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指的是我国丈夫的母亲与丈夫的妻子两者的总称,是一种人类常见的伦理道德关系。
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经”。在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明显和最常见的,是出现在婆媳关系上。婆媳不合,是使不少人提起就摇头叹息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婆媳关系,不让婆媳关系留下心理创伤呢?
了解婆媳关系的心理类型
婆媳关系可以说是我国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传统难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婆媳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媳妇必须俯首听命于婆母,没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是旧社会做媳妇艰难的生动写照。同时,“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从而形成了一种妇女压迫妇女的恶性循环。
今天,这种妇女压迫妇女的不良传统已被广大的新一代女性所摈弃了。现代家庭中媳妇有独立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婆媳关系已基本成了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即使在今天,相处融洽的婆媳关系也并不十分普遍。
从我国目前婆媳关系的实际状况来看,主要有三种典型的心理类型。婆媳关系的心理类型不同,其心理效应也不同。
(1)心理融洽型
婆媳思想感情一致,对社会与家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思想观念一致。建立与发展团结、民主与幸福的家庭是他们家庭生活的意向。婆婆对媳妇像对自己的亲女儿一样心疼、关怀与爱护,媳妇对婆婆像对自己的亲妈妈一样的尊重与孝顺。
婆媳思想健康,情感融洽,行为协调。婆媳风雨同舟,同心同德。在婆媳一方工作或生活出现困难与挫折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婆媳心理相容,使家庭充满着和睦与幸福、生气勃勃与健康向上的心理气氛,婆媳关系心理相容还促进夫妻感情的巩固与发展。
(2)心理距离型
婆媳对社会的大目标与家庭目标认识基本一致。婆媳都有建立和睦、民主与团结的家庭的愿望。婆婆对媳妇有一定的疼爱与关心,但其程度不如对其亲生女儿那样。媳妇对婆婆也有一定的尊敬与孝顺,但其程度不如亲生母亲那样。
概括形象地说,婆媳关系大面上过得去,彼此不近不远,相互间存有一定的距离和戒心。婆媳之间并非十分信任与融洽,彼此并非无话不说,说话方式与用词彼此都有考虑,她们有时会产生猜疑与摩擦,但事情过后一般不留下心理创伤,也较容易恢复平时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婆媳之间的感情还好,但还不是十分舒畅与满意。
(3)心理冲突型
婆婆看媳妇越看越不顺心,经常吹毛求疵,责训刁难。媳妇对婆婆经常顶撞,以冷眼对待。她们经常因鸡毛蒜皮小事而冲突,甚至大动干戈,谩骂斗殴。
婆媳在心理上充满着对立情绪,行动上相互干扰。彼此之间心情都很烦躁与苦恼。家庭充满着不安与抑郁的心理气氛。婆媳冲突影响夫妻感情,甚至可能导致夫妻冲突或母子冲突。
认识婆媳关系失调的原因
研究表明,婆媳关系容易失调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关系特殊性
家庭的基本关系有两种:一是夫妻关系;一是亲子关系。两者构成了家庭结构的基础。其他关系,如兄弟姐妹关系、姑嫂关系以及婆媳关系、祖孙关系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婆媳关系在家庭人际关系中有其特殊性。它既不是婚姻关系,也无血缘联系,而是以上两种关系为中介结成的特殊关系。因此,这种人际关系一无亲子关系所具有的稳定性;二无婚姻关系所具有的密切性,它是由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延伸而形成的。
如果处理得好,婆婆和媳妇各自“爱屋及乌”:婆婆因爱儿子而爱媳妇,媳妇因爱丈夫而爱婆婆,各得其所,关系就会融洽。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则婆媳之间会出现裂痕,难以弥补。
