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邀约一帮好友,带上简单行囊,走出宅门,满身休闲和轻松地去踏青,享受其中的欢快和愉悦,感怀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古往今来,春游冠得许多雅称,古称为游春、踏青、寻春和探春。许多古代文献都记载春游习俗的生动景象。如《论语》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记述了孔子春日里带着学生到郊外踏青春游之事。以后这种春游习俗,历代相沿不衰,到了唐宋,更是盛行。
汉蔡邕《游春曲》,唐王维有《游春辞》,《唐诗纪要》中贾岛访春诗,都记载游春之事。唐《开元天宝遗事》曾记载春盛况说:“长安仕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孟浩然《大堤行》载:“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杜甫《绝句》载:“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欧阳修《踏青词》载:“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宋苏辙《踏青》载:“江水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载:“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总之,古代春的踏青是一种重要旅游习俗。每当春暖花开,草绿千里,古人便相邀到充满自然景色的地方郊游,此活动一年一度,年复一年,各地都形成风俗。至于踏青节春游,则因时因地而异,一般说,春天较早的地方踏青节亦较早。
为什么古今的人喜欢到郊外春游呢?因为春临大地,万象更新,风和日丽,花香鸟语,春光明媚,空气清新。所以人们喜欢春日到郊外旅游。
久居城市或室内的人们,长期听到一些嘈杂声,看到车水马龙的街道,空气浑浊,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在条件、气候许可情况下,离开城市到郊外,到大自然中旅游,到海滨、林间、山野去旅游,接受日光浴、空气浴、海水浴和森林浴,吸收新鲜空气,对人们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春游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人们到郊外大自然中去,翠绿的原野,潺潺的流水,碧绿如茵的草地,浩瀚的林海,蔚蓝的海水以及悠久的灿烂历史文物古迹,日新月异的建设新貌,都会使人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温馨,令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烦愁顿消。
到郊外春游,既能增添人们生活乐趣,又能激发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并且能通过大自然条件作用于人的身心健康,精神愉快,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陶冶性情的目的,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旅游健身活动。
“春风又绿江南岸”,阳春三月,携手踏青,远离城市的喧嚣,摒弃尘世的污浊,让心拥一份恬淡,驻一怀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