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陌生人发生冲突时的情况大都比较复杂,而且往往是在公共场合下发生的。一旦发生,无论谁是谁非,若盲目地与之针锋相对,都往往会加剧矛盾、使冲突升级。这时“绵里藏针”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绵里藏针意味着语言是通过软中有硬,硬是透软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婉言中预示敬戒,柔弱中显示刚强。
如有一次,有位外交官偶然看见美国总统林肯在擦自己的靴子,他问:“呵,总统先生,你经常自己给自己擦靴子吗?”这句话中显然带有讽刺的口吻,会使听话的人感到难堪。
林肯却不动声色地回答:“是啊。你经常是擦谁的靴子呢?”这话回答得非常妙,表明了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且给对方一记反击。这是尊者对卑者的回答。
又如:在外交上,绵里藏针的语言往往更意蕴深刻。
1984年9月,前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访问白宫时,曾开玩笑似地对美国总统里根夫人南希说:“请贵夫人每天晚上都对里根总统说句悄悄话——和平。”言外之意是里根总统头脑不够冷静,往往做出有损于世界和平的事。
对此,南希回敬说:“我一定那样做,同时希望你的身边也能常常吹出这样的‘枕头风’。”葛罗米柯听后,心领神会,微微一笑。
葛罗米柯和里根夫人的妙语,都在含蓄之中藏着三寸钢针,一个刺得好,一个扎得妙。听似玩笑,实则真言。
小孩爱玩一个类似猜拳的游戏,叫做“石头、剪子、布”。石头可以砸剪子,剪子可以剪布,布又可以包石头。
这个简单的游戏包含了软能胜硬的道理。在人际交往中,有时由于双方身份不同,可能使一方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当势力强大的一方故意发难时,弱方用硬碰硬的办法与之争斗是会吃亏的,要想坚持原则又能获取胜利,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软击硬,绵里藏针,用含而不露的口才去战胜对手。
如马克·吐温的文章善于讽刺,充满谐趣。在现实生活中,马克·吐温其人亦出语犀利,充满了诙谐幽默的情趣。
有一个为富不仁的大富翁,他的左眼完全瞎了,无法复明。后来,他花了大把的钞票,装了一只假眼。这个假的眼睛做得宛如真的眼睛一样,真假难辨。
这位富翁得意极了。也有些人给他戴高帽子:“阁下真是财大命好,连假眼睛也做得跟真眼睛一样。”一番马屁话,说得他心花怒放。
有一回,他遇到了马克·吐温,为了炫耀他的假眼睛,他又提出了那个见人就问的老问题:“请你猜一猜,我的眼睛哪一只是假的?”
马克·吐温毫不犹疑,立刻指着富翁的左眼说:“这只眼睛是假的。”
富翁很不识相地继续问:“你怎么知道的?”
马克·吐温回答道:“因为从你的左眼中,我看到还有一丝慈悲。”
马克·吐温的言外之意是,那位大富翁的真眼是没有慈悲的。
这种话中有话,能广泛地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帮助我们解决困境。有时,我们可以故意在语言中暗含弦外之音,所强调的往往不是其表面的意思,而是另有所指。遇到不便直言或不能直言的情况下,不妨采用这种方式,反而更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调侃效果。
有一对夫妇,丈夫做错了一件事,妻子不但不理解,反而更加唠叨得令人生厌。于是,丈夫火气十足地说:“请别这样唠唠叨叨了好不好,不然,我要在桌子上痛打十巴掌了。”
“关我屁事,打呀,打。”想到肉痛的不是她自己,妻子反而火上加油。
“但是,”丈夫道,“经过这十巴掌的锻炼,第十一巴掌打在肉上可就有些功夫了。”
妻子戛然而止。大概她领会了丈夫内心的火气,不想让脸作为丈夫练功夫的沙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