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6种沟通缺点,获得120分的出色口才
有人口若悬河,有人却木讷愚笨;有人开口就让人烦,有人说话却化干戈为玉帛。不要小看我们的这张嘴,它说话的用处可比仅仅只用来吃饭的用处要大得多。
一个人会说话,就可以省掉很多的麻烦,甚至一场谈判的输赢就取决于这张嘴说得好不好。舍弃口无遮拦、没有分寸等沟通缺点,拥有金口才,你才能实现成功梦。
先看看一位大师的故事:
一名佛教研究大师还没有出家前,曾在台湾一家佛教图书馆工作。那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只有三个人,游居士、雷居士还有这位大师。大师的工作是看管阅览室,游居士管书库,雷居士管事务。
有一天,图书馆来了一位先生,到阅览室看报纸、看杂志,知道大师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是学佛的,就信口开河,对佛教进行严厉的批评。他把佛教说得一文不值,说得趾高气扬。旁边看杂志、看报的人,也都听他讲了两个小时,大师也恭恭敬敬听了两个小时。
大师的另外两位同事很着急,怎么大师连一句话都不反驳他,好像太软弱了。等了两个钟点,大师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叫他稍停一下,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他。
他说:“行!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大师说:“假如我们要批评一篇文章,是不是要先看一下这一篇文章?”
他说:“是!”
大师说:“你批评佛教两个钟点了,你有没有看过佛教经典?”
他愣住了。
大师又说:“我们图书馆每个星期三,李老师在这里讲经,你来听过没有?”他这一问就把那人问倒了。
大师说:“你没有看过佛经,也没有听过讲经,你就在这里胡造谣言,这样的批评,你不怕大家笑话你吗?”大师几句话把他说得满面通红,跑掉了。
最后,游居士和雷居士一齐说:“没有想到你还有这一招!”
大师说:“你要是不让他发足了,那一棒就不够狠。”
大师没有批评他,只让他知道批评要有批评的正当态度,佛教欢迎你批评。但是,这跟打仗一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天天来听经、读经,把佛教的毛病找出来,你说话就有力量,否则你现在的话是胡造谣言。
不过,这个人还不错,大概过了一个星期,他带他们的牧师来拜访大师,非常客气,不再批评了,这很难得!
聪明的大师几句话就把这个信口开河的人打击得灰溜溜的,这人不是自讨苦吃嘛!即使批评别人也要有根有据,不能信口开河,更不能口无遮拦,想到什么说什么。话是不可以乱说的,有些事情虽然是事实,也不可以那么口无遮拦就说出来了,这样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会遭到别人的攻击。
一个人口无遮拦会失去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事情可以悄悄地做但是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讨论,可以自己知道但是不可以到处宣传。例如,朋友的秘密,上司的隐私,即使你知道了也不能毫无遮拦地到处说。祸从口出,稍不注意,你可能就已经说出了不该说出来的话。还有一些话是大家知道但是不可以随便说的,说出来了就可能让对方很不满意。
陈先生的儿子要做生意,需要付先生帮忙。于是,陈先生就想着替儿子打通关系。
一天,陈先生和他老伴到百货公司去买夏装,正遇上付先生一家三口也在选购夏衣。
陈先生一看是个机会,于是,就上前去和付先生打招呼。陈老先生本是教古代汉语的,是位古道热肠的忠厚长者。
和付先生打过招呼后,他看见付太太在为她十六七岁的女儿买连衣裙,正为不知买紧身的还是宽松的事犯难。看他们犹豫不决的样子,陈老先生自告奋勇地上前独抒己见:“付太太这么疼爱女儿,贵千金正值破瓜之年,敝人陋见还是买宽松的为好……”
陈老先生的话还没说完,付太太的脸色就变成铁青色了,开口骂起来:“你这糟老头莫乱说哈!你少在那里说破瓜破瓜的!关你屁事!”
正吵着,付先生听到陈先生说的“破瓜”二字,摩拳擦掌地扑过来要打陈老先生的样子。好在在场的人手脚快,陈老先生才避免了受一顿拳脚之苦。
但是,他老人家的老脸却是扫光了。至此,生意帮忙的事还只字未提。不过看来求人之事是铁定泡汤了。
陈先生觉得自己还挺冤枉的,说的话有什么不对的,都是一些很“文雅”的词语,可是听着就不是那个味儿了。虽然付先生的女儿的确是破瓜之年,但是这样的词语怎么能大庭广众之下口无遮拦地对着女儿的父母说呢?还亏得陈先生是一介书生,真是迂腐至极。
那么怎么说话才是正确的呢?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听对方说话是一种礼貌,知道了别人的所想才能知道自己该怎么去说。从对方的话语、行为里面去找说话的方式,哪些话可以直说,哪些话必须隐晦,这些都是有讲究的,是一种艺术。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当过放牛郎,交了一些穷朋友。称帝后,有两个从前的穷朋友来见他。
第一个人被引进宫内,他一坐下便指手画脚地说:“我主万岁!皇上还记得吗?从前你和我都替财主放牛。有一天我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青豆放在瓦罐里煮。没等煮熟,大家都抢着吃。你把罐子都打烂了,撒了满地的青豆,汤都泼在地上了。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叶送进嘴里,卡住了喉咙。还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吞下,才把卡在喉头的草叶咽进肚里去。”朱元璋听了他的述说,在百官面前哭笑不得。为了保住体面,他把脸一沉,厉声喝道:“哪来的疯子,替我乱棍打出去!”
这个抱头窜出的倒霉蛋,跟朱元璋的另一位旧友——昔日的同路放牛娃说了这件事。
那个放牛娃泯嘴一笑,说:“你看我去,保得富贵。”于是,他大摇大摆进得宫去,一见朱元璋,纳头便拜,然后叙起旧来:“皇上还记得吗?当年微臣随着你大驾都骑着青牛去扫荡芦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汤元帅在逃,你却捉住了豆将军,红孩儿挡在了咽喉之地,多亏菜将军击退了他。那次战斗我们大获全胜。”朱元璋对旧友吹嘘的那场战争心知肚明,但他却把丑事说得含蓄动听,面上有光。又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有难同当的情景,心情激动,立即封这位旧友为御林军总管。
说着同样的事情,对着同样的人,结局却大相径庭。原因很简单,第一个人当着天下的文武百官说皇帝当年的丑事,这会被天下人耻笑的。而且,朱元璋正要确立天下真主的形象,这么一破坏,还怎么立足于天下?而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人的结果就知道该怎么说话,一番舌战莲花下来,小小一件偷豆子的事情说得好像经历一番战争一样,这才符合朱元璋的气概啊。
掌握说话的技巧,找到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该怎么说,这些都是一种本事,是需要锻炼学习的。一言兴邦,一言废邦,我们应掌握好说话的分寸,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