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要皮,人要脸”这句古话曾经束缚了多少人。项羽兵败不肯过江东,认为“无颜”见父老,失去了重整山河的机会;杨修揭破“鸡肋”的含义,结果让曹操大失颜面,硬着头皮反其道行之,结果大败而归。
面子问题同样束缚了现在社会里的人。
这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后来因为一件现在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闹翻了,于是所有的花前月下,所有的海誓山盟都被遗忘了。毕业后他们天各一方,各自走过了一条坎坷的人生旅途。尤其是,他们后来的婚姻都不太美满,所以时时怀念年轻时的那段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又相聚了。
他问她:“那天晚上我去你那里解释,可是敲你的门,你为什么不开门?”
她说:“我在门后等你。”
“等我?等我干什么?”
“我要等你敲10下才开门,可是你只敲了9下。”
他们都为这事儿后悔了。她后悔自己过去执拗,因为她完全可以在他敲第9下的时候把门打开,或者在他离去时把他叫回来,为什么非要坚持等那第10下不可呢?他呢,几十年之后如梦初醒:原来那扇门并没有关死呀!可他为什么不继续敲下去呢?只要多敲一下,一切都会完全是另一种样子!
就是因为彼此都放不下面子问题,结果一段美满的姻缘就此搁浅。面子问题害死人。中华民族是一个好面子的民族。处处都显出面子的重要性。比如说人们在介绍自己的姓氏时,总是借用优秀人的名字。比如,姓秦的,一般不会说自己是秦桧的秦,一定是说秦始皇的秦。姓李的,不说是李莲英的李,一定是说李世民的李了。姓江的就是江泽民的江,而不是江青的江,姓高的是高尔基的高,姓赵的是赵匡胤的后人。
当然,有些面子是自尊心的问题,这样的面子当然不能不要,一个连自尊心都没有的人不会受人尊重。但是不能够死要面子,死要面子的人,却往往会真正丢了面子。关键的问题是要搞清怎样做才算不丢面子?什么束缚可以打破,什么样的面子应当自保?
很简单,出于虚荣的面子应当丢,不丢即成为累赘。
中国古代的时候,人们把勇敢看成有面子,所以,传说有两位勇士,为了表示勇敢,居然互割对方的肌肉下酒,最后双双送了性命,这种面子,当然是非常愚蠢的。但是在那个时候,却司空见惯,并不足怪。
中国古籍《孟子·离娄下》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齐国有一位穷酸之人,娶了一个媳妇,还有一位“偏房”,这位先生祖上也许发达过,可现在不行了,然而他的面子可低不下来,就是在自己的妻、妾面前也忘不了打肿脸充胖子。于是他对她们说,经常有贵客请他赴宴,而且每次都装成酒足饭饱的模样。其实,每天他都来到东门外的一个墓地里,跑到上坟人那里去乞讨剩余的祭品。原来他就是这样参加宴会的!而每天他都跑来洋洋自得地在他一妻一妾面前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丝毫也不感觉惭愧。因为在他看来,这样才算有面子,还管什么死要面子活受罪。
现在有的人办事只讲表面热闹,不讲实际效果,吃力不讨好,也是虚荣心在作怪。比如,张三的儿子结婚,张三非要大操大办,一定要办得排场,在全村数第一。结果呢,儿子的婚事办完后,他不仅把十几年的积蓄都花光了,还欠下了一屁股的债。
没面子不是亏,做面子才大亏。有些人即使债台高筑,也要挥金如土,与他人比吃、穿、用、比收入,有钱的人比轿车、比住房、比待遇、比职级……除了操办红白喜事讲排场外,在住房装修中,比豪华气派,在生活消费中,大手大脚,寅吃卯粮,借贷消费,其目的都是需求他人将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虚荣的情绪与他人的反应息息相关,他人反应的变化会使虚荣的情绪迅速相应调整。
从小处说“面子”所带来的虚荣心腐蚀了人的正常心理,破坏了人的健康情绪,成为了人们性格中的一个毒瘤。从大处说,面子问题就可能危害社会。据2006年《钱江晚报》8月8日报道,江西某高校限令毕业生在5月10日前签好劳动就业合同,否则就拿不到毕业证书或者取消“专升本”资格。这样一来,一些学生只好去弄假的劳动合同,甚至到“父亲朋友卖鞋的店里”盖个章,就算完成任务了。所以,在5月中旬,该校就业率就“达到”80%了。表面上看,学校的就业率高,实际上,自欺欺人,名誉必然受损。
当然,有关人格的面子需要保,不保难以处世。而保的办法则在实事求是。事实俱在,曲直分明,面子不保亦在;哗众取宠,装腔作势,面子虽保亦失。
不适当地过分看重面子,必然加重虚荣心,而使自尊心失衡,这样的“面子”是人们心理上的沉重包袱,看似薄薄的情面,其实质则有令人难堪的苦衷。这样的面子一定要敢于打破,丢了这样的面子,绝对不亏。
反思与领悟:
死要面子活受罪,一个虚荣心过强的人,就处处争强好胜,往往不顾自己的实力、不正视自己的真正需求,而死撑局面,结果却自讨苦吃,出现亏空,这样的面子不要也罢。
智慧新语:
敢于舍弃虚荣心在后面作怪的面子问题,绝对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