(2)家庭权益之争
婆媳同在一个家庭中生活,有共同的归属,自然也就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双方也自然都希望家庭兴旺发达。这是婆媳利益一致的一面。但同时也常常在家庭事务管理权、支配权等方面发生分歧,出现矛盾,甚至明争暗斗。
我国家庭中有“男治外、女治内”的传统,婆婆做了几十年的内当家,现在把权力交给媳妇,媳妇在家庭事务中唱起了主角。对这种角色的转换,做婆婆的往往不易适应。
有的婆婆虽已年过花甲,却仍希望继续保持在家庭中的经济支配权,或者难以接受完全由媳妇掌握家庭经济大权的事实;而做媳妇的也往往不甘让步,这就难免发生矛盾。即便是婆婆和媳妇共同持家,由于各自的地位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需要不同,也容易产生分歧。
(3)难以相互适应
婆媳原来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之中,各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生活习性,而现在婆媳在一家生活,这就有一个逐步了解、相互适应的过程。如果适应不良,彼此不能接纳,便会关系紧张,矛盾丛生。
(4)桥梁作用失衡
在婆媳关系中,儿子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儿子的这种桥梁作用如果发挥得好,则可以加强婆媳之间的情感联系,反之,则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出现“两面受敌”的困境。
尽管母子情深,也难以避免结婚以后这种关系变得复杂的事实。因为夫妻之间毕竟在活动及交往等方面有着更多的共同点。在这些问题上,夫妻观点的一致性往往要超过母子观点的一致性。
这是因为儿子和母亲相隔一代,在心理上存在着差异,这样就容易造成儿子桥梁作用的失衡。如果母亲不理解,就会产生“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心态,误认为儿子对自己的感情被儿媳夺去了,而迁怒于儿媳。
和家人聊天,温馨也快乐
婆媳关系是一种影响家庭和睦的重要关系,它直接关系着我们在家庭中生活的幸福与否,为此,不管是作为婆婆还是作为媳妇的女性都应该互相注意,努力搞好正常的婆媳关系。
(1)共同树立信心
在我国的古代,婆媳相处不理想的很多。现实生活中婆媳吵架也屡有发生。于是,在一些妇女的头脑中产生了婆媳关系难以处好的观念。这种观念动摇了婆媳双方搞好关系的信心,有意或无意地使婆媳双方不能全力以赴地去搞好关系。有的女性认为婆媳关系本身就非常不容易相处,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力气。
心理学研究认为,即将作为婆婆的女性不仅为儿子结婚而高兴,而且要做心理准备,想想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而且要有信心处理好,也应该处理好。退一步说,就是为了儿子也应处理好婆媳关系。
儿子从降生人间到结婚,作为母亲的我们不知费了多少心血,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儿子健康成长,生活幸福。为此,作为婆婆的要明白,与自己的媳妇搞好关系,就是母亲为儿子幸福作出的新的贡献。
另一方面,即将做媳妇的也要做好相关的心理准备,下定决心搞好婆媳关系。因为尊重长者是我国公民应尽的义务,何况这位长者,又是自己心爱人的母亲,就是看在疼爱爱人的份上,也应极尽全力地搞好婆媳关系。要知道,作为媳妇的女性,搞好婆媳关系,会为夫妻爱情的深化作出新的奉献。
(2)彼此平等相待
在我们的社会中,婆媳关系首先是一种同志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婆媳之间是平等的。这与旧社会的婆媳关系是不同的。旧社会的婆媳关系是以封建家长制为其社会基础,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其伦理基础。从根本上说,婆婆在家庭中对媳妇来讲是处于指挥地位,媳妇在家庭中对婆婆来讲是处于从属地位。
但新社会的婆媳间应该是一种同志式的关系。为此,婆媳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互相爱护,互相关心,有事共同商量,遇到矛盾各自多作自我批评,婆媳友好和睦相处并不难。
(3)相互尊重谅解
对任何女性来说,尊重婆婆都是媳妇应尽的义务。婆婆是长者又是同志,理应尊敬。婆婆过去为自己丈夫的成长操尽心,现在又为家庭生活与教育孙子孙女辛勤劳动,媳妇要对婆婆怀有感恩之心。
