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仅要有思考的能力,更要有积极行动的意识,这样才能提高效率。行动起来,也许不一定会成功,但不行动,永远不能成功。心动不如行动,一百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
一个人的想法是很重要的,但是想法只有在被执行后才有价值。一个被付诸行动的普通想法,要比一打被你放着“改天再说”或“等待好时机”的好想法来得更有价值。如果你有一个觉得真的很不错的想法,那就应该行动起来,如果你不行动起来,那么这个想法永远只是想法。
有一个落魄的年轻人,每隔两天就要到教堂祈祷,他的祷告词每次几乎相同。
第一次到教堂时,他跪在圣殿内,虔诚低语:“上帝啊,请念在我多年敬畏您的份儿上,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
几天后,他垂头丧气地来到教堂,同样跪下祈祷:“上帝啊,为何不让我中彩票?我愿意更谦卑地服从您。”
他就这样,每隔几天就到教堂来做着同样的祈祷,如此周而复始。
到了最后一次,他跪着祈祷:“我的上帝,为何您不听我的祷告呢?让我中彩吧,哪怕就一次,我愿意终身信奉您。”
这时,圣坛上突发出一阵庄严的声音:“我一直在听你的祷告,可是最起码,你也该先去买一张彩票吧!”
行动也许只有50%的成功机会,但要是你不行动,那么就根本没有成功的机会。
在职场这个大舞台上,想成就一番伟业的人多如过江之鲫,而结果往往是如愿者不足一二,平庸者十之八九。这里除了机遇、胆略、资金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一直处于思考、梦想、迟疑状态,从而习惯性地推延行动。在犹豫中,错过了良机,这样一晃,可能就是一生。
一位智商一流、执有大学文凭的才子决心自己创业。有朋友建议他炒股票,他豪情冲天,但去办股东卡时,他又犹豫道:“炒股有风险啊!等等看。”又有朋友建议他到夜校兼职讲课,他很有兴趣,但快到上课了,他又犹豫了:“讲一堂课,才20块钱,没有什么意思。”
他很有天分,却一直在犹豫中度过,两三年了,一直碌碌无为。一天,这位“犹豫先生”到乡间探亲,路过一片苹果园,望见满眼都是长势茁壮的苹果树,不禁感叹道:“上帝赐予了一块多么肥沃的土地啊!”种树人一听,对他说:“那你就来看看上帝怎样在这里耕耘吧!”
世界上有很多人光说不做,总在犹豫;有不少人只做不说,总在耕耘。成功与收获只会光顾那些有了成功的方法并且付诸行动的人。
有一个人,从确立了他的目标开始,时刻记得行动才是第一位的。这个人是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一名厨师。空余时间,他代同事们写情书,写了一段时间以后,他觉得自己突然爱上了写作。他给自己订立了一个目标: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写一本长篇小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立刻行动起来。每天晚上,大家都去娱乐了,他却躲在屋子里不停地写啊写。这样整整写了8年以后,他终于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可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豆腐块而已,稿酬也只不过是100美元。他没有灰心,相反他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潜能。
从美国海岸警卫队退休以后,他仍然写个不停。虽然稿费没有多少,欠款却越来越多了,有时候,他甚至没有买一个面包的钱。尽管如此,他仍然锲而不舍地写着。朋友们见他实在太贫穷了,就给他介绍了一份到政府部门工作的差事。可他却拒绝了,他说:“我要做一个作家,我必须不停地写作。”又经过了几年的努力,他终于写出了预想的那本书。为了这本书,他花费了整整12年的时间,忍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困苦。因为不停地写,他的手指已经变形,他的视力也下降了许多。
然而,他成功了。小说出版后立刻引起了巨大轰动,仅在美国就发行了160万册精装本和370万册平装本。这部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观众超过了1.3亿,创电视收视率历史最高纪录。这位真正的作家获得了普利策奖,收入一下子超过了500万美元。
这位作家的名字叫哈里,他的成名作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读到的《根》。哈里说:“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立刻行动’,努力工作,并且对自己的目标深信不疑。世上并没有什么神奇的魔法可以将你一举推上成功之巅——你必须有理想和信心,遇到艰难险阻必须设法克服它。”
一旦你坚定了信念,就要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赶紧行动起来。这会使你前行的车轮运转起来,并创造你所需要的必要的动力。只要你行动了,你就会发现,成功也许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艰难,其实成功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