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什么意思呢?
就是“兵圣”孙武子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是攻取敌人的坚实掩体,而是在计谋上、战略上要胜过敌人;其次呢,则要破坏敌人的外交、分化瓦解敌人的同盟,使其孤立;当这两种手段都用尽时,没有办法了,又想达到目的,才会硬碰硬地打一场硬仗,来决定战争的胜败。
曹操也非常喜爱《孙子兵法》,对这部古兵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还为此书作了注解,流传到今天一部分。从曹操这辈子所打的仗来看,很多都是通过伐谋来取胜的,所以诸葛亮也在他的《后出师表》里盛赞曹操用兵“仿若孙吴”。吴就是吴起,也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兵法家,并著有《吴子》,因此诸葛亮才将曹操与孙吴并称。
举两个典型的例子,第一是白马津救援战,第二是关中争夺战中的潼关大战,曹操就采取了惊人相似的伐谋战略。
还记得白马津救援战的朋友们知道这一仗是曹操和袁绍的先头部队颜良所部打的。颜良先率兵渡过黄河,包围了曹操在河南的一个据点白马津。白马津守将东郡太守刘延向曹操求救,曹操自然举大军来救。但是曹操并没有挥师白马,直取颜良,而是到了白马西边儿的延津停了下来,佯装要渡河寻找身在河北的袁绍主力决战一样,袁绍果然中计,以为曹操要围魏救赵故伎重施,因此将一部分军队移驻到了延津的北面儿,削弱了颜良部队的后援能力,致使颜良孤悬河南。曹操抓住这瞬息出现的战机,星夜行军,直奔颜良,结果大败颜良,解了白马之围。
后来,马超、韩遂公然竖起反旗,击溃了潼关曹洪所部,曹操率兵亲来争夺关中。就当时的形势看,曹操只有向北渡过黄河,和马超等部都到了黄河的西边儿,然后从北向南进攻,才有可能发挥实力,击败马超。但这时的形势却是马超驻守河西,牢牢地守住了黄河沿线,没有给曹操渡河的机会。于是乎,曹操故伎重施,佯作引军去攻潼关,将在黄河沿线守卫的西凉军全都吸引到了潼关,然后自己再命徐晃、朱灵乘机向北渡河,先在河西站住脚跟,然后大军跟进,最终渡过河去,而马超和袁绍一样,果然中计,于是曹操得以北渡黄河,在河西立住了脚跟,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战略上的基础。
这就是曹操的伐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