作为媳妇尊敬婆婆应该表现在各个方面,家里有事要与婆婆商量,主动征求婆婆意见,不能事事自己做主,甚至独断专行。即使婆婆有的看法与意见不正确或不合自己的心意,也不要打断她的话,耐心听完,平心静气地作解释,使婆婆体会到媳妇讲话合情合理。
媳妇下班后要主动做家务活,把家务活接过来,请婆婆休息。在生活上要多照顾婆婆,平时做些婆婆喜欢的饭菜,使婆婆感到媳妇心目中有婆婆。婆婆生病更要多加体贴和安慰。
同时,作为婆婆的女性要像爱护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媳妇。指点媳妇时要循循善诱,不要盛气凌人。作为长者要有长者气度,胸怀开阔,不要在细枝末节上苛求媳妇。要关心媳妇的工作与学习,使媳妇产生温暖感。
(4)避免矛盾争吵
当婆媳之间出现了分歧,产生矛盾时,双方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即使一方发脾气,另一方也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等对方情绪平静之后再商讨处理所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消极而强烈的情绪容易使人失去理性,导致冲突升级;争吵还具有“惯性”,即一旦因一点小事“开战”,日后往往有事便吵,久而久之,成见会越来越大。因此,当一方情绪反应激烈时,另一方应保持冷静与沉默,或者寻机走脱、回避,等事态平息后再交换意见,处理问题。
此外,婆媳双方平日有了意见,切忌向邻居、同事或朋友乱讲。我国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捐东西越捐越少,捎话越捎越多”。说的就是传话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良作用。婆媳失和,向亲朋邻里诉说,传来传去,面目全非,只会加剧矛盾。作为婆媳应引以为训。
公园聚游,其乐无穷
俗话说:“家和离不开姑嫂亲。”媳妇因为丈夫这根线而与小姑子成为姐妹,但它又不同于有着血缘关系的姐妹。如果关系处理得当,则胜过亲姐妹,有利于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如果关系处理不当,则会造成大小的麻烦,给家庭生活埋下难以消除的阴影。因此,搞好姑嫂关系对家庭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人们常说婆媳关系难处,可是也有人说,姑嫂关系比婆媳关系更难处,在家庭关系特别是婆媳关系问题上,小姑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俗话说:“小姑贤,婆媳亲;小姑不贤乱了心”,正是这个道理。
姑嫂关系从本质上看,应该是很亲的。她们年龄相仿,同是女儿家,家庭的兴旺发达,和睦团结对她们都有利益。在许多家庭中,姑嫂之间常常说悄悄话,特别是小姑,常把有些不便对外人说的话对嫂嫂说,甚至连自身的终身大事也和嫂嫂商量,而“长嫂若母”,无微不至地关心小姑的生活、思想和学习,真是家庭中耳鬓厮磨的知心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姑嫂不和的事也很多,需要认真加以分析。
姑嫂不和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姑或嫂本身的问题而直接发生矛盾;二是姑嫂一方和家庭的第三方发生矛盾而另一方煽风点火,扩大矛盾。
(1)本身引发的矛盾
新过门的媳妇进入一个新的家庭,需要一个过程适应这个家庭的原有情况。这个家庭的原有成员,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产生了一种平衡的人际关系。例如,小姑长期受宠,比较任性,父母亲和哥哥都容忍她、迁就她,所以相安无事,处于平衡状态。而媳妇刚进门,如果由于对此看不惯而想马上改变这种状况,打破旧的平衡,就会引起许多矛盾。
(2)他人引发的矛盾
新媳妇进门后,如果关系处理的不好,容易与公婆或丈夫发生矛盾,而这些人都与姑姑是直系亲属,姑姑若看不惯或想拉偏架,袒护母亲和哥哥,就会与嫂嫂拉开“战火”,两人的矛盾就会越积越深。
(3)猜疑引起的矛盾
由于姑嫂之间不像兄弟姐妹那样从小生活在一起,感情基础不像兄弟姊妹那样深厚,互相之间的脾气、爱好也不了解,容易产生猜疑而导致矛盾。
踏青郊游,寄情于山水间
在一个大家庭里,如果媳妇与大姑子吵架,与小姑子斗气,这一家子就不可能生活在轻松、安宁、祥和的气氛中。我们在社会上紧张地工作了一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回到家里时就希望有一个轻松温暖的环境供我们去除疲劳,调养精神。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消除姑嫂纷争呢?作为嫂嫂要尽量对小姑子做到如下几点:
