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56400000051

第51章 凌厉凶狠,诛杀异己不留根

曹操对于能给自己做事儿的人自然大加重用,而且用之不疑,但对那些不愿给自己做事儿的,或者反对自己的人,处理起来,有时候也是非常狠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孔融和荀彧。

孔融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有点儿像现在余秋雨、易中天那劲儿似的,所以实际上并不算真正曹魏集团的员工。而荀彧就不一样了,他像关羽、张飞跟刘备似的很早的时候就追随着曹操一起创业、打拼。按照这会儿的话说,也算是个老革命了。可当他违背曹操的意志之时,曹操还是把他杀了。虽然有点儿不得已,可在曹操看来,他的事业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只要有人妨碍到他的事业,这个人就必须得死。

我们先来看一看社会名流孔融的情况。孔融的出身不简单,在那会儿比较流行“国学热”的时候,社会公众,从上层到下层都普遍地存在着崇拜孔子的情感。孔融就是孔子的后代,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有文化、有地位人的精神领袖的后代,因此从出身来看,孔融和一般人不一样。

孔融在六岁的时候,给兄姐让梨,这是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的故事,从这件事儿能看出,孔融这哥们从小就有点儿小思想,跟别人不一样,想得比别人要多一些。后来,他为什么屡次对曹操不敬,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这哥们有思想,想法和曹操不一样,他的意志总是不随着曹操的意志而转移,所以曹操怎么也不能把他凝聚到自己的团队里面来。因此,孔融遭到了曹操的厌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如果说有想法也有不对的话,那么孔融的恃才放旷、恃才傲物就更了不得了。我们中学的时候学课文《杨修之死》,知道杨修就是因为屡屡在曹操身边恃才放旷,没有忌讳,才招致了曹操的讨厌,从而给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但是在思想上,杨修却总能与曹操保持高度的统一,并且能够随着曹操意志的转移而转移,甚至是以曹操为师,经常带领班子里面的一群小弟,自发性的组织学习和宣贯曹操文件、纲领、指示的精神。就是这样一个放在当代可以成为公务员楷模的杨修,无非是有点儿小小的恃才放旷,也不为曹操所容,更何况是在思想上与曹操背道而驰,在工作中又不是一星半点儿恃才放旷的孔融呢?

在孔融稍微大一点儿的时候,大约十岁,跟着老爸一起去首都。这个时候首都直辖市的市长“河南尹”是很有名的李膺,他这会儿比较“简重”,不轻易接见什么人。因为当着首都直辖市的市长嘛,所以“简重”是应该的,说白了,就是一般什么人的,我不轻易接见,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但当时的社会名流和自己的亲戚除外,这是工作和生活所需,因此李膺就给他的门子定下了这个规矩。

孔融到了首都以后,想见见李膺。没准儿您嘀咕了,孔融一个十岁的半大孩子,见首都市长,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么!怎么可能见你!所以开始大家都抱着这种疑惑,孔融摸到了李膺的家门口,给保安说:“我是市长亲戚家的孩子。”

这么一说,这看门的保安就不敢懈怠了,乖乖,市长亲戚家的孩子,那还了得,他得赶紧过去回话。李膺听了呢,心想:“哦,自己的孩子,那就让他进来吧!”

这孔融进去了。进去一瞧,李膺疑惑了,心想:“这孩子看着面生,谁家的啊,老夫想不起来了。”就问孔融,说:“你爷爷和我有什么关系么?”孔融说:“有啊,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反正就是先祖孔子,和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也就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和李膺同姓)过去是师友,那么我们俩家岂不是历代都有关系?”当时在座的人听了这话,都感叹啊,这孩子不简单。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当太中大夫的人,叫陈炜,进来听说了这事儿很不服气,说:“人小的时候聪明,等长大了可不一定有奇异的地方。”碰巧孔融听见了,就说:“照您这个话来说,您小的时候肯定是聪明过头了!”什么意思呢?小的时候聪明过头了,难怪现在平平无奇。

在座的人和李膺都大笑,李膺就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是个干大事儿的人。

我们看,孔融虽然脑袋瓜儿很敏捷,可是说话也很尖锐,完全不给那个叫陈炜的大人留面子,所以说孔融虽然有点儿小聪明,可是却称不上真正的聪明,他的恃才放旷造就了自己的悲剧。(《后汉书·孔融传》融幼有异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众坐莫不叹息。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膺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

