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点儿错误怕什么?凡是孩子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就让他(她)自己干吧。
中国的父母们,为了子女可谓是关怀备至,甚至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都不为过。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连哄带骗乃至追着到处乱跑的孩子往嘴里喂;孩子上学前,父母为孩子整理书包文具,为孩子准备衣袜,为孩子戴帽子、扣扣子、系鞋带……其实这些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要问孩子是否吃饱了。如果回答已经吃饱,就要对孩子说明饭后就没有东西再吃!然后,不管孩子因为贪玩还是其他原因很快就又要吃东西,父母都要予以拒绝以践前言。这样几次下来,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毛病就会改过来。父母绝对不要心软、可怜孩子。给孩子喂饭也要尽早停止,要让孩子自己用勺子、筷子吃饭。一开始父母看见孩子不得劲,但是逐渐地就会好起来。孩子的衣袜、鞋帽要让他(她)自己准备;书包文具要自己整理。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同时还有附带的一个好处——父母自己的时间也可以省下来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学习方面,许多父母都有每天详细检查孩子作业的习惯,许多父母还有帮助孩子预习、复习、做作业和解题的习惯。孩子的作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担心作业出错;孩子的作文,父母可以提提意见和建议,可以表扬,但是不要逐词逐句地为孩子修改。父母过多参与孩子的作业有两方面的坏处:
第一,父母参与过多会使孩子产生依赖父母的心理,同时孩子在学校可能会出现不专心听讲等毛病。因为孩子知道:反正回家后父母还会再给自己讲解,有问题父母会帮助解决;所以在学校学习时就会过于放松或思想开小差。
第二,孩子去学校就是要去学习,学校的教师是经过专业培养的,会用让孩子听得懂、易理解的方法讲解;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讲解,这些都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父母自己未必比学校老师教得更好。所以,父母花了不必要的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却害了孩子。这里有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在美国的华人中,有的父母早早在家里就开始教孩子26个英文字母和简单单词。这样做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父母自己花了时间,也侵占了孩子的玩耍时间,却教了孩子不标准的英文发音。其实仔细想一想,难道孩子在学校里从美国老师那里学到的英语不比自己教的英语好得多吗?我们为什么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办那些出力不讨好的事呢?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早几天认识26个字母或其他基本单词有那么重要吗?
因此,父母要想得开:孩子的作业会有错误,但是那点儿错误又算得了什么?而最糟糕的是父母自己花了大量的、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却剥夺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剥夺了孩子自立的潜能,剥夺了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这真是焚琴煮鹤、得不偿失。
孩子学习上有问题问父母,父母当然还是可以帮助的;而且帮助要以启发式为主。另外,父母为孩子请家庭教师也存在上述同样的问题,父母一定要小心处理。
一般说来,凡是孩子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做。父母为孩子过多、过细的操心表面上看起来是“爱”,实际上是“害”;反之,父母越少越俎代庖,孩子将来的自立能力就越强。
提到自立能力,有必要单独谈谈自学能力的培养。孩子上了初中和高中后,学习难度会逐渐增加。我觉得,家长可以让孩子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时不要想着第二天老师会讲,自己在课堂上还有机会。要让孩子把自己放入“绝境”,要尽量通过自己研读教材掌握、弄懂第二天老师讲的内容,或者干脆一鼓作气把某一章(节)连贯地一次性预习完。这样在每天预习的过程中,孩子的自学能力将极大提高。待上课时,孩子将不仅能温习已经掌握的内容,还可以轻松了解老师讲的新思路和技巧乃至潜移默化地学到老师的教学方法。如果自己预习时没有搞懂,那么上课时孩子就会特别关注自己不懂的地方。长期坚持预习和自学,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孩子上大学后,会越来越需要靠自己的能力。工作以后则几乎必须完全自力更生了。到那时,孩子必然会体会到自学能力是个大本事。否则面对不再有老师帮助的环境,孩子可能会有相当长的时期感到毫无头绪,甚至一筹莫展。如果读到研究生毕业尚缺乏自学能力,将来无论搞科研还是设计,都会影响其潜力和能力的发挥。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不越俎代庖并不意味着放任,父母该做的事儿还是要做。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父母直接教孩子也是必须的。举例来说:我们的二女儿,她出生在美国,生活在一个英语的环境。为了让她不忘记母语,我们就不得不亲自教她汉字和中文,因为仅仅依靠当地中文学校每周两个小时的中文学习绝对是杯水车薪。我们利用每天早上等校车的20多分钟时间,循序渐进地每天教她写、认2~4个汉字;每天在家坚持以母语对话,还参加当地的华人社团活动、中文演讲比赛;等等。其目的是让她将来能具备汉语的基本听、说和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