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指环形物,圆而中空的形状。人生圈“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由亲情、友情、交情、恩情为纽带而连结起来的圈中人,都在为自己划圈,或是为了攫取名与利,满足个人贪欲,演绎一出出“圈内圈外”的话剧人生。
一
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动,是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在幼儿园的“圆圈时间”,有一个叫“解说与展示”的节目。大家在地毯上围坐一圈,各自拿着从家里带来的心爱玩具,向伙伴们展示,并说出与这玩具有关联的事情。如果没有新玩具,自己身上的衣服,如果印着别致的小动物或者卡通人物图案,向大家炫耀一下,做个即兴表演,也未尝不可。这是人性中在“圈内圈外”成为“重要人物”的最初冲动。这使我想到幼时读到的“呼啦圈”里的人生:呼啦圈在一夜之间就“呼啦”一下子圈住了整座城市,男女老少都狂热地趴在这用彩色塑料砌成的井沿上,企图打捞健康——垂钓之乐,然而事与愿违。真正捞到实惠的只有这种“井沿”的制造者和推广者,他们瘪瘪的皮包和肚皮,几天工夫就变得像呼啦圈一样的圆。之后,呼啦圈又摇身一变成了庙会地摊上那种赌博用的套圈。而今的我不敢再追求这种时髦,倒是希望呼啦圈能变成类似编辑笔下的“删节符号”,删节人们“呼啦”“呼啦”的狂热劲。在圈的,要立马猛省觉悟,赶快冲出圈子,走好人生之路,是因为“左圈右圈圈不了,不知圈了有多少。而今跳出圈圈外,恐被圈圈圈到老。问君何事入空问,微笑代答心安闲”。
……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常玩一种捕鸟的游戏。游戏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只竹筐、一条细绳和少许的细粮(小麦、小米或高粱)。将竹筐置于鸟常活动的地方,将竹筐的一角用一根小木棍支起,用细绳系在木棍上,当然要在竹筐下面放些粮食,然后再躲在稍远处,手持细绳的另一端,静候鸟儿的光临。不一会儿,便有贪嘴的鸟儿在竹筐下“尽情享受”,轻轻拉动细绳,正在进食的鸟儿自然成了“笼中鸟”,也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
长大后,我从垂钓的乐趣中再次颖悟到:鱼竿、鱼线及钓鱼者的经验都是次要,最要紧的是有鱼饵和鱼饵的好坏。千百年来人类一直用同样的方法对付鸟和鱼,奇怪的是鸟和鱼竟不能识破人类这个“圈套”,周而复始地落入其中。其实,人类亦然。
躺在海滩上晒太阳的渔夫与富人的问话颇有“圈”的禅机——富人问渔夫:天气这么好,你怎么不下海去捕鱼?渔夫问:捕鱼干什么?富人说:卖钱呀!渔夫又问:要钱干什么?富人说:你有了钱,就可以买房子,娶老婆……然后你就什么也不用做,躺在海滩上晒太阳。渔夫说:我现在不是在晒太阳吗?
人生,赤条条来,白净净去,如同走了一个圈。科学家杨振宁“人生走了一个圈”的哲理名言,是对自己生命庄严的反思。常常回头看自己的人生脚印,检查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踏实,是否目标始终如一,有利于人生的总结与境界的提升。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年高退休,届满换位,升降起伏,不怨天尤人,不顿感失落,不厌食难眠,保持心灵的宁静与澄澈,这是应该做到的。
二
在机关呆过的人可能知道,单位里的文件后面往往会印上几个领导的名字,那意思就是文件送这几个领导审阅。要想知道这个文件谁看过,谁没有看过,只要看名字上是否画了圈就知道,所以便有领导“圈阅”一说。据说,“圈阅”的始作者是宋代著名宰相文学家王安石,表示的意思就是“知道了”。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画过圈的人无数。但以著名程度而论,能与王安石画圈匹敌的却是屈指可数。在我看来,鲁迅笔下的阿Q可以算一个。虽然阿Q是个文学典型并非现实人物。阿Q被押赴刑场,一辈子没正经过的阿Q,在死刑判决书上却认真了一回,努力画了个圈(当时他嫌画得不圆,不过却没有机会纠正了)——签字画押。阿Q“知道了”么?这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寓意就不多说了。