(1)相互尊重、理解和关心
尊重小姑子,就是要尊重她的人格,尊重她的自尊心,切不可为一点儿小事,就以长者自居,挖苦她、贬低她;理解小姑子,就是正确对待她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酸甜苦辣,并给予支持与帮助。
小姑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种种麻烦,甚至是挫折,也许在单位里人们不能理解她,不能正确对待她,这时,嫂子就要向她伸出热情之手,给她无微不至的关怀。
关心小姑子,一方面要关心她的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关心她的生活、她的人生大事。只有这样做了,小姑子才会在心理上认同你,才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才会像亲姊妹一样无话不说,无事不讲。
(2)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
与小姑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往往会因为在某些事情上意见、态度、看法不一致而发生分歧,甚至会出现斗嘴,闹得不愉快。因此,作为嫂子要顾全大局,从维护家庭团结的良好愿望出发,能明辨是非,不斤斤计较。
同时,要避免言辞激烈,以免伤害对方感情。总之,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应采取不细究、不计较的态度。要对己严,待人宽,谦和忍让,豁达大度。
(3)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要想小姑子听你的,信任你,你必须言行一致,要起表率作用,即要求小姑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要求小姑子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说不做或说的与做的背道而驰,是不可能在小姑子面前有影响力和威信的。而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就能产生巨大的榜样力量,令小姑子信服。
(4)把小姑当成亲妹妹
有些嫂子把小姑子看成一个包袱,把她当成争夺公公婆婆财产的“眼中钉”,对她往往不冷不热。看到婆婆对小姑子好,就生忌妒,心怀不满。媳妇应该明白,小姑子和婆婆本是母女俩,婆婆对女儿好在情理之中,媳妇应能理解。不要因为小姑子不是自己的亲妹妹,就对她漠不关心。只有把小姑子当成亲妹妹,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样才会有家庭的和睦和幸福。
把握姑姑敬待嫂子的要诀
作为小姑子要尽量对嫂嫂做到以下两点:
(1)宽容大度
小姑子自幼生长在这个家庭,对家庭的生活模式是适应的,她的性格和习惯一般都能为家庭的其他成员所理解和谅解。
因此,相对于嫂嫂来说,小姑子是生活在一个熟悉、友善、“左右逢源”的家庭中;而嫂嫂却不同,她是家庭新人,其他成员同她既没有血缘联系,又对她的性格和思想没有深入了解,她自己也对婆家生活模式在短时期内无法适应。因此,对于小姑子来说,嫂嫂是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碍手碍脚”的家庭。
正因为如此,做小姑子的就应该理解嫂嫂的处境和心境,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对嫂嫂的缺点和过失采取宽容的态度,并热心帮助嫂嫂熟悉适应婆家的生活,尽力让家中的其他成员了解嫂嫂,也让嫂嫂了解家庭中的其他成员。
(2)搭建桥梁
小姑子应主动搭建婆媳友好关系的桥梁,在沟通、融洽婆媳关系中作出重大贡献。
嫂嫂不了解母亲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小姑子理应主动介绍、解释;母亲同嫂嫂发生了不偷快的事,小姑子应该从中周旋,缓解矛盾,尽量不要让不偷快的事在双方的心灵上留下阴影。
平时,小姑子应该注意,在母亲面前尽量不要说嫂嫂的坏话,多说嫂嫂的长处。因为,对于母亲来说,女儿对嫂子的评价比儿子对媳妇的评价更具有可取性。同时,婆媳关系搞好了也能更加促进姑嫂关系的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