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难做到的是认清自己,而认清自己恰恰是人最需要做到的。而装傻的艺术则教会你怎样去认清你自己,从而在该低头时低头,为自己找到合适的板凳,进而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当境况不如别人时,适时的低头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争权夺利的斗争极其复杂,有时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其实,这只是一个较低的境界,较高的境界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这两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都不乏其例。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朝臣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很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他,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故意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后来,李渊成了唐朝的开国皇帝。
中国有一句著名的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但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志进取者,将此当作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修身养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绝不一味地消极乃至消沉;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往将此看作是事业的尽头,或是畏缩不前,不愿克服目前的障碍,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有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接连碰壁,许多家公司都将这位博士拒之门外。这样高的学历,这样吃香的专业,为什么找不到一份工作呢?
万般无奈之下,这位博士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他收起了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不久他就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了一名基层的程序录入员。这是一份稍有学历的人就都不愿去干的工作,而这位博士却干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了他的出众才华: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非一般录入人员所能比的。这时他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书,老板于是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还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比一般大学生高明,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老板也比较注意观察他,发现他还是比硕士有水平,其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非常人可比,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他才拿出博士学位证明,并叙述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此时老板才恍然大悟,于是就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因为对他的学识、能力及敬业精神早已全面了解了。
这个博士是聪明的,碰了几次钉子后,他放下身份与架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在实际工作中一次次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一次地对自己刮目相看,他的形象就逐渐高大起来。许多年轻人初入社会时,往往把自己的一堆头衔、底牌先全部亮出来,夸耀自己,结果或者让别人反感,难以与人合作,或者招来很高的期望值而让人失望,稍有失误便不好翻身。
这位博士的思维方式也是与众不同的,他在直线行不通时,选择了曲线,迂回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直立行走的人类,往往喜欢用直立、直线式的思考方法,譬如要立大功、成大业、头脑聪明、处事灵活、样样精通、事事明白等。这些目标,好像是悬在高高竹竿顶端的旗帜,惹得人拼命往上爬,永远无法触及最高点。
人生如棋,有时不妨先理智地后退一步,结果却能化险为夷,出奇制胜。人生如航船,聪明机智的舵手,遇弯就弯,遇直快行。遇弯不转舵就会触礁。做人应当有弹性,选择了弹性,就意味着选择了快乐。芦苇能屈能伸,所以能在狂风暴雨中生存下来;榆树想始终挺直腰杆,结果被狂风吹折。当然,遇弯停滞不前,也达不到航行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