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看乡戏的情景,高高戏台,各色人物走马灯似地穿梭,锣鼓家伙震天响,台下的人张着嘴呵呵笑。想起来这些,至今还让人感到韵味无穷。
农家清闲时节,唯一娱乐便是看乡戏,于是,大伙看戏盼得心里痒痒的。演戏需要钱,没钱怎么办,于是大伙就凑钱,请公社的楚剧戏班子来,连唱三日。
乡间的这种流动戏班,宛若风滚草,走到合适的地方就地搭台,临时扎根,有时在村口树下,有时在平坦的打麦场,有时借用了乡间大户的祠堂。笙箫鼓乐,锣鼓喧天,农家便请来亲朋好友,携家带口涌向戏台,这时乡间出现难得的熙攘景象,演戏时,农家兴致勃勃地搬了高凳,拖了长椅,就连戏台旁的树杈上草垛上都爬满了人。开戏前两小时,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如潮如水。纯朴的农人谈笑着,难得今日宽余。小孩子当然不懂戏,来这儿不过是想借口向大人要点零花钱罢了。让人感动的是那些老得掉了牙的老头老太太们,不顾年迈,扯着孙子,硬是坚持着看戏。那些姑娘小伙都扎在一处。姑娘脸蛋儿秀色可餐,逗得小伙子们一个劲儿地起哄,姑娘们当然心有灵犀,戏台下成了极富浪漫情调的场所。
戏开演了,台上人欢马叫,各色演员粉墨登场,喜则仰面大笑,悲则裂人肺俯。台下的人替戏中的人捏汗,心情难于言表。锣鼓震得人不敢有丝毫麻痹大意,心情始终随着戏情而动。
最爱看《穆桂英挂帅》,台上枪来刀往,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锣鼓喧天,台下人人眼瞪得像张飞,密切注意事态的发展。终于穆桂英率十二寡妇征西,大获全胜,西夏议和臣服。引得众人一片喝彩,掌声如潮。像这类的武打节目,尽管耍花枪,不打人,但人人爱看。儿时的我不懂戏中的情节,只爱看台上的两方人马拼命厮杀。但台下的那些老人就安静多了,常常情不自禁地热泪滚滚,时不时地用手帕擦去腮边的泪水。这大概是触景伤情吧!人们常讥笑掉泪的人,说他们是“看戏流眼泪,替古人担忧”。岂知这流泪就是入戏的表现,情感的宣泄。
参加了工作,成了家,便很少再去看戏了。前年陪母亲在剧院看楚剧,坐在软座上,舞台上是现代化设备,灯光烟火应有尽有,让人耳目一新,可是总找不到儿时看戏时的那种感觉,怅然若失,心中还是常常想念儿时看乡戏时的情景。
随着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乡村戏班子也随之淡出了历史舞台,但那段岁月带给人们的快乐,却是永远也不会湮灭消逝的。
§§第二部分 心灵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