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说:“命运由我作主,幸福在于自己寻求。”这是坚定不移的真理,是教人们致力于“立命”的坦途。
孟子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语出《公孙丑篇》
《诗经》中说:“命运由我作主,幸福在于自己寻求。”这是坚定不移的真理,是教人们致力于“立命”的坦途。
孟子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语出《公孙丑篇》
孔子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虽然是为人执鞭,我也愿意做。如果不能求得,还是坚持我自己的爱好。”这是自安其安,自得其得,自乐其乐的途径。
孟子说:“道德仁义,可以力求。”
内在的有成就,外在的也可以有所得。只要一切都自求于己,而不求于人的人,他的人生就是最高尚的人生,就是最辉煌的人生。即使一生都在贫贱之中,也不失为最尊贵,最具光彩的贫贱。因为道德仁义学问人格,都必须有求于内,都要经过自我培养,自我建立才能得到。这些成就,不但他人无法给予,就是上天也无法赏赐。而一切具有历史性的富贵、功名、事业,都必须从道德、学问、仁义中得到,这样才显得伟大,才显得有价值。
《六祖经》说:“一切的福田,不离方寸。从内心去寻求,感觉没有不畅通。寻求在于自我,不能独自得到仁义,也得到功名富贵;内外双方都得到了,是求有益于得。倘若不能反躬内省。而只向外奔求,就是求到了有道,要得到就靠命运了。内外的方面都失去了。所以求也无益。”这便是儒家所谓的尽心、心性以及尽其在我的道理。尽其在我,就能成其在我。
孟子认为无论祸害或幸福,都是自找的。
这就好比你施舍给一个叫花子一个包子,他有可能感激你一辈子,受到他人的感激,便是一种福分。
你要是无故殴打他人,触犯法律,换来的可能便是牢狱之灾,这就给自己带来了祸害。
我在故事会上看过一篇名为《昧心钱,吞不得》的小故事,大意如下:
有一个人,名叫丁戍,客游北京,途中遇一壮士,名叫卢强。丁戍见他义气、慷慨,说话投机,便结为兄弟。没过多久,卢强却被抓进了监狱,原来卢强是个强盗。丁戍到狱中探望,卢强对他说道:“吾不幸犯罪,无人相救。承兄平日相爱,有句心腹话,要与兄说。”丁戍道:“感蒙不弃,若有见托,必当尽心。”卢强见丁戍信誓旦旦便说道:“吾有白金千条,藏在某处,兄可去取了,用些手脚,救我出狱。万一不能救出,便只求兄照管我狱中衣食,不使缺乏。他日死后,只要史葬埋了我,剩下的财物,任凭兄取了。只此相托,再无余言。”说罢泪如雨水。
丁戍道:“且请宽心,自当尽力相救。”于是,便告别卢强,依着卢强所说,到某处取了财物。丁戍见钱眼开,便想独吞,但又想一想道:“若不救他,他若教人问我,无可推托,把他惹恼了,万一攀扯出来,我这钱财得也得不稳,何不结果了他,倒是落得干净。”
于是他便买通狱吏杀了卢强。
从此,丁戍白白地得了卢强的财富。在北京,丁戍受用了三年,花了七八成之后,便下了三路河,搭船回家。
到了船上,与同船之人正在舱里说闲话,忽然,丁戍跌[JP3]倒了,一会爬起来,睁起双眸,大喝道:“我乃大盗卢强也。丁戍天杀,得我千金反害我性命。现在还我命来!”同船之人,他声音与先前不同,又说出这些话来,晓得丁戍有负心之事,又怕他死在船上,给自己带来不便,便好言劝慰了一番。丁戍歇息了一下,回到家里后,终因作贼心虚,船上犯的那毛病又犯了,且比先前更狠了,最后自杀了。
丁戍的死不是自找的吗?谁让他干亏心事了。
时下,我们时常能看到各种自然灾害袭击人类,为什么会如此,“理智”、“高智商”的人类做出了回答,这全是因为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使然。
停止你们愚蠢的行动吧,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人们,不要忘掉,孟子早在几千年前已经提出警告:祸福都是自找的。
智者慧语
砍掉一颗树,风便会扬起几颗沙粒。砍掉整片树林,风便会用沙漠覆盖林地。只顾追逐眼前的利益会让你用一辈子来偿还。
链接解读
原文精华
孟子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公孙丑篇》
今译
孟子说:“无论是祸害或者是幸福,其实都是自己找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