阿Q在临死前认真地画了一个自鸣得意的圆圈,这个圈展示了阿Q的劣根性。与阿Q的圈同出一辙的还有“毛毛虫圈”——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六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不停地转圈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阿Q的圈是“无知”的历史悲剧,若他真的“知道了”,又能如何?迟早他画的“圈”仍然是“圈”(个人圈和社会圈),因为他走不出那个“圈”。毛毛虫的圈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圈,也是“无知”的悲剧之圈。
三
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可以看出他所掌握知识的多寡,也就是说他的“睿智圈”。古希腊哲学家捷诺曾讲过一则有趣的故事,读来颇有启发。一个学生问他的老师:“老师,你所掌握的知识比我多许多倍,可是为什么你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点怀疑呢?”老师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用教鞭在沙土上画了个大圆圈,又画了个小圆圈,然后说:“大圆圈的面积代表我掌握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代表你掌握的知识,这两个圆圈以外的地方就是你和我无知的部分,因为大圆圈比小圆圈大,因而接触的无知的部分也比小圆圈多,这就是我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捷诺的话揭示出一个让人深思的哲理:意识到自己“知之甚少”的人,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甚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其实已知的东西与未知的东西往往成正比,“让人觉得无知,往往是最大的睿智”。
在某些时候,“无知”会变成“睿智”。下面两则有趣的故事,别有一番“无知”兼有“睿智”的趣味:
世界上最有趣的情书,记载在《两般秋雨庵笔记》
里。说是有一位女子,想写信给她所爱的人。可是她并不识字,于是她提起笔来,在纸笺上画满了或单或双、或整或破的圆圈儿。男友接到天书后不明所以,幸而身边的朋友善解人意,为女孩儿写了一阕《圈儿词》来加以诠释:“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侬意:双圈儿是我,单圈儿是你,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一路把圈儿圈到底。”无字胜有字,无声胜有声,那满纸饱含情意的小圆圈,可倒真担得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里还有禅宗问道的“圈内圈外”的故事值得一读。有一位学识渊博的云游僧,参访某禅寺,想同方丈切磋较量一番。不料,跑出来个稚气十足的小沙弥,喝道:“先和我较量吧!胜了我,再请方丈不迟。”
云游僧见多识广,哪会将这乳臭未干的小僧放在眼里?于是先发制人,不言不语地伸出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比了个圈。小沙弥立刻张开了双手画了个大圈。云游僧见状,便竖起一指,小沙弥却五指并举作答。云游僧吃惊不小,再竖起三指,小沙弥马上翻开下眼皮扮了个鬼脸。
两个回合下来,云游僧大呼厉害,不敢再见方丈,只得黯然离去。
岂料,方丈已在门内目睹了这一幕,他的理解是这样:
云游僧所比小圈,表达“一圆相”即问“你的心?”小沙弥即画个大圈,意即“如大海!”
云游僧竖一指,意为“一身呢?”
小僧即刻以五指作答:“守五戒!”
云游僧再竖三指问:“三界呢?”
小沙弥翻下眼皮扮鬼脸答道:“在我眼下。”
真是高明之至。方丈不禁纳闷,小沙弥出家日浅,如何有如此精深的佛法修养?于是唤来探问究竟。
小徒笑道:“云游僧怎知我家是开糕饼店的?他手比小圈问,你的家里糕饼都这么小吧?岂有此理!于是我画了大圈,回答有这么大。他又问一个多少钱?我答五文钱。他却讨价还价,问三文钱行不行?我才扮个鬼脸不理他。他总是没钱吧,就走了。”
“哈哈哈哈……”方丈闻言开怀大笑。
相信那位方丈的笑声至今未停过,因为他的后裔们仍然在笑,笑古笑今么?其实说破了就是“圈内圈外”的人生睿智。
据说,蓟县独乐寺额匾上题有“具足圆成”与其后殿卧佛上的“得大自在”相映成意,即是圆成得大。非圆不得,非圆不大,圆境即大境。要不怎时常会有一些静静长味而乐不思归的人。
四
你一口气在人生的跑道上跑了N圈。今天,又到了起跑点。明天你又将开始新的一圈。而我,将一如既往地站在跑道旁为你呐喊助威。
抽身不能,何不转身呢?人的一个转身就完成了一切。正如地球是圆的,你执著地走了一圈,用了一世的时间,到达终点才发现,自己早该转身,在一点上完成一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