年少的时候,总是生活在这种“这孩子将来肯定是干大事儿的人”的奖赞之中,孔融从小就有很大的志向。在他渐渐地出名后,山东当地的政府官员想聘用他来显示自己招贤爱士。可是孔融却不搭理他们,孔融的意思是要干大事儿,不屑和基层的一些官吏瞎掺和,就是出仕也得直接到中央去当官儿。

后来,他果然被推荐到了当时的国家总理杨赐那里,做了一名类似现在高参的职位。那会儿何进的权势日益强大,中央已经传下内部消息,说,大将军这个职位肯定是何进的了。杨赐就派孔融去祝贺何进,谁料当时何进可能有事儿,又或者是保安不大瞧得起一个总理那边儿的高参,所以就跟刘姥姥一进大观园似的,被告之“远远地墙根底下候着”。可孔融是什么人啊,他一气之下,老子不干了!劈手从保安那里夺过自己的名片,抬腿转身就走了。

那会儿的保安可不跟现在的保安一样,走就走呗!那会儿的保安可是何进私人的,所以就觉得孔融这个举动有侮辱何进的意思。什么意思啊,你不把我这个何府小小的保安放在眼里,那就是不把何进放在眼里!(何进时任河南尹)所以他竟然派了一个刺客去追杀孔融,而何进当时也觉得这个孔融太大胆了,是该杀了,显一显自己的威风,就默许了。

可当时有一个人跟何进这么说:“你可不能杀了孔融,他在社会上很有名气,你要杀了他,那全天下有名气的人就都会对你失望了,从而离开你。”何进认为这话有道理,那人就接着说:“你倒不如乘此机会,恩礼孔融,这样对您的政治声誉就很好。”何进“然之”,就升了孔融的官儿,不叫他跟着总理杨赐干了,您直接跟着天子干吧,孔融于是做了“侍御史”。

您看,本来好好的一件事儿,就让孔融使性尚气,弄得自己差点儿小命都丢了,幸亏当时掌权的这些人对于自己的政治声誉都很看重,所以才使孔融因祸得福。可他仍旧没有认识到这职场里面的玄机,依然继续我行我素,结果因为和同事不和,经常托病不去上班儿。(《后汉书·孔融传》河南尹何进当迁为大将军,杨赐遣融奉谒贺进,不时通,融即夺谒还府,投劾而去。河南官属耻之,私遣剑客欲追杀融。客有言于进曰:“孔文举有重名,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矣。不如因而礼之,可以示广于天下。”进然之,既拜而辟融,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赵舍不同,托病归家。)

何进当权的时候,他不仅在何进那儿闹了一出,后来董卓当权的时候,他也经常不跟着董卓的意志转移而转移,弄得董卓好几次都想杀了他,最后还是顾及着他在社会上的名声,而没有动手。后来,北海那里闹黄巾,而且闹得最严重,董卓就打发他到北海当市长,管这个谁都头疼的地方。那意思也很明显,老子不杀你,老子借黄巾的刀杀你。(《后汉书·孔融传》后辟司空掾,拜中军候。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

孔融到了当时打砸抢最为严重的北海赴任。虽然按照他自己的想法,也做出了一些政绩,但是好几次都被黄巾军包围,差点儿送命,最危险的一次还亏猛将太史慈突围送信儿,刘备率兵亲自来援,才算保住了他的小命儿。

到后来,曹操开始创业,和袁绍并立的时候,孔融很犹豫,他总觉得自己是个干大事儿的人,所以谁也不愿趋附。当时他手下有个助理劝他,还是找一个比较强大的结纳一下,对自己有好处,结果您猜人孔融怎么着?

根据史书《后汉书》的记载,说:“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故怒而杀之。”所以说孔融这个人有点儿小聪明呢,那会儿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清楚袁绍和曹操这种人的真实意图是想抢班夺权,取汉室而自代,他孔融就知道。所以他不想跟着袁绍和曹操的任何一个人干,他的政治理想是想做一个“治世之能臣,”和曹操、袁绍的政治抱负都不一样,因此他很生气,还杀掉了那个出主意的助理。(《后汉书·孔融传》时,袁、曹方盛,而融无所协附。左丞祖者,称有意谋,劝融有所结纳。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故怒而杀之。)

孔融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市长,虽然比曹操和刘备起家的时候强多了——我们知道,曹操是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起家的,后来才有机会,占据东郡立足,这个时候曹操控制的地盘儿大致才和孔融相当;而刘备呢,比曹操还惨,至少曹操还有自己的经济实力,还有正当的官位,行“奋武将军”,可刘备呢,这一没有当时政府任命的合法的官位,二也没有经济实力,刘备的起家还是靠着两个大风投商人开始的,最后历尽艰辛,才算是有了和孔融同样的地位——平原相,所以您看孔融当时有多好的发展资源啊!

