评比虚假的奉承更有益,正如法国作家拉劳士福古所说:“敌人对我们的看法比我们自己的观点可能更接近事实。”只有心胸宽广的人才有接受他人批评的勇气。林肯曾经为了取悦一些自私自利的政客,签署了一次调动兵团的命令。军务部长爱德华·史丹顿不但拒绝执行林肯的命令,而且还指责林肯签署这项命令是愚不可及的。有人告诉林肯这件事,林肯平静地回答:“史丹顿如果骂我愚蠢,我多半是真的笨,因为他几乎总是对的。我会亲自去跟他谈一谈。”
林肯真的去看史丹顿。史丹顿指出他这项命令是错误的,林肯就此收回成命。有些人极不情愿接受被批评,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气不打一处来。因此,能否接受批评成为许多人成功的障碍。皮鲁克斯说,每个人一天起码有五分钟不够聪明,智慧似乎也有无力感。一般人常因他人的批评而恼怒,有智慧的人却想办法从中学习。与其等待对手来攻击我们或我们所做的工作,倒不如自己主动接受批评。
聪明地化解与他人的矛盾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磕磕碰碰,产生这样那样的不愉快。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如果双方互不相让,你说他的不是,他指责你的过错,针尖对麦芒,那无疑是火上浇油,肯定会使矛盾越来越激化,使人际关系出现裂痕,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其实,只要矛盾的双方有一方冷静下来,采取适当的方式来面对眼前的问题,那么结果就可能完全不同了,很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切不快都烟消云散。1754年,美国独立以前,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议会选举在亚历山大里亚举行。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乔治·华盛顿上校,作为那里的驻军长官也参加了选举活动。
选举后期,主要是两个候选人在竞选。大多数人都支持华盛顿推举的候选人。但有一名叫威廉·宾的人,则坚决反对。为此,他同华盛顿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争吵中,华盛顿失言,说了一句冒犯对方的话,这无异于火上加油。脾气暴躁的威廉·宾怒不可遏,重重的一拳把华盛顿打倒在地。
华盛顿身边的朋友围了上来,摩拳擦掌,群情激愤,要揍威廉·宾。驻守在亚历山大里亚的华盛顿部下听说自己的司令官被辱,马上荷枪实弹跑过来助战,气氛十分紧张。
在这种一触即发的情况下,只要华盛顿一声令下,威廉·宾就会被痛打一顿。然而,华盛顿克制了自己,使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他用命令的口吻平静而坚定地说:“这不关你们的事!”就这样,事态才没有扩大。
第二天,威廉·宾收到了华盛顿派人送来的一张便条,要他立即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去。威廉·宾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华盛顿约他决斗。于是,富有骑士精神的威廉·宾毫不畏惧地拿了一把手枪,只身前往。
一路上,威廉·宾都在琢磨如何才能打倒身为上校的华盛顿。但当他到达那家小酒店时,却大出意料之外:他见到了华盛顿的一张真诚的笑脸和一桌丰盛的酒菜。
“威廉·宾先生,”华盛顿热诚地说,“犯错误乃是人所难免的事,纠正错误则是件光荣的事。我相信,我昨天是不对的,你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和解的话,那么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吧!”
威廉·宾被华盛顿的行为感动了,忙把手伸给华盛顿:“华盛顿先生,也请你原谅我昨天的鲁莽和无礼。”
从此以后,威廉·宾成为华盛顿忠实的朋友和坚定的拥护者。
当华盛顿被打倒在地时,很容易失去理智,做出一些可能是悔恨终身的蠢事。难能可贵的是,华盛顿在盛怒之下能恢复冷静,在绝对优势之下能不以强凌弱,反而能以退让、宽容和友善来解决问题,化干戈为玉帛,化对手为兄弟。
善于化敌为友,无疑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没有化敌为友的胸怀,就不能成就大业,更不能承担整个国家。要想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就必须学会如何化解与他人的矛盾。对于闹了别扭的朋友,甚至是“心腹之患”的怨敌,如果你想和解,重建友情,应该发现并抓住时机,向对方表示关怀体贴,给予帮助,促成和解,从而加深或重建友情。《红楼梦》中的薛宝钗能说会道博,得老祖宗的欢心;她善于见风使舵,使得王夫人对她刮目相看。人们对此尽可有各自不同的评价,但她在处理与林黛玉的关系上所表现的交际术,确实是相当得体和高明。
黛玉、宝玉和宝钗构成了一种微妙的“三角”关系。对于宝钗与宝玉的亲近,孤傲清高的黛玉自然心酸嫉妒,把宝钗视为“情敌”、“心腹之患”,因而每有机会,黛玉总要对宝钗贬损一番。然而宝钗总是采用恰当而巧妙的办法予以化解,对于黛玉无关紧要的敌意,她不予理睬;对于某种有辱人格的讽刺挖苦,予以适当的回敬;一旦发现了转机便紧紧抓住,努力争取和解。
有一次,贾母等人猜拳行令随意玩乐,黛玉无意中说出了几句《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艳词。这类剧本在当时是禁书,黛玉这样的名门闺秀怎么能读禁书,说艳词?这会被人指责为大逆不道。好在许多读书很少的人没有听出来,但此事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宝钗,然而宝钗却没有感情用事,图一时痛快,借此机会让黛玉难堪。她决不宣之于众,因为她很敏锐地发觉这是她与黛玉化干戈为玉帛的契机。这不能不说是宝钗的高明之处。
事后,到了背地里宝钗便叫住黛玉,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尚未出阁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她先给黛玉来个下马威,让对方感到问题的严重。黛玉只好求饶说:“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也不说了。”宝钗见她满脸羞红,不再往下追问。这种适可、宽容的态度又让黛玉觉得感激。宝钗还设身处地、循循善诱地开导黛玉在这些地方要谨慎一些才好,以免授人以柄,因为她是出自真心实意地关心,“一席话说得黛玉垂下头来吃茶,心中暗服,只有答应一个‘是’了”。
此事之后,宝钗守口如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一点黛玉失言之事。她果真信守诺言,使黛玉改变了对她的成见。黛玉诚恳地对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而我又是个多心的,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那样教导我……比如你说了那个,我断不会放过的,你竟毫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些话,再不对你说的。”至此,宝钗和黛玉可达成和解。在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遭遇别人的敌意也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怨天尤人或者听之任之都不是明智之举,只有化被动为主动,从容应对,巧妙化解,才能清除这一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音符,使我们重新回到健康、平坦的生活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