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儿郎当→当头棒喝→喝西北风→风驰草靡→靡靡之声→声名狼藉
吊儿郎当:形容作风散漫,态度不严肃。
当头棒喝: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喝西北风:指没有东西吃,空着肚子过日子。形容没吃饭,饿肚子。
风驰草靡:比喻强大的势力能制服一切。同“风行草靡”。
靡靡之声:指柔弱、颓靡的音乐。同“靡靡之音”。
声名狼藉:声名,名誉;狼藉,杂乱不堪。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声名狼藉
秦始皇在世时,很器重蒙恬、蒙毅兄弟俩。蒙恬被委任为北方统帅,统领三十万大军抵御外夷的入侵,并负责修筑万里长城。蒙毅则被封为上卿,参与国家的军政大事。因为秦始皇的宠信,朝廷中的许多文臣武将,都不敢跟他们兄弟俩争论。
秦始皇驾崩之后,宰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耍诡计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太子,因为怕他人报复,就捏造罪名赐死了始皇长子扶苏和蒙恬。蒙恬曾经处罚过赵高,赵高一直记在心里。扶苏被赐死之后,蒙恬不相信皇帝会赐死自己,多次质问派来的人,最终被赵高派来的人羁押了起来。
胡亥即位后,赵高就在皇帝面前说蒙恬、蒙毅的坏话。胡亥听信了赵高的谗言,赐死了蒙毅。蒙毅觉得自己很冤枉,他说道:“从前的秦穆公杀死了三位良臣(仲行、针虎和奄息)殉葬,最后又冤杀了百里奚;吴王夫差杀伍子胥、秦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这四位国君,都因为杀害了良臣,犯下了大错,受到全天下人的非议和指责,这四位国君的名声在各诸侯国非常坏。如果通过正道治理国家,就不要杀无罪之人,你们最好不要乱杀无辜……”
无论蒙毅怎样辩驳,秦二世派来的官吏都无动于衷,最后蒙毅还是被错杀了。
秦二世又派人去赐蒙恬死,蒙恬也自杀了。史书在成语释义“以是藉于诸侯”时,用了“恶声狼藉,布于诸侯”,于是便出现了“声名狼藉”这句成语。
《史记·蒙恬列传》: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蒙恬(?~前210年),秦朝名将。祖居齐国,祖父蒙骜、父亲蒙武皆为秦名将。蒙恬在后世有各种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蒙恬位高权重,而秦朝刚刚建立,老百姓刚刚脱离战乱,需要休养生息,他不去劝阻始皇,反而积极修筑长城,这是有过错的。传说蒙恬发明了毛笔,在《史记》中有“恬取中山兔毛造笔”的记载,晋人崔豹《古今注》提到:“牛享问曰:‘自古有书契以来,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笔耳。’”现在的考古发现在蒙恬之前中国已有毛笔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