可惜他在干实业这块儿却没什么才干,所以手里掌握着那么好的资源,却不能好好地利用、发挥,让它保值升值,反而最后落得夹在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的中间。这会儿就有人劝他加入一个阵营,他不但不同意,要独立,反而还把那个出主意的人给杀了。您自己想想,您既不加入袁绍,又不加入曹操,夹在两强中间(这个时候,袁绍和曹操的地盘已经都比他大了)还想求生存,求发展,怎么可能呢?他以为自己是织田信长啊!夹在斋藤和美浓之间,还能龙兴尾州,进军上洛,号令天下。事实证明:他没有织田信长的这个才能,也没有这个气魄。

所以,很快他就被袁绍的长子袁谭打破城池,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丢了,实在没有办法,才去许都投靠了曹操。因此,《后汉书》称他“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对他干事业时候的人生来说,这八个字真是字字见血、入木三分,极为妥帖恰当,整个一白金汉公爵的翻版。

他投靠了曹操之后,对于曹氏集团的组织架构仍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都知道,那会儿曹操的公司,名义上的老总是汉献帝,可他不管事儿,真正管事儿的是身份还是打工仔的曹操。您说孔融这么聪明一人儿,对这格局不该不清楚啊,可他真是不清楚,此人惯于喜欢表现自己,所以每次公司开例会的时候(就是朝议),这哥们总爱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简直是旁若无人,便连实际上主会的曹操,他也视若无睹,继续在会上引经据典地说他自己的,您说他文化水平又高,知道的管理学上成败的案例又多,谁能说得过他?就是曹操那种文化水平的,也不算低了吧,也说不过他。所以整个会上,他成了焦点、成了核心,大家都听他说,弄得曹操无话可说,您说这公司的例会,曹操能有多窝心。(《后汉书·孔融传》及献帝都许,征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每朝会访对,融辄引正定议,公卿大夫绵隶名而已。)

您说这一次两次地争镜头、抢风头,人曹丞相宽容大度,以为你是为了公司着想,也就过去了,可你总这样,您说这是个什么事儿?

所以开始的时候,孔融的建议,朝廷一般都是同意的,后来同意的多了,整个公司都成你说了算了,那人曹丞相能乐意么?所以后来慢慢地就变成“朝廷善之,卒不改焉。”我表面上认为你说得好,说得对,但是我就是不照着你说的做,再后来曹操干脆连表面上的工夫都懒得做了。

孔融一看,好啊,你曹阿瞒操控着朝廷不说,对我这个名人、能士你还言不听、计不从,这心里窝着火,急于发泄,于是他专拣曹操的不是,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反正他懂得多,知道得多,文化又高,那骂起人来真是一个脏字不带。

曹操和袁绍大战的时候,他认为袁绍实力很强,兵强马壮,麾下又有很多能人猛将,估计曹操不是他的对手,就被荀彧好生教育了一通,结果事实证明,孔融确实懂得很多,文化也很高,可若论到当世之事,他的见识、能耐就远远不及荀彧、郭嘉、荀攸、贾诩这些智谋之士了。

