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把自己和自己的事情总是托付给别人。
做事有计划、有安排是习惯也是一种能力。不仅是领导者,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家里就有锻炼孩子组织能力的机会。比如,孩子在学校(幼儿园)学了“本事”,要和父母一起玩。因为孩子知道如何玩,他们当然是组织者。父母有时需要“委屈”一下,听孩子的指挥和安排,投入地把游戏做好。“过家家”是孩子培养组织能力的又一方式,父母可以参与其中。孩子在家里耳濡目染,他(她)们要扮演爸爸或妈妈的角色,父母可以在游戏中做他们的“孩子”,听他们指挥;父母在游戏中也可以给孩子出主意。另外,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孩子可以和玩具娃娃一起“过家家”;既锻炼组织能力,同时自言自语也锻炼了语言能力。男孩子在玩汽车、火车的游戏时,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例如:周末,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接下来两天的安排。星期六上午准备干什么,下午干什么,晚上怎么安排;星期天又是如何安排;等等。逐渐地,父母可以给孩子下达目标,包括家务活,让孩子自己先做出安排然后父母帮助修正。计划有了,父母要观察、监督孩子的执行情况。
一般情况下,孩子总有依赖心理,在家习惯靠父母,因此对于大一点儿的孩子,父母可以让孩子对家庭的事务发表意见。例如,全家人计划出门旅游,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计划,包括旅行路线、乘车、住宿、景点先后次序及各个景点的时间长短;等等。孩子发表的意见不见得正确,锻炼他(她)的能力是主要的目的。最起码,即使孩子没有参与,父母做好了计划也要和孩子大概讲一讲,顺便谈一谈为什么那样安排。
孩子放假了,父母要督促孩子做假期整体计划和至少是每周的学习、娱乐及锻炼计划。我的观点是对于假期作业等必须的、最重要的任务要安排提前完成,以免因计划不得不改变而延误或导致最后急赶。要忌讳假期“放羊”或安排太紧,要给孩子留有自己的时间去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的计划和安排要记在日历上,以便随时查看。上初中或以上的孩子,父母要逐渐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计划,然后由父母来帮助修改。对上高中的孩子,这些事可以完全交给孩子去做,父母只要大概了解一下孩子的计划、安排就可以了。
空间上的安排、计划也很重要。父母在孩子玩完后要指导孩子整理玩具,按类分别放好。父母不能总是代替孩子整理他们的衣物、鞋袜,要逐渐让孩子自己整理,按内外衣、冬夏装分门别类放置,同时方便取用。孩子的书架更要归类摆放,既有利于查找、取阅,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空间安排、规划能力。
安排、计划和规划本身也是一种组织能力的培养,但是组织能力更要体现在人际上面。父母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孩子在学校里如果做班干部、课代表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和同学们的沟通以及和老师的沟通。组织能力还包括在同学中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能力和特长,主动地开展班级、班际乃至校际活动。要避免过多依靠自己,而忽视其他同学的力量。好的组织者应具备的素质是:能赏识并充分发挥被组织者的能力。就像刘邦所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没有当班干部的同学也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组织才能。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朋友交往也是锻炼自己的时候。比如,朋友们相约出去玩,时间安排、费用预决算、携带物品等都是机会。不要光听别人的安排,自己也要有自己的主意。成功的经历就是经验,不太成功的经历对于下次的组织计划也是借鉴。
在美国,从幼儿园、学前班开始老师就在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了。为了公平,每个孩子轮流值日当“头儿”。值日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安排同学们的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同时,每个同学无论能力再强,也得学习如何当“兵”,学会服从和协作。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处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组织能力不仅是“运筹帷幄”,同时也要采纳不同意见,学会服从和让步。不管自己的身份是组织者还是成员或兼而有之(上有领导,下有部属),心里必须清楚:互相拆台是大忌、顾全大局是核心、活动成功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