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胎换骨→骨肉分离→离群索居→居安思危→危在旦夕→夕阳西下
夺胎换骨:比喻从根本上改变立场或世界观,或比喻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常写作“脱胎换骨”。
骨肉分离: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
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居安思危: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夕阳西下:指傍晚日落时的景象。也比喻迟暮之年或事物走向衰落。
居安思危
春秋时期,齐、晋、卫、宋等十二国一起围攻郑国。郑国国君慌了,于是向十二国中实力最强的晋国求和。晋国接受了郑国的请求,剩下的十一国害怕晋国的报复,就停止了攻击郑国。郑国为了报答晋国,于是就送给晋国许多乐器、乐师、歌女和兵车。晋悼公欣然接受了郑国的馈赠,并把歌女的一半赐给了功臣魏绛,对他说:“这几年我听了你的建议后,事情办得顺利多了,我很高兴,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享受吧!”
但是,魏绛却没有接受悼公的赏赐,并劝晋悼公说:“现在您可以统率和团结这么多国家,那是您个人的能耐,也是大臣们一起努力的结果,我没有什么功劳啊,怎么可以无功受禄呢?但是,我很乐意在您享受快乐的时候,能多想想国家以后的事情。人们常说:‘安居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出现的危险。’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有准备,有准备才可以尽量避免灾祸和失败。”
《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晋悼公,春秋中期晋国国君,政治天赋超群,年仅二十六岁称霸中原,匡复晋国霸权。在位时重用韩厥、智罃、魏绛、赵武等贤臣,压制中行偃、范匄、栾黡等强族,惩乱任贤,整顿内政,推行“和戎狄”的策略,联宋纳吴,纠合诸侯,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