后来,曹操攻屠邺城,据说对袁氏的女人眷属很不恭敬,而且在当时人看来最不靠谱的事儿莫过于曹丕擅自娶了袁熙的老婆甄氏,这下孔融可算抓住了曹操的把柄,他就给曹操发mail,信上说,过去的时候,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知道孔融念的书多,有文化,没理解孔融这信的意思,反而去问孔融你说的这事儿有何出处啊?怎么我以前没在哪里看到过呢?孔融得了势,就开始借机发挥,说:“就现在的情况看来(指曹操对袁氏的女人眷属很不客气),你做错了。”你说曹操听了这个事儿,他心里能高兴么?作为名义上的孔融同事,实际上的孔融上级而言,孔夫子不拍曹操的马屁,已经是有点儿说不过去了,现在又对曹丞相冷嘲热讽的,孔融的“下课”恐怕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后汉书·孔融传》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这一次讥讽也就算了,曹操胸怀大度,基本上也只是记着你,但不会把你怎么着,可人家孔融不然,见一次得手了,心痒就想来第二次、第三次,果不其然,后来曹操决定征讨乌桓,郭嘉等很多谋士都极力赞成这次的出兵,孔融却站在一个儒者的立场上,迂腐地认为这次的出兵有伤仁义,因为儒家的正统观念很强,“华夷之辨”也很强,所以他们坚持认为对于外来少数民族的政策应该是“修仁义以来之”,历来是不主张杀伐的,孔融亦然,在曹操去征伐乌桓之后,他再一次嘲笑曹操这是一种不仁义的行动,有伤国体。(《后汉书·孔融传》后操讨乌桓,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这还不算,后来曹操只要有点儿什么小举动,不合孔融的意思了,孔融就会给曹操写邮件,夹嘲带讽的,叫曹操很不爽。有一次,曹操鉴于社会动乱、经常动兵打仗、耗费的粮食又多,就下了一道酒令,禁止社会上随便喝酒,浪费粮食。

这一下惹毛了孔融,您想孔融作为当时的一个社会名流来讲,那是不会不喜欢喝酒的,现下曹操为了打仗,节省粮食,不叫人随便喝酒了,那还得了,于是乎孔融又给曹操写邮件,说:“天文上有酒旗这个星宿,地理上也有酒泉这个郡治,诗经里也有讲述人的旨酒之德,因此尧不喝千钟之酒,就不能成圣人。桀纣因为好色而亡国,你怎么不禁止天下人都不要结婚了呢?”您瞅瞅这话说得,所以曹操“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三国志·崔琰传》注引《汉纪》太祖制酒禁,而融书啁之曰:“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锺,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太祖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

稍微有点儿成熟的人也不会像孔融这么做,按说孔融这么聪明,应该不至于这样吧,那他为什么还这样“不识时务”呢?《后汉书》的作者大史学家范晔分析得很靠谱,他说孔融“见曹操奸雄的一面日益露著,好几次都不能忍受,因此才会说话不靠谱,以至于讲了很多乖乱、忤逆的话。”(《后汉书·孔融传》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

这点分析还是十分入情入理的,本来孔融是一个从小就被大家看好的有为青年,后来又在社会上有那么大的名气,自己又很有文化,很有想法,现在屈身于曹操之下,已经觉得十分委屈,所以就“破罐儿破摔了”。

事实证明也正是如此。孔融破罐儿破摔到什么地步,有一次他越过曹操,直接跟汉献帝发邮件,您说当时朝廷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架构,你越权上报违规操作不说,而且您上报的这个事儿还是对曹操很不利的一件事儿,就是欲图辖制曹操的权利,您看人家孔融给汉献帝是怎么写邮件的,他建议汉献帝恢复古代的王畿之制,不要封建诸侯王。众所周知:曹操这个时候已经是丞相,后来更策划着想做魏王,把过去汉初诸侯王的权利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孔融建议汉献帝那么搞,咱们且不论这个傀儡皇帝有没有权力那么搞,就是有权力,曹操也不会叫他那么干,孔融这个行为完全是捋虎须。因此,曹操怀疑他想管的事儿太多了,就“益惮之”,但因孔融名重天下,所以“外相容忍”,而私下里怨恨他说“正直”的话,担心孔融会阻挠自己的大业。曹操也养了一群善于承希自己旨意的人,其中来自山阳的郗虑就是一个典型的小跟班儿,他知道曹操想搞掉孔融,但又考虑到孔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所以不能亲自动手,于是他就以孔融小小的一个错误为由弹劾他,从而使孔融被罢了官儿,赋闲在家。(《后汉书·孔融传》又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潜怨正议,虑鲠大业。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

孔融虽被罢去了官职,但仍不吸取教训,仍然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此人平时没事儿的时候,爱喝点儿小酒,结交个朋友什么的,而且他还有个好处,就是喜欢赞扬别人的长处,往往在你面前指出你不好的地方,背地里却称扬你,和那些表面上嘻嘻哈哈,脚底下使绊子的人截然不同,又喜欢推荐人,所以很多人都很喜欢孔融。(《后汉书·孔融传》必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与蔡邕素善,邕卒后,有虎贲士貌类于邕,融每酒酣,引与同坐,曰:“虽无老成人,且有典刑。”融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称所长,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故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殊不知被很多人喜欢在曹操那里也成了一种罪过,本来嘛,曹操的上台就有一点儿半民主的性质,是当时的领导汉献帝不行了,而曹操有本事,所以大家才拥戴曹操成了实际上的领导,而你现下表现得这么突出,又这么招人喜爱,你这是想干什么?你是居心叵测啊!

