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虚荣、自尊心强、喜欢攀比,所以一些能力较强的女性在职场中难免会犯“锋芒毕露”的错误,无意中伤害了别人的面子,导致众人都将嫉妒的目光转向自己,进而影响到原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人生在世,即使再有才华,也要懂得战胜骄傲自大的重要性,学会将你的锋芒藏在口袋里,做到不露锋芒,这样既能有效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70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轻车简从到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人种1株榆树、100棵菱白、50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5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带剑的人,他劝谕道:“干吗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问及他如何治理渤海。
龚遂想,如果说自己任用贤材、严格执法、赏罚分明,必有自表其功、自矜其能之嫌,难免为自己招来一些麻烦甚至祸事,于是很巧妙地回答:“这不是微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宣帝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锋芒毕露而惹祸上身的一些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斩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
在社会生活中这类事情也是屡见不鲜。我们在工作、学习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尝到“出头的椽子先烂”的滋味。有的人工作成绩突出受到上级的表扬奖励,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上级表扬和肯定了这个人的工作是要引导大家向这个人学习。但事与愿违,这种表扬奖励往往搞得这个人很尴尬。风言风语、冷嘲热讽会随之而来。甚至有人还会颠倒黑白向受表扬的人施放冷箭、泼脏水。搞得谁也不愿意再出头,只能是随大流得过且过了。
一个人事业有成、春风得意,难免锋芒毕露。若不知收敛,一味卖弄乖巧,耍小聪明,甚至逞强斗勇,定会伤及上下左右,招致诋毁诽谤,最终落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如果糊涂一点,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如孙膑装疯卖傻、司马懿装傻充呆,不仅保全了身家性命,而且也为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韬光养晦,来点糊涂,则未尝不是明哲保身之道。
有一位男子因与人结怨而处境困难。许多人出面当和事佬,但对方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最后只好请了外村比较有名望的马胜出面。为他们调解纠纷,马胜晚上悄悄地造访对方,热心地进行劝服,对方逐渐让步了。如果是普通人,一定会为对方的转变而沾沾自喜,但马胜却不同。他对那位接受劝解的人说:“我听说你对前几次的调解都不肯接受,这次很荣幸能接受我的调解。不过,身为外地人的我,却压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调解了你们的纠纷,这实在是违背常理。因此,我希望你这次就当作我的调解失败,等到我回去,再找当地的有威望的人来调解时才接受,怎么样?”
这种做法实在是异于常人,细想起来真是一种使自己免遭众人嫉恨的明智之举。既保护了自己,又留下了为人称道的美名。谁能说不是大智之人呢?比较起来,那些极力显示自己才能的人,不过是小聪明罢了。
工作中人人都想出头,野心人人有,可惜升职加薪的事一向是僧多粥少。在办公室里若过分显露自己对事业或职位的野心,无疑是公然挑衅同事、上司,使同事对你提高戒心,就是老板也要担心你是不是暗中觊觎他的高位,对你百般提防,甚至把你架空、外调。
所谓“树大招风”,野心可以有但不可露,事事强出头、求表现,反而会招致异样眼光。你可能会不解,表现积极难道有错?基本上,积极是值得鼓励的工作态度,但若积极到过了份,抢了别人太多风头,会让别人觉得在公司的地位受到威胁,看不过去;心眼较小的人甚至会暗中扯你后腿、耍些小动作阻挠你的工作。
最好的方式是称职地做好份内之事,保持卓越的表现,尽量维持低姿态,不要给别人威胁感。“能人”能在做大事上,而不在大话上。炫耀易流于自大,自大则不免招致轻视。展示也应以谦虚的态度流露,以免流于粗俗。
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都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还是谦虚地收敛起你的锋芒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露才过甚,为智者所不屑,巧妙的掩饰是赢得赞扬的最好途径。不要一下子展示你所有的本领,慢慢来,逐次增多。蠃得一次辉煌的成功后再进行下一次,获得热烈的掌声后期待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