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是小说家的专用谎言。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记得有一个吹蜡烛的游戏:在桌上沿一条直线相隔一定的距离摆放三支点燃的蜡烛,参加游戏的人如果能一口气把三支蜡烛都吹灭,他就赢了。当时我注意到游戏者都依次吹离自己最近的第一支蜡烛,吹灭第一支蜡烛后立刻就去吹第二支然后马上去吹最远的第三支蜡烛。有的人只能吹灭第一支蜡烛,有的人能吹灭第二支蜡烛。几乎所有的人在吹完第二支蜡烛后气已用尽,或气流已经相当微弱而无法吹熄第三支蜡烛。而第三支蜡烛距离嘴唇最远、最需要大气流时参加游戏的人却已然没有了气流,更谈不上强气流了。我站在一边观察了好一阵,没有见到一个成功吹灭三支蜡烛的人。
继续观察,见有人别出心裁:先吹最远的第三支蜡烛,不过这个办法的毛病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距离最远,当吹灭第三支(其实是第一支蜡烛)后就基本上已经没“气儿”了。另外两支蜡烛虽然距离嘴唇最近,但因为气流太弱也不足以将它们吹灭。有的人想先吹中间的那支蜡烛,最后依然不能成功。
我的一个长跑队队友说:“你们肺活量小,看我的!”他做了两次深呼吸,运足了力气依次向三支蜡烛吹去……仍然没有成功。
我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决定试一试,事实上我已经是成竹在胸了……因为我其实只需吹最远的那一支蜡烛就足够了。我猫下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嘴唇和三支蜡烛放在了一条直线上,眼睛瞄准了最远的那支蜡烛,然后用力去吹,结果我赢得了游戏!
人的一生也是这样的,生命的长短就像在吹蜡烛游戏中肺活量大小一样,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儿,想干一番事业或想做出一点儿成绩来,就不应过于专注于眼前的利益得失。因为它消耗的是你宝贵的、有限的时间和生命。许多人终生忙忙碌碌无所成就,他们也知道“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我们甚至常常会听到不少勤奋之人也发出无奈的感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定的时间,用来做了“这件事”,就不能重复再用来做“那件事”。人们大多懂得珍惜金钱,但是往往会滥用比金钱更珍贵万分的时间。所以,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道理”。浪费时间可惜,把时间用来做不划算的事情同样可惜。珍惜时间很重要,合理、恰当地利用时间更重要。
具体来说,父母不宜给孩子过多地加码。比如,不管孩子的天赋、兴趣和时间,音乐、绘画、舞蹈样样都要学,学习成绩还门门都要高,到头来只怕是一事无成。
再如,买个小物件,父母可能让孩子(或父母自己)去“货比三家”,仅仅为了省几十元甚至几元钱。为省那点儿钱花费的时间是否划算?消耗的时间是否就值那区区几元钱?许多人大概没有仔细去想。更严重的是,孩子会从小由此陷入一个误区:过于看重眼前可见的小利而忽视无形的宝贵财富——时间。这样长期下去的损失是非常可观且无法弥补的,花时间只为省小钱的这种思路是不划算的。
费时省小钱还有其他坏处,就是当过分看重眼前小利时比较容易上当吃亏。骗子的把戏从来就是利用人贪图小利的心理才能得逞的。我们可能错过一个白来的好处,但是我们却不会上当受骗,而且我们并没有吃亏,因为那可能是白得的利益本来就不是自己的。
或许有的人是把省钱、折扣券或其他“小事”当作“娱乐”来看待的,就像有的人把旅游、聊天、看电视当作娱乐一样。旅游要花钱,买便宜东西还省钱,何乐不为呢?因此那是个人的特别爱好无可厚非,当然要尊重。
有做大事能力的人可以把小事做好,可是反过来就不成立。那就是说,过分专注于细节的人,一般无法胜任做大事。
我看过一个报道说,民国年间某口岸大城市某著名商人经营到第三个分店时,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把第三个店转让了。这让我想到,同一个时代及更早的老晋商们为什么能同时动辄经营数十、上百个遍布全国、远至国外的分号而依然游刃有余呢?原来其制胜的秘诀之一竟然是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糊涂”二字。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如果经营者专注于每个分店的具体管理和细节,并且事必躬亲、生怕别人做不好,或怕别人多赚了自己的钱时,经营几个店就是极限。如果经营者能着眼大局、知人善任、放手用人时,他就能经营更多的店,获利反而更丰,而且为多赢之局面。
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道理后,如方法得当并“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主要的精力专注于远大目标的时候,人一生的结局会有很大的不同。当人生的大目标实现以后,可能会意外地发现许多以前很想做但却没有时间关注的“小目标”自然而然地也就“顺便”实现了。即使没有大事可做或不愿意做大事,有雄才大略,做点儿小事岂不是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