曹操再也受不了孔融了,于是那个叫郗虑的人再一次承风希旨,构陷孔融的罪,可以看出,这下儿曹丞相可是动真格的了,您看看曹丞相授意他的军事参谋路粹所写孔融的罪状,那叫一个狠啊:

“少府孔融(少府是一个官职名,位列九卿,相当于现在的部级),过去在北海的时候,看见政府很混乱,就招兵买马,想要图谋不轨,说自己是大圣人孔子的后裔,孔家尚且在宋国被灭亡,更何况姓‘卯金刀’的刘家呢?后来又向孙权的使者诽谤当今的朝廷。孔融是九卿之一,却不遵循朝廷的礼仪,衣衫不整,唐突官府,之前又与儒生祢衡放荡乱言,说:‘父亲相对于孩子来说,有什么亲情可言呢?论其本意,不过是自己的情欲发作罢了(所以才跟母亲做爱,生下孩子)。孩子相对于母亲来说,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呢?就好像一个物品寄居在瓦罐中,出生的时候就是离开了一样。’之后又和祢衡相互吹捧,祢衡称赞孔融是‘孔子不死’,孔融则称赞祢衡是‘颜回再生’。大逆不道,很适合处以极刑。”(《后汉书·孔融传》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于是乎,曹操按照这样的理由杀掉了孔融,我们且来分析一下曹操给孔融定下的罪状,第一条,说他“招合徒众,欲规不轨”,这个其实也是事实,因为我们看到以前孔融占据北海的时候也确实想做一番大事,而且那时候的军阀无不是“招合徒众,欲规不轨”,难道当时占据兖州的曹操就不是那样了么?当然也是,只不过曹操现在是胜利者,是以维护汉王朝统治的救世主的身份出现的,所以“秋后算账”,你当时“招合徒众”,就是“欲规不轨”。

这一点儿,您说孔融能说什么?

更奇的是第二条,他说孔融身为国家高级干部、朝廷上品命官,天天上班的时候却是衣衫不整,十分有伤国家和朝廷的形象。历来正规一点儿的场合都是“衣衫不整者谢绝入内”的,曹操却能突发奇想,给您来个“衣衫不整者就得死刑”,我们上面讲过了,孔融对曹操把持的这个朝廷是有点儿不满,因此这个工作上难免有一点儿懈怠,不按公司规定着装,那也是有的,可这跟曹操那儿就得判死刑,您说这玩意找谁说理去?

第三条就更奇怪了,说孔融还竟敢和祢衡结交,而且不是一般的朋友,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是死党。说他们两个人经常在一起鬼混,还发表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比如爹娘跟孩子之间伦理关系的话题,且不论这两人的“见解”是否正确,就是本着对亲子关系伦理问题的终极思考这种精神,这两个人也算是大大开阔了中国人的思路,而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但是历来的统治者统治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有个共性,那就是会宣扬一种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只要你的价值观背离了这个社会普遍价值观,而且是很出格,那你就危险了,孔融的问题就在这里。

两人还相互吹捧,祢衡说孔融是“孔子不死”,孔融说祢衡是“颜回再生”,众所周知:颜回是孔子最听话的一个学生,历来被称为“七十二贤人之首”,你说这哥俩什么意思,这不是结党么?“结党”这个问题在过去可是最为当权者所头疼、忌讳的一个事情,你看康熙晚年过得那么不好,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那些儿子们为了争皇位结党,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和皇太子一党,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和十四阿哥这又是一党,所以康熙头疼啊,忌讳结党。孔融跟祢衡的这个性质就被曹操定义为“结党”。

上面说了这么多曹操给孔融定的罪状,这些虽不都是曹操和他的御用人员给孔融编的,但是多少有一些捕风捉影的事儿,只不过性质不像罪状上写的那么严重罢了。

曹操真正要杀孔融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孔融是个“异己”,“虑鲠大业”,所以曹操才要杀他,而且不但杀他,还要把他的老婆、孩子一起杀了,您说曹操这家伙狠不狠?

