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天上帝→帝辇之下→下陵上替→替天行道→道殣相望→望洋兴叹
皇天上帝:天帝,上帝。
帝辇之下:皇帝所在的地方。用指京都。
下陵上替:陵,通“凌”。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谓上下失序,纲纪废坠。
替天行道:代上天主持公道。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多以此作为动员、组织群众的口号。
道殣相望: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兴叹
秋天到来的时候,百川都注入进了黄河,河水一直向远处流去。于是,河伯(黄河之神)就沾沾自喜,他认为全天下最美丽的景色全都在这里了。他就顺着水流向东走,来到了北海之滨。
他遥望东方,望不到水流的尽头。这时,河伯收敛了他得意的神态,抬起头对北海的若(北海之神)说:“俗话说‘自以为明白了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这说的就是我呀。开始我还不怎么相信,见到你的广阔无穷之后,我才知道自己错了。如果我不是遇到您,那我就会被那些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的若说:“现在你走出了河崖水岸,见到了浩瀚的大海,明白了你见识的浅薄,这样你才可以跟我一起谈论大道理。天下间无论哪处的水,都比不过海的浩瀚了,百川都流进大海,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下来,这就是海可以胜过江河水流的地方。海水是无法用斗来量的,但我从来没有自以为是,自从有形态以来,我在天地之间,就如泰山上的一株小树,一块小石,我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又怎么可能自大呢。世间的事物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中的一小部分。九州如此之大,不知住了多少人,生长着多少的谷物粮食,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与世间万物比起来,不就像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时候的三皇五帝所要争取和继承的,以仁义为己任的儒者所担心的,以及讲任劳的墨家所努力追求的,都是这些东西。”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学派著作。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