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上没有谁愿意吃亏。然而,吃亏却能为自己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那些“傻瓜们”都是在不断吃亏中成熟和成长起来的,并从而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如此,我们还会说吃亏不好吗?
吃亏是福,乃智者的智慧。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还是做生意场上的伙伴也罢,手下的人跟着你有好日子过、有奔头,他才会一心一意与你合作,给你干。因为他知道老板生意好了他才会好。生意场的伙伴同你做生意不能赚钱,才会朝三暮四。
有人问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吗?”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为人的道理。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对方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诚的意思是,他吃亏可以争取更多人愿意与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人会变成五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宁意吃亏。这是种风度,是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的恰到好处的处世交友经验。
有人与朋友一旦分手,就翻脸不认人,不想吃一点亏,这种人是否聪明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点亏都不想吃的人,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让步、吃亏是一种必要的投资,也是朋友交往的必要前提。为什么呢?在生活中,人们对处处抢先、占小便宜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好感。占便宜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亏,因为他已经处处抢先,从来不为别人考虑,眼睛总是盯着他看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占有它。他周围的人对他很反感,合作几个来回就再也不想与他合作下去了。合作伙伴一个个离他而去,他难以找到愿意与他重新合作的人,他不是吃了大亏吗?
任何时候,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路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下,又焉有不败之理?
人人都愿意一帆风顺,青云直上,但是人生并非坦途,总会遇到风风雨雨。在风雨中,有时需要我们付出一些代价,才能够不受风雨的困扰。这些代价很多时候是一些让我们感到难以接受的无理的要求。但古语说:“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上人。”这种突来的苦,这种糊涂亏是该吃还是不该吃?
汉初的张良就是一位肯吃“糊涂亏”而成大事的人。
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后来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运筹帷幄之中,辅佐高祖平定天下,因功高被封为留侯,与萧何、韩信一起并称汉初“三杰”。
张良年少时因谋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桥上散步,遇一穿着短袍的老翁。老翁故意把鞋摔到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不禁攥拳想要打他。但碍于长者之故,不忍心下手,只好违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为他穿上。心怀大志的张良对此带有侮辱性的举动,居然强忍不满,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没想到老人又折返回来,赞叹说:“孺子可教也!”遂约其五天后凌晨在此再次相会。张良迷惑不解,但仍然跪地应诺。
五天后,鸡鸣之时,张良便急匆匆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已先到,并斥责他:“为什么迟到,再过五天早点儿来。”第二次仍是老人先到。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去桥上等候,他的真诚和隐忍博得了老人的赞赏,老人这才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再来见我,我是济北毂城山下的黄石公。”说罢飘然而去。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看书,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按理说,张良的这糊涂亏吃得有些莫名其妙,为一个不认识的人捡鞋,并且还给他穿上。但是他的肯吃亏为他换来了成“王者师”的知识。由此可见,“好汉要吃眼前亏”的目的是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他的利益,是为了生存和实现更高远的目标。如果因为不吃眼前亏而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把命都丢了,哪还谈得上未来和理想?
可是有不少人一碰到眼前亏,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甚至为了所谓的“正义”与“公理”,而与对方搏斗,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有些人虽然获得“惨胜”,却元气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