据说,曹操抓住孔融之后,派人去捉他的两个孩子时,他两个孩子正在下围棋,家里的下人们提前知道了这个事儿,就劝两个孩子赶紧逃跑,但两个孩子却一动不动,左右问的时候,有一个孩子说:“没有听到过覆巢之下还有完卵的。”所以两个孩子就不逃,最终被抓着,引颈就戮。

这就是孔融的下场,也是曹操对待异己手段狠辣的一个代表,之前,曹操的好朋友陈留太守张邈曾经背叛过他,和陈宫一起合谋,趁他出征陶谦的时候,把他的老巢兖州给端了,并献于吕布,曹操这个气啊,后来他赶走了吕布,打败了陈宫,抓住张邈的弟弟张超以及两人的家属时,就完全不念故旧之情,全杀掉了,要知道当年董卓要抓曹操,曹操东逃,还是张邈收留了他,并且和他一起起兵讨董,甚至在曹操夺得兖州的战斗中,张邈也和鲍信一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后,每次出征,曹操都将自己的家属托付给张邈照看,这是多重的情义,可一旦张邈成了曹操的“异己”,他就毫不犹豫地加以诛除,而且不留祸根,当然只有陈宫是个例外,这里面或许还有些逸事,需要考证。

同类推荐
  • 我只是个看家鬼

    我只是个看家鬼

    守着一个地儿不动,才能谈得上有立场。方一平吃惊地发现自己换了时间、地点、身边的所有人。他不得不谨慎地观察,慢慢地融入环境,守护身边那些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人。然而他发现身不由己变化太大,后世那点知识根本不够用。而且自己从经常性心虚力怯,变成了偶尔乃至理直气壮。这让他在夜深人静时很惶惑,不知道躯体里住着的到底是谁,并一再地叩问上苍:我到底还是不是那个看家鬼?
  • 武林高手在明末

    武林高手在明末

    聂政意外重生于明末,面对这陌生又熟悉的时代,他会如何选择?
  • 血睚眦

    血睚眦

    天下九军,睚眦为尊。一把折扇,一张轮椅,一对佳人,惊天冤案。我们守护的不是你魏家的江山,而是整个大魏。睚眦蒙冤,嗜血而上。
  • 争途

    争途

    在未来的某一年,五星国旗下的某个国家将一队探险者送进了时空机器,去探索时间与空间的奥秘,可是机器并没有完善,所以后果很严重······刘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人生。
  • 史书凉薄

    史书凉薄

    卿本佳人兮,奈何史书凉薄;似真似假兮,功过谁人评说;非传非史兮,笑叹观者痴狂;笔落纸间兮,惊艳旧时韶华。以我之笔诉万千时光......
热门推荐
  • 军营童话

    军营童话

    和平时期创作军事题材类小说,对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军旅作家来说具有挑战性。如何另辟蹊径,既紧扣时代主题,又体现军营特色,是创作军事题材类小说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作者从女军人特有的视角,避开英雄、远离圣贤,以平静而细腻的笔调描绘出了主人公对亲人的孝、对朋友的诚和对事业的忠,突显了新世纪新阶段军人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对人生的思考……《军营童话》没有提出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是大非问题,但透过“平淡”的军营生活能使人们感受到打赢未来战争的坚强信心;她没有耗费过多笔墨描述精彩刺激的战争场面,但紧贴新时期军队历史使命勾勒出了热火朝天的军营气象;她没有煊染更多生离死别的感人场面,但细腻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同样能拨人心弦。
  • 风灵元素师

    风灵元素师

    盖七夜,代号,万风神,华夏国异能特种作战部队之一的异能兵。但却在执行一次任务结束后,被自己的兄弟给亲手杀死。最后他重生在了一个名为‘异炅(gui)’大陆上的一个名叫谭啸的废物身上。再次归来,哪还是原来的那个没用的废物呢?一个人指着盖七夜怒骂道“你个废物!我喊你没听见吗?耳朵聋了不成!”。盖七夜邪邪的笑下,一招手,一阵狂风袭来,将那人给硬生生的吹到了十几米外,还不忘回那人的话,笑道“啥米?你说什么?我没听见啊?怎么不说话了?风太大,被吹成SB了!?”惊呆的众人“……”
  • 帝少宠妻成瘾

