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冲动
1992年,在事业的巅峰傲然挺立的史玉柱决定建造“巨人”大厦。当时“巨人”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1亿元,流动资金约数百万元。最初的计划是盖38层,大部分自用,并没有搞房地产的设想。这年下半年,一位领导来“巨人”视察。当他被引到巨人大厦工地参观的时候,四周一望,便兴致高昂地对史玉柱说,这座楼的位置很好,为什么不盖得更高一点儿呢?就是这句话,让史玉柱改变了主意。巨人大厦的设计从38层升到了54层,后来又定为70层。
从38层跃升为70层,仅仅是楼层的跃升,起了决定“巨人”的命运的实质性变化。原来的38层是自用,38层以外的房子要卖出去,这就成了房地产开发了。这就是根据“长官意志”,一拍脑门儿,就多元化了,由IT业懵懵懂懂就进入了房地产开发。
这时,史玉柱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扩大多元化规模。1995年5月18日,在一次性推出电脑、保健品、药品三大系列的30个新产品后,巨人集团的子公司也从38家发展到228家,但很快市场停滞,内部的管理混乱使得巨人集团处于风口浪尖,而在建的巨人大厦还在不停地吞食已经十分紧张的资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史玉柱只好不断地抽调保健品公司的流动资金填补到巨人大厦的建设中。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最终造成史玉柱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最后“巨人大厦”不但没有建起来,而且巨人集团也垮了!
“巨人”实现多元化的动机,居然是因为某领导的一句话。
轻率地多元化冲动无情地吞噬了史玉柱那个当年“巨人”。
2.虚荣心
企业成功之后,创始人会追求更大的成就感,以满足更大的虚荣心。我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前,必须解决一个企业领导及企业拥有者个人如何定位自己“成就感”的问题。成就感的定位应与自己的自身条件、能力、企业的潜力、社会发展各因素紧密结合起来。无视自身实际的势力,一味地追求成就感,这样的多元化必然吃亏。
3.攀比与跟风
看到别人做网络团购获利了,就一窝蜂都挤进团购行业。原来是做建材的今天也来做团购了,原来是做医药的、做水产的、做广告的等,也都来做网络团购。结果,短短几个月内,中国的团购网已飙升至1000多家。这种跨行业的多元化扩张,仅仅是基于攀比与跟风,这样的多元化还是不要的好,它不可能不成为你的陷阱。
还有一种攀比是,看到别人在多元化经营方面成功了,就要去多元化,而没有更多地顾忌多元化所需要的其他因素。
4.“首因效应”与“赢家通吃”心理
“首因效应”就是第一效应,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将引发社会与经济学领域中的“优势富集效应”和“马太效应”。
同济大学创新思维研究中心主任王健教授在其《让思想冲破牢笼》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现代竞争新理念,这就是“优势富集效应”。“优势富集效应”的核心思想是:一家企业或者一个人如果能在某一个节点上超越别人,那么这种超越就会形成一种优势,而这种优势在各种因素的推波助澜之下就会一步步产生更大的滚雪球一样的效应,最终实现快速发展与成长。
王健老师认为,在现代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先者才能生存。这就意味着第一就是成功,第二就是失败,第二名也就意味着是最后一名。的确,就是这么残酷。
这是一个先者生存的时代,领先者无可争辩地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它让好的越来越好;这也是一个最差的时代,它使差的越来越差。在这个时代里,只要你在工作中或者在工作的某个方面做到最好,做到第一,你就获得了别人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剩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并将其命名为“马太效应”。当下,“马太效应”主要指富的越富、穷的越穷这一经济社会现象,如果用通俗的词来描述,便是“赢家通吃”。
他认为,在“赢家通吃”的社会里,游戏规则往往都是赢家所制定的,成功者总是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而失败者或跟随者则只能被动地跟在成功者的后面,分得一些残羹冷炙,过着惨淡的生活。
但是,“赢家通吃”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借助于赢家的势力,通过多元化战略而占有其他行业的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如果时机不到或者吃的方法不对,也有可能被噎死。皮尔·卡丹的多元化之路就是典型的、成功的“赢家通吃”。他在时装业取得“赢家”的地位后,继而在餐饮、家居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从而构建了自己的“卡丹帝国”,这就是“赢家通吃”的多元化的魅力所在。但是,安然公司虽然在美国天然气业取得了成功,同样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议的“赢家”地位,也和卡丹一样走多元化道路,结果却被多元化给葬送了。
所以,多元化本身没有问题,“赢家通吃”本身也没有问题,问题是你如何多元化,如何通吃其他行业。
在多元化的道路上,下文所说的有内容面是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