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总体而言,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和熏陶,孩子的思想、行为和习惯多似父母;孩子的价值观往往也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正因如此,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上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和与自己有“交集”的孩子们交朋友,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是也。在孩子的朋友圈中,孩子们相互交流信息,相互影响。其中,个性强的孩子对较随和的孩子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人的一生都在学习,都在变化,只是改变的程度有多有少而已。高中及以下的孩子可塑性强,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型,最易受到别人的影响。除父母和老师外,最容易影响孩子的人恐怕就是孩子的朋友们了。尤其是十几岁的孩子,正是似懂非懂、逆反心理强的时候。这个年龄的孩子往往感到已经听够了父母絮絮叨叨的老生常谈了,感到别人的话语、见解不同于父母,有新鲜感。而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尚弱,他们很容易接受一些观点或做一些错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父母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所交往的朋友。
具体说,父母可以以聊天的方式询问孩子有哪些朋友,叫什么名字,朋友有什么爱好,大家在一起都玩些什么,干些什么;等等。一般情况下,孩子很高兴和父母谈自己的朋友,父母要认真倾听。以父母的阅历和见识,很快就能基本掌握个大概。
有时孩子会主动和父母谈论在学校或外面的活动,父母可以据此了解孩子的情况。有时孩子在父母面前躲躲闪闪、心不在焉;有时会撒谎出去办“事”;这意味着孩子有可能在做父母不喜欢的事情,有可能有了不良朋友,父母就要多加小心了。有时孩子会有怪念头,甚至讲坏主意给父母听。切记,父母这时绝对不能暴跳如雷。因为你的怒火有两个后果:第一,孩子以后再也不会和你谈心,因为他(她)知道谈的结果只能惹父母生气,别无任何好处;第二,你丢掉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即孩子的那些怪念头和坏主意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当孩子讲那些怪念头、坏主意时,父母宜循循善诱、和颜悦色地把他(她)的话“套出来”。这样,父母有可能及早发现孩子的不良朋友,及早采取措施。当然“好”朋友也有可能有坏主意,这时父母也能帮助孩子明辨是非而不是人云亦云。
长期观察,如果孩子交往的都是诚实、善良、勤奋的朋友,父母基本上可以安心了。如果自己的孩子比较受人喜欢、甚至有小“粉丝”相随,父母更应该感到欣慰。因为自己的孩子已经在品行或能力上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别的孩子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