    帝少宠妻成瘾

    她,师出奇门,却遭同门相嫉相杀,死前以全身功力逆改天机;得天眼,浴火重生而来,刚有知觉就被吓了一跳。靠,这男人是谁?居然‘乘’她虚弱之际把她强了!妈蛋,还要把她搬回家‘继续’?啥?他是布莱克国际财团总裁!看他面相还是混黑的,浑身阴煞之气缠绕,定是心狠手辣之辈。蛋碎啊!都说天道无情,果真不假……
  • 世界之王

    世界之王

    异世重生,帝国之王这一世,不管天,不顾地,他只为自己而活着。
  • 魔法师之心想事成

    魔法师之心想事成

    魔法,起源于人心。魔法师们在经过经年累月的锤炼精神力,亦或者在杰尼认为的脑电波之后,将会拥有各种不可思议的能力,从最初的感念直到最后心想事成!
  • 叫我系统大人:帝都烽火起

    叫我系统大人:帝都烽火起

    傲娇呆萌系统666―叶玖初开灵智,就遇到了一群惨无人道的穿越者。呼叫总部!人类太阔怕,我要回去!已改书《叫我系统君:帝都烽火起》
  • 道本无情亦有情

    道本无情亦有情

    千百年来修道蔚然成风,两个起于毫末的少年,因为彼此不同的际遇,而导致后来迥然各异但同样精彩的人生,修道途中,爱情、友情、亲情交织在一起,这两个少年在无情天道下该如何取舍,如何活出有情呢?
  • 墨少追妻路茫茫

    墨少追妻路茫茫

    “如果早点知道是我,那么你会不会为我不顾一切!如果你早点发现我对你的爱,那么我们也不会如此!如果你对我的信任再多些,那么我也不会这么的死心!墨炎!如果可以重来,那么我希望永远不要遇见你!”某男卖萌道:“老婆~那么多的如果哪来的!被窝都冷了快点就寝吧!”某女一脸黑线“墨炎!!再拆我台!就睡阳台去!”腹黑对腹黑火花擦不停=_=~
  • 首席,嘴太挑

    首席,嘴太挑

    果子的新文《首席撩妻,好手段》http://novel.hongxiu.com/a/1384328/————“我是陆思笛,今年四岁。”好吧,董小优只是拿人钱财替人相亲,却碰上一个史上年纪最小的相亲对象。长得倒是挺可口的。“不过,我是来给自己相后妈的。”所以,是替父相亲吗?爸爸是长得有多寒碜多见不得人,才会让儿子来替自己相亲。——后来,她才知道那个孩子的父亲是谁。陆亦珩,沐城陆家二少,帅气多金是让整个沐城女人驱之若鹜的男人,私生活常年是秘密,却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一个儿子。她在的杂志分版月月业绩不如人,为了挽救自己的组和自己的饭碗,她决定去找陆亦珩。陆先生说:求我可以,先答应我儿子的要求。所以是要嫁给他,然后给他儿子当后妈是吗?她亏大发了。——身世的突然曝光,前男友的步步紧逼,让她一次一次的身陷险境,却让陆亦珩一次一次的救了起来。她六神无主的拉着他的裤腿,还能娶我吗?从此以后,她成了隐秘的陆太太,一个四岁孩子的后妈。然后横行沐城,无人可比。甚至拿到了沐城最神秘的顶尖厨师的专访。竟然会是他……“陆先生,请问您对您的厨艺有什么评价”“夫人,你觉得为夫的手艺如何?”“陆先生,我们现在是很正经的专访。”“陆太太,我很正经的问你,为夫的手艺和技术你还满意吗?”技、技术!?什么鬼,陆先生不带这么耍流氓的啊。——后来的后来,她问他,为什么非她不可。他笑:因为她长得可口,好下嘴。——
  • 顾城倾心——万众瞩目

    顾城倾心——万众瞩目

    一场不着边际的关系,却陷入危机四伏的爱情,如一次生死游戏,期间尔虞我诈残忍的建立在那从未有过的感觉之上,又被深埋进泥土,真相大白的爱情,到底是继续绵延还是就此为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