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矣!”这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在饮恨自刎前发出的一腔孤愤。
李广一生戎马戍边、驰骋疆场、战功赫赫,但“不逢时”,终其一生“官不过九卿”,且落下个刎颈自杀的结局。如此英勇豪放的一代名将,何以竟落得如此下场?
考察李广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造成李广命运悲剧的根源有二:一是李广个人自身的性格缺陷;二是封建当权者的自私虚伪和刻薄寡恩。
作为一代名将李广无疑是个军事天才。他不仅英勇骁战,而且智勇双全。几十倍于自己的强敌仅距两里之遥,而自己又远离军营几十里,敢于面对强敌解下马鞍,躺下就地休息,佯装是大军诱兵,这需要何等的胆识!何等的智慧。就是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名将,身上却有着明显的性格缺陷:缺乏政治远见、不能审时度势,心胸狭窄、有仇必报、心理承受能力差。景帝三年,“吴楚七国叛乱”。在平定这场叛乱中,李广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他私下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因此非但没有得到封赏,反而被调到荒凉的边塞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梁王刘武是文帝的次子,景帝的长弟。景帝曾答应他,让他继承皇位。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却诏立太子。这样,梁王继承皇位的梦想就落空了。至此,景帝和梁王虽表面上貌似和平,但实则势不两立。可以说,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权力斗争。可李广却偏偏在这个时候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你说,景帝能不心生疑虑吗?其实在此前,李广还是深受景帝恩宠的。否则景帝也不会让他作身边的禁卫骑兵将军。可以说,李广私接梁王印拉开了他人生悲剧的序幕。从此,悲剧命运便像梦魇一样笼罩着李广。或许李广至死都未能明白自己所有的遭际其实正源于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有时候一件小事却足以毁掉人一生!
造成李广悲剧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封建当权者的自私虚伪、刻薄寡恩。很显然在那场与匈奴的最后一次决战中,汉武帝是存心让功于卫青。他的偏见与自私显而易见。因为,此时汉武帝认为李广运气不好,让他和单于对阵,会破坏胜利。因此,他私下里授意卫青来牵制李广。遂使李广失去了他终生都在梦想期待的建功立业的机会。
一代名将没有倒在与匈奴厮杀的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更为可悲的是李广至死都不明白是什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以至于发出了“岂非天哉?”的感叹。与李广发出同样感叹的还有一人,韩信。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必然?勇而无功,仁而获罪。李广的悲剧充分暴露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本质。这既是李广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时代的悲剧,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