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上面提到,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对语言符号系统应该怎样理解?
主:先说系统这个概念的含义。一般来说,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关系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语言来说,我们可以从语言符号两大特性来认识构成语言符号系统的纵横关系的两大支柱,这就是类聚关系和组合关系。
1.类聚关系
我们常用“物以类聚”这个成语给事物分类,说的是根据事物的某种共同点把其分成一类。从语言符号的构成看,它一面是语音形式,另一面是语义内容,这就是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据此,我们可以把语音相同的语言符号分为一类,如“公事、工事、公式、攻势”都读“ɡōnɡshì”;也可以把语义相近的语言符号分为一类,如“认为、认定、认识、认可”;还可以把某些形状相似的语言符号分为一类,一些添加接头、接尾部的语词如“老张、阿姨、学者、钳子、甜头”,以及一些结构类型,如“主谓、述宾、定中、状中、述补”等。类聚关系也叫联想关系,是把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记忆的语料事实,根据某一共同点凭联想记忆归为一类。我们说过,人的头脑是个语料储存库,语言符号的种种部件作为备用材料分类储存在人的头脑中,作为运行机制的组装部件又具体体现在说话过程的言语行为之中,因此,类聚关系的语言符号不仅仅是潜存的语料,也是显现的模块。
2.组合关系
组合关系是根据语言符号的线条性特征,凭借语言符号价值,前后相继,构成一条有序的语符链。语符链是显现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表现为句法结构模型。例如,我们上面说的“主谓、述宾、定中、状中、述补”等结构,它在类聚关系里只是备用的材料——模块(结构体),它储存在人的头脑中就是潜存的,而非显现的。当它进入组合关系作为汉语句法组装部件时,它就是看得见的结构关系,是模型。作为组合关系,主要是双部件组合,如主谓(主语谓语)、述宾(述语宾语)等。组合关系又叫句段关系,它以双部件形式构成句子的支架。
类聚关系和组合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类聚关系向空间扩展,有多少联想点就有多少类聚关系,没有数量和次序。组合关系向时间延伸,它有前后次序和双部件数量。但是,如果类聚关系没有组合关系,它就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原料;组合关系没有类聚关系组装,它就成为没有实际内容的空架子。整个语言机构都是在这两种关系中运转的,是语言存在的生命。
我们从类聚关系中给定一个认知类的动词“认为”,测试它在组合关系中构成一个符合规则的句子。“老张认为小王很聪明”是符合汉语规则的句子,表示“老张”不经意的评价行为。“认为”在类聚关系中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它还有很多意义相近的单位,如“认定、认识、认可……”可供选用(“小王、很、聪明”也有许多近似单位可供选用)。如果选“认定”,这句话也通顺,但评价比前一句肯定;如果选用“认识”,在它后面只能出现“小王”,说“老张认识小王”;如果选用“认可”,“小王很聪明”全都不能出现。同时,认知类动词“认为”前,只能出现指人名词,如把指人名词“老张”换成同类的“小王”也可以,但两句的语义表达全然不同。这些都说明认知类动词的语义价值不同。同时也显示出“认为”带小句宾语,“认识”带单宾语,“认可”不带宾语。句法结构关系不同,语义表达也不同。可见,句法结构形式和语义表达内容是互为表里的。
我们再进一步把语言符号的类聚关系、组合关系与前面说过的语言符号层级关系合为一体来看。
主:客观世界没有静止的、永恒不变的事物。你是想问语言系统的变化吧。语言系统当然有发展变化。以我们的汉语为例,我们阅读先秦时代的汉语典籍,现在很多人未经翻译就看不懂了,这说明汉语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是很大的。这方面的事实,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说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想说明两点应注意的事项:第一,认识到语言是以系统的状态存在的,那么具体语言的发展变化总是在系统内进行,不能超越、破坏原来的系统,也就是说,语言发展必须服从语言内部规律。比如说,汉语没有印欧语言那种形态变化的基因,从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经历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虽然其中包括了引进和借用外语结构和词汇,但是汉语仍然是继承原始汉语系统发展变化的。第二,具体语言系统的发展变化是渐进的,不会突然爆发革命。“文革”时期的狂热分子妄想在一夜之间改换所谓“封资修”的名称,那是枉费心机。这如人的体貌形态可分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样,从一个时点看,天天还是那个模样,似乎看不出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同;但从时段看,就成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笑问客从何处来”了。也就是说,语言系统如果从时段上看,它表现在共时状态中。语言系统的发展变化像人的细胞发育、生长、衰老、死亡一样,是从具体语言要素逐渐变化,最终改变某种语言系统。请注意,我们仍须分清人类语言的普遍系统和具体语言的个别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仍然同我们前面说过的说话、言语、语言存在个别和一般关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