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飘着酒香,荡着水韵,其风情堪与苏杭媲美。漫步其间,不时能寻到王羲之、陆游、鲁迅等古今名人的足迹,浓郁隽永的人文气息才是绍兴最动人的风景。
而让文人朝思暮想的地方!就是兰亭。时隔千年,兰亭依然是古山阴道上的亮点。
春雪刚过,我们便前往位于绍兴市西南郊外的兰渚山麓。兰亭比想象中还要偏远,车子一进兰亭,便见这里山峦叠嶂,银装素裹,果真“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难怪当年王羲之邀41位文人雅士云集此处,修禊雅集、流觞赋诗,就连清代的康熙、乾隆每每浏览江南此地也成为祖孙俩的必往之处。
踏进兰亭景区,沿着两旁长满茂密翠竹的曲径走不多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百年古樟树下的鹅池碑亭,中立一镌有“鹅池”两字的石碑。相传当年王羲之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刚写完“鹅”字欲写“池”字时,忽闻圣旨到,便搁笔迎旨。此时在一旁的小儿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池”字,故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亭旁便有鹅池,只见三五只白鹅在水中嬉戏,忽而曲颈天歌,忽而轻拨红掌,缓缓前行。
过鹅池便到了兰亭碑亭。此亭始建于康熙年间,亭呈四方形,砖石结构,三面临水,后有远山,前面曲径,竹林掩映。亭中有康熙所题“兰亭”手迹碑一块,字体敦厚丰满,但见“兰”字下部和“亭”字上部受损,很为可惜,经问方知是“文革”红卫兵破“四旧”所致。后当地管理部门只好请书法家补笔,故今“兰亭”二字为“官民”合书。
再往前行便是流觞亭,亭前有“之”形小溪,溪旁一石刻有“曲水流觞”几字。寻访于此,仿佛看见当年王羲之邀请众文人雅士列坐曲水两旁,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的情景。想当年文人墨客们在这里饮酒赋诗,令王羲之有感而作诗集之序,才有了这传世之宝。我等赶紧留影纪念。又参观了各个展厅。特别是书法展厅,正在举行的是全国书法展。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从全国的会员作品中精选出来的100幅作品。可称得上国家级的精品了,各种书体、各种形式令我们一饱眼福。又来到室外一个较大的场地。有几十张石头方桌。桌面大理石光洁照人。旁边有一水缸。原来这是供写字用的。这里每年三月举办国际或国内书法节。参赛者可在这里现场表演。有时举办书法班,学员们可现场习字。平日备有毛笔,游人在此可一展身手。既然来到这里,我们也不禁体验了一番。
离开曲水不远,一座气势恢宏的八角顶建筑物出现在眼前,这便是御碑亭。亭中立有一巨碑,正面为康熙所临《兰亭序》,背面为乾隆御笔《兰亭即事诗》,据说此碑有六米多高,重18吨,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堪称国宝。
绕过此亭再往前行有一陈列馆,馆内收藏众多的历代书家名人临摹《兰亭序》的作品,其中唐代冯承素所摹《兰亭序》便藏于此。由于原稿失传,而冯承素的摹本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书法神品,最能表现出王羲之书法侧媚多姿、神清骨秀的艺术特点。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总是以恒定的书法形象及其造成的意境影响着古往今来的崇拜者,并作为中国书法主流的典型象征和永远不可追攀的书法高峰——“天下第一行书”。在神品前,我驻足良久,也在这时,我深感到中国书法的巨大魅力与兰亭深厚的历史文化,你若是能亲临其境,目睹美景,用心体味,解读兰亭,定然会感到不虚此行。
由于“天下第一行书”出产于绍兴,聪明绝顶的绍兴人吃透了《兰亭序》精神,多少年来绍兴人大打“兰亭牌”,大街小巷、宾馆车站,无处不见“兰亭”,就在我们下榻的宾馆,服务总台就镶嵌着一块大大的《兰亭序》背景牌。当我们将要离开兰亭景区时,穿过一条长长的仿古小街,听管理人员说,这里叫之镇商贸区,它由兰坊、古砚街、水街组成,以弘扬书法、展示销售书法圣地特色商品为主要功能。漫步小街,让人感到“书”味更浓,这里到处摆卖着《兰亭序》复制品及品种繁多的相关商品。其实,在绍兴何止是“兰亭”,其他名人也给“吃透”了。鲁迅故里一条街、周恩来祖居、蔡元培故居、秋瑾故居等等,就连鲁迅笔下的阿Q、三味书屋,也统统作为旅游品牌上市。可想而知,这为绍兴的财政收入开拓了多么宽阔的渠道。
方圆不大的亭子里面有卖扇子的、镇纸的、竹雕的、字画的,除了游人经过时偶尔吆喝几声,大部分时间都属于平静。
仿佛是兰亭的风在告诉我:喧嚣只是短暂的,平静是永恒的。
上车时,雪花不知何时又开始飘扬。
车子离兰亭越来越远。但我的心却没有离开兰亭,透过千年的时空落差,始终跟随着书圣的笔,在一笔一画地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