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任何人都不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所以凡事要坚持不急不躁,不急于求成,不被困难吓倒,不放过任何点滴,不眼高手低,从小事做起才是硬道理。
很多人认为小事太简单,太轻松,不需要太认真,甚至不屑一顾。其实,能够将这些小事做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事实上要成大事就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要成大事,首先就需要做大事的能力。能力怎样培养?不外乎两条途径,学习和实践。书重?还是实践重?答案当然是实践重。而要实践就必须投身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实践才能出真知,每一位成功人士背后都是经过不断的实践积累而来。只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实践积累,才能够垒起成功的基石。这方面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他是我国时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和植物学家,他集毕生精力所完成的名典巨著《本草纲目》,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药典”,并被誉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李时珍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医药学和生物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时珍何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以天地为书,从身边的小事学起,这就是他的经验。
李时珍24岁开始行医。在给人治病的过程中,他发现过去的医药书里,好多草药不是没有记载,就是错误百出、混乱不堪,真是害死人!他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他认为熟读书不如多实践,他撰写《本草纲目》时,便是根据自己的医疗实践,对以前本草里的错误一一作了订正。譬如在旧的本草里,虎掌和天南星本来是一种草药却误认为是两种;张冠李戴地把卷丹当成了百合;甚至把狼毒当成了防葵,勾吻当作了黄精,把毒药当成了补药,就更是害人了。为了修订医书,他从自己的实践出发,每确认一条就修改一条。随着他的积累,积少成多,终于有了后来的《体草纲目》。
有一次,李时珍问父亲:“书上说白花蛇肚皮下有24块斜方形的花纹,是真的吗?”父亲回答说:“我们蕲州有的是白花蛇。你到凤凰山抓一条看看,不就明白了吗?”第二天,他便到了凤凰山,恰巧一个捕蛇的老人爬到了山洞附近,捉了一条白花蛇。他一看,的确是这样,这才在书上记载下白花蛇肚皮下有24块斜方形花纹。
看到陶弘景的书上说穿山甲能吃蚂蚁的时候,李时珍怎么也想不通穿山甲是怎样吃蚂蚁的。为此,他特意到湖边去观察。看见穿山甲把鳞片张开,身上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蚂蚁一闻到这种气味,就钻到鳞片底下。等蚂蚁爬满了全身,它便猛然把鳞片一合,很快钻进水里,再把鳞片张开,等蚂蚁都浮到水面上时,它就用舌头去舔,饱餐一顿。他解剖了一只穿山甲,“曾剖其胃,蚁约升许也。”这才相信了陶弘景的记载。正因为李时珍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身边小事着手,《本草纲目》中才有了这些准确的记载。
李时珍搜集民间单方。他给人看病不要钱,只求人家告诉他一两个偏方或验方。例如,河豚的眼睛和肝脏有毒,吃了刀豆能止打嗝等等,就是这样学来的。李时珍看病不收钱不是糊涂,他得到的药方才是真正的财富。“远穷僻壤之乡,险探仙麓之华”。李时珍几次外出游历,行医、采药,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历尽艰辛,行程万里,收集整理的偏方、验方不计其数。正是有了他这种在实践中学习,从身边小事积累的品质,《本草纲目》才有了丰富的内容。
李时珍听说曼陀罗花的籽用酒冲服后,会使人发笑。怎么会使人发笑呢?为了撰写好《本草纲目》,他冒着危险,吞服了曼陀罗籽,开始发笑,到后来感到精神恍惚,竟失去了知觉。等药性过了以后,才逐渐恢复了知觉。他由此发现了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他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把它与火麻子花混合在一起,制成了外科手术的麻醉剂。他在《本草纲目》里写道:“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成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皆昏如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这两种药物的麻醉镇痛作用,已为现代医疗实践和医理所证实。直到现在,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还在采用。假使没有李时珍这种不顾性命的糊涂举动,曼陀罗花的这种效用可能还不为人知。
李时珍的真知灼见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大自然这本书中得来的,是从劳动人民那里求教来的,是从亲自观察、亲身实践中摸索来的,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而来的。正因为李时珍不忽视身边小事,从小做起,方有这本经典名作《本草纲目》。要成功就不能忽略小事,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够有大的收获。古语说“泰山不让寸土,所以成其大”。同样的道理,只有从实践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点地积累才能得到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很显然都是重复地做着许多小事,琐碎的,简单的,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这样值得吗?总是觉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时候就会怀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这些小事太简单,太轻松,不需要太认真,有种不屑一顾的感觉。其实,能够将这些小事做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即使是最普通的事,也不应该敷衍应付或轻视懈怠,相反,应该付出你的热情和努力,多关注怎样把工作做得最好,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