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放弃对抗建议的方法,使人容易改正错误;建议的方法,维护了一个人的尊严,给对方一种自重感,促使他与自己合作,而不是对抗。“建议”往往比“命令”好用。用“建议”不仅不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愿意改正错误,并接受你。卡耐基与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伊达·塔贝尔小姐一起吃饭。当时卡耐基说自己正在写一本书,于是他们就讨论起怎样说服他人这个问题。她对卡耐基说,她在给欧文·杨写传记时,曾采访了一位与杨先生一起共事3年的人。那人说,从未听过杨对他的同事命令过什么,他总是用“建议”的态度。欧文·杨不说“做”或“不做”,也不说“别这么做”或“别那么做”,他总是说“你可以想一想……”、“你觉得……”他常在口授一封信后说:“如果这句话这样写,你觉得怎样?”在他口授文件时,让秘书记录,经常会问:“也许这样写比较好。”他对他的助手总是很信任,放手让他们去做。他从不批评他们,也不干涉他们,而是让他们在错误中学习。建议的方法会让人轻易地改掉毛病,而且还能保持个人的尊严。给他们一种自重感,并接受你,愿意与你合作。宾州有一位教师丹·桑塔瑞利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一个学生把车子停错了地方,因而挡住了别人的通道。一位导师看见了,他在学生正在上课的时候,冲进教室很不客气地说:“堵住车道的车子是谁的?”那位学生回答之后,导师更加粗暴地说:“马上把车子移走,否则我就叫人把它拖走。”是的,这个学生是错了,车子是停在了不该停的地方。但从那天起,包括那学生在内的全班学生都对那导师心存不满,那位导师的日子也因此变得不好过。那位导师原来可以不这样做的。他可以好好地问:“请问,谁的车挡住了通道?”然后建议学生把车开走,以方便别的车进出。那位学生肯定会乐意这么做,同学们自然也就不会对他不满了。由此可以看出:无礼的命令只会导致长久的积怨,即使这个命令可以用来改正他人明显的错误。伊万·迈克是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家小工厂的老板,这家工厂专门生产精密机器零件。有次他接到一张大订单,但订单中要求迈克先生确定能否如期交货。由于工厂的生产能力较小,并且工作进度早已安排好,要在短期内生产出这么大一批货,他自己也不能确定,但他还是接了这个订单。迈克没有催促工人们为了这张订单赶工。他只是把所有的工人都叫到一起,把事情的详细情况告诉了大家。接着他向工人们问了下面的一些问题。“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完成这批货?”“谁有其他办法吗?”“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程序合理地分配一下?”工人们纷纷说出自己的建议,并且坚持接下定单。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事,所以非常积极。最终他们如期赶出了这批货。建议,尤其在你有资格命令别人的时候采取建议的姿态,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司的命令和朋友的建议,人们通常乐于接受哪一个?答案当然是后者。因为它维护了尊严,并给人一种自重感,对方当然会愿意接受,并努力改正错误。不管怎样,试着把命令换成建议,你会发现对方非常乐意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