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讲得好,“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受罪。”纵观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是经过艰苦磨练和低调历练,经过“低人一等”的磨难,而最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维也那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很多人都喜爱和尊敬他,但是那些音乐教授们却是例外,而且那些最杰出的音乐家彼此之间也都不买账。海顿自己似乎完全摆脱了那种狭小器量的束缚。
在海顿小的时候,就被海恩堡教会合唱团指导J。M·弗兰克看中,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会合唱团里唱弥撒曲,学习乐理和常用乐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后来他又被选进了唱诗班。17岁这一年,海顿因变声不得不从唱诗班出来,他开始在维也纳教授音乐。在这个过程里,他勤奋自学,练键盘乐器、小提琴,研究理论。
1754年,海顿认识了当时颇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声乐教师N·波尔波拉,他对生名显赫的波尔波拉极度崇拜,为了接近他,他决定给他当仆人。
和波尔波拉的家人混熟后,海顿被允许充当这一角色。每天清晨,他仔细为这位大师刷去大衣上的灰尘,为他擦皮鞋,为他梳理蓬乱的头发。开始,波尔波拉对这位侵入者动辄发怒,但是,这种粗暴很快就被温和所代替,并最终转化成了感情。他很快就发现了这位仆人的天才。在波尔波拉的指导下,海顿最终跻身于那些杰出的作曲家行列。
海顿为了学习,不惜放下身价,做起了别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也正是因此,才成就了他的不朽传奇。在我国古代,具有这种学习精神的人也很多,著名的“一字之师”故事就是其中的典范。
唐朝时期,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齐已的诗传开后,被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了,他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郑谷虽然改动一字,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
齐已知道这一改动后,并没有觉得丢面子,反而对郑谷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也有不如人之所短,如果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才可能不断进步,达到精益求精。聪明的人决不会认为这是“吃亏”,而是在造福。
现在是一个知识常出常新的时代,学习精神更不可缺少。被誉为民歌四花旦之首的祖海,涉足歌坛以来成就斐然,但她依旧定期找同行老师进行“充电”。她表示:“对于歌手来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庆幸遇到了金铁林老师,跟他学习,就像是海绵吸收海水一样,越学习越觉得自己有很多欠缺。因此,毕业之后尽管演出繁忙,我总要定期找金老师上课,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身架当然不如真才实学重要,用真才实学来交换身架,这是赚大便宜的事情。千万不要以为你是教授还是博士,就瞧不起你身边不起眼的“工友”,说不定哪一个就是深藏不露的高手。
但人都是有脸面的,当初还是个小徒弟时,可以忍受师傅的训斥,但是当你自己都成了师傅,受人尊敬了,再回过头去拜人为师,恐怕就有心理障碍,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有的人年轻时进步很快,年纪大了,又有了些成绩,便养尊处优,再难有所突破了。这样,“身架”成了进步的障碍。
人一辈子都需要学习,对志存高远的人来说,韬光养晦,虚怀若谷,甚为重要。话又说回来,若真能做到这一点,你又何愁没有登上绝顶,指点江山的那一天呢!
反思与领悟:
学习是为了精益求精,也有人学习是为了出人头地,无论是什么目的,学习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否则难以有所建树。而放下身价,投师学艺只是万千艰辛中的小小一项而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智慧新语:
身架当然不如真才实学重要,用真才实学来交换身架,这是赚大便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