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蒙古牧羊犬的核心产区,应以呼伦贝尔草原为核心地带。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是牧业四旗——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和海拉尔区、满洲里市及额尔古纳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草原的总称。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分布,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个地带。除东部地区约占本区面积的10.5%为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外,其余多为天然草场。呼伦贝尔地区属温带气候,北部的大兴安岭北端属寒温带气候,由于地处中纬度西风带,在国家的内陆腹地,远离海洋,故属于较强的大陆性气候,多数地区干旱少雨,冬夏温差悬殊,冬季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50℃。长期以来,由于蒙古高原特有的冬季高寒、夏季酷暑的严酷地理环境,也造就了蒙古牧羊犬体硕毛厚、抗疾病能力强、凶悍勇猛、不畏野兽的特性。呼伦贝尔尽管也为高原地貌,但西部草原地区的平均海拔仅仅在600—800米,较之青藏高原更接近于平原,这也是蒙古牧羊犬更加适应平原地区的一个优势。至于那里究竟有多么寒冷,在草原上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断尾的牧羊犬,那绝对不是出于什么美观的考虑而断掉的,幼犬基本上都是在隆冬季节出生,那也是草原最寒冷的时节,它们骨多肉少的尾巴就是那时被冻掉的。
在历史上,呼伦贝尔地区,除伪满洲国时期的日本关东军驻军可能携带少量的军犬外,几乎没有任何外来犬种的进入,历史记载也并无日军在海拉尔有大规模军犬部队的记录。而唯一发生在新巴尔虎左旗诺门罕布尔德附近的诺门罕战争(发生在1939年5月至9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一场对战局有重要影响的战争。交战双方,一方是苏联和蒙古国军队,一方是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队。战争持续了5个月,以日本关东军惨败而告终,被日本陆军省称作“日本陆军成军以来首次惨败”。战争中双方战死近4万人)苏蒙联军与日本关东军主要为步兵师团、坦克战,并无军犬参加战争的记录,所以可以排除战争中军犬进入草原的可能性。
相比而言,这个犬种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其他犬种血统的干扰。
呼伦贝尔草原与蒙古国接壤,所以此犬种在蒙古国也有分布,甚至更为广泛。但由于政治原因,20世纪40年代,横贯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铁路修建时期,一些来自苏联的犬种已经开始与当地的蒙古牧羊犬进行杂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红军为抗击日本军队进入蒙古地区时,也携带有大量军犬,在战争和铁路的修建工程完成之后,苏军撤走,大量(估计数百近 千 头 ) 军 犬 ( 多 为 德 国牧羊犬,German ShepherdDog)被留下来,它们多被蒙古人收养,与当地的蒙古牧羊犬杂交。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近10万苏联军队再次进驻蒙古,随行的军犬像它们的主人一样,侵略性地使当地的蒙古牧羊犬的血统受到巨大的打击。总之,现在的蒙古国,即使在一些极其边远的地区也很难找到纯种的蒙古牧羊犬了。所以,蒙古牧羊犬最纯正的血缘地应该在内蒙古草原,而其核心地,是呼伦贝尔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