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的第一位统治者。他筑万里长城,修阿房宫,建骊山陵,留下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实行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此外“焚书坑儒”也是慑人心魄。他是一个功过相参,需要全面评价的帝王形象。但是,历史中的秦始皇,不单是第一位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君王,他有生老病死,儿女情长,也有个人生活。
身世之谜
始皇之名,是在他统一六国(前221)后才使用的,此前他先名赵政,后改姓嬴,称嬴政。政音正,因他出生在正月而得名。秦王政继承庄襄王(?~前248)之位,庄襄王本名异人,秦昭王与夏姬之子,原在赵国做人质,后过继给皇后华阳夫人,改名子楚,才获得承嗣资格并登上帝位。秦王政6岁前和母亲赵姬,随做人质的父亲一起在赵国生活,到父亲返秦获得王位之后才进入宫廷生活。
始皇的生父是否为庄襄王,曾有过一些疑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者,秦庄襄王之子。秦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就是说始皇是庄襄王之子,他出生时,祖父在位,父亲庄襄王在赵国做人质。当时的外交惯例,两国相互承诺不相攻伐,为取得对方信任,将本国皇室子孙做人质,寄居在对方领地内,一旦一方失信,其人质将最先遭不测。而《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的记载是:“吕不韦取邯郸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即异人)从不韦饮,见(赵姬)而说(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此意即赵姬是有孕后才嫁与庄襄王,生子应是吕不韦之子。
吕不韦(?~前235),本是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在赵国坐地经商,是位富贾。除了像一般商人一样追求商业利润,他更渴求政治权势,企图通过扶助一国之君而自己登上显赫之位。碰到秦国的落难公子,他认定是奇货可居,宏图大略有了可行之途。他资助异人,给他大做形象宣传,前往秦国当说客,劝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可以说为之破财舍家,甚至是自己的爱妾也甘愿奉献。赵姬作为一件礼物被送,也许是吕赵二人商量好的笼络之计,所以她隐匿了有孕之事。但是若是先孕后嫁,应是提前生子,又怎么可能超过分娩时间呢(所谓“大期”约为一年)?《史记·吕不韦列传》更大程度上是“聊备一说”,有孕之事不实。这种做法是《史记》的特点之一,而且《列传》的内容与《战国策》相差很大,对于“素喜采摭人家阴私逞为快论”的《战国策》来说,若真有此事,它是不可能漏而不载的。后人有为证实此说的,举吕不韦被始皇称为“仲父”之例。其实早在秦前,就有管仲被称为“仲父”的记载,这只能说明吕不韦对秦王朝的功绩之大,非血缘之证。《汉书》更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干脆地称始皇为“吕政”,后人附会可见一斑。
以上诸说并非空穴来风,他的身世迷雾多应是其政敌的添油加醋。始皇的弟弟长安君反秦曾以此为借口;吕不韦在宫廷斗争中也曾受到这样的诋毁;六国旧贵曾借以泄愤,按照他们的逻辑,始皇为吕不韦之子,归根到底还是六国之一的卫国子孙,秦国一统天下,却由六国之一的子孙掌权,所以不是秦灭六国,而是六国灭掉了秦国。西汉时期吕后称制,一度将大秦归为吕家天下,为取刘汉而代之寻找正义说辞。历史的层累,给千古一帝的始皇身世增添了更多曲折离奇的神秘色彩。
虽然如此,从政治上来说,无论他的生父是二者中的哪一位,对他的影响是不大的。值得我们探究的是始皇的子女妻室,个人特质等。始皇到底有多少子女,他们下落如何,一直以来没有人能说清。见于史书且有名可考者,只有长子扶苏、少子胡亥、公子高、公子将闾4人。后有人考证始皇共有子女33人,除胡亥得皇位成为二世外,余皆死于非命,其中大多为胡亥杀戮。根据秦陵墓葬群考古推测,始皇众多子女都作了陪葬。事实是否如此,则要等待考古挖掘的深入。至于他的后宫嫔妃,史迹从未见载,始皇陵中也不见有皇后陵。
始皇本人,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军事家尉缭见到始皇,对其体貌最深刻的印象是“蜂隼、长目、