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时候,20几岁的女人对家人、对朋友,总觉得有些话不得不说,可是说了,反而把感情给伤害了,把事情给弄糟了。于是你就引用古语,替自己辩解,说什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但是,为什么良药就非要苦得让人难以下咽呢?忠言为什么就一定要让人听了难受呢?医药科学发展至今,许多良药或包糖衣,或经蜜饯,已不苦口。语言科学发展至今,讲究批评的方式方法与语言艺术,已可做到忠言不逆耳,老少皆喜闻乐见。
20几岁的人做了事情,说了话,写了文章,自己不放心,不敢下判断,这时候我们何尝不希望有人出来告诉我们哪点好,哪点不好。有的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个人,他能够忠实地、大胆地指出我们的许多错误,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敬佩他、感激他,甚至永世不忘。
可是为什么也有些批评和忠告我们不爱听,我们听了就难受,就气愤,甚至感到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都受到了损伤?我们还会感到受了委屈、诬蔑以及侮辱?
一种苦味的药丸,外面裹着糖衣,使人感到甜味,容易一口吞到肚子里去。于是,药物进入胃肠,药性发生了效用,疾病就治好了。我们要对人说批评的话,在说以前,先给人家一番赞誉,使人先尝一点甜头,然后你再说批评的话,人家也就容易接受了。
有一天,某机关主任对他的下属说:“你打字的速度真是越来越快了。”那位下属突然听到主任对她这样夸奖,受宠若惊,脸孔都红起来了。主任接下去又说道:“可是,我希望你今后打字的时候,对标点符号注意一些才好。”她听了后高兴地答应了,以后的文件中标点符号果然规范多了。
主任如果不这么说,而直接对下属说,叫她对标点符号要特别注意,她心里就会觉得今天受了上司的责备,并感到十分羞愧,她也许为此有好几天都不愉快。她也许还要为自己辩护,说她自己是很小心的,因为原稿上有错误或是不太清楚的地方,所以她不能负这个错误的全部责任。这样一来,主任的规劝不但未起到作用,说不定还会由此惹来一些麻烦呢。
那么怎样的批评才能够做到忠言不逆耳呢?以下是语言大师们多年以来总结的一些原则,希望能够帮助你在批评别人时,既能提醒到别人的错误,但又不至于让对方不高兴,甚至因为理解你的批评从而与你的关系更加融洽。
原则一:真诚。在善意地批评别人时,用这样的话开头,可能效果更加好,“我曾经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可能你也不明白什么地方出了错”等。真诚往往最能够打动人。
原则二:适度。批评最好点到为止,既往不咎。比如这样说:“事情不发生也发生了,我们最重要的还是从中吸取教训吧。”
原则三:理解对方。谁愿意犯错误呢?特别是当事人内心已经很自责时,他们更加需要别人的心理支持。因此,多说说这样的话,远比批评更重要:“我想你现在可能很难受。”“抽空,我们找个时间,一起分析一下失误的原因,好吗?”“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会做好的。”
原则四:切勿指责。指责只会让人与人之间陷入恶劣的情绪之中,导致影响理智和判断力。这样的话最好以后不要再说了:“我都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为什么总犯同样的错误呢?”“我看你真的是无药可救了!”
原则五:委婉暗示。面对直接批评时,任何人内心的第一反应都会不舒服,因为批评就是惩罚。暗示如同苦药丸外面的糖衣,利用含蓄的、委婉的方式,更能达到治病救人的最终目的。
原则六:分清物件。跟不同的人沟通,肯定要说不同的话。对长辈说的话跟晚辈不一样,男性跟女性不可能都一样,对朋友与对对手更是立场不一样,对家人与对同事考虑的问题不一样。千万不要使角色混乱,说出不合适的话,否则,批评的效果不但达不到,还伤了和气。很多话本身并没有问题,但用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身上,就有可能闹大笑话。
例如,一个很自卑的人犯错时,我们给予其适当的安慰会胜过千言万语,因为他本身已经非常自责。对于一个很爱面子的人,我们一边批评一边给其台阶下,他会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而对于一个心服口不服的人,我们没有必要死抓不放,重要的还是看他的行动。
很多沟通失误,其症结在于角色不清。如果很好地做到以上几点,那20几岁的女人就可以让别人很高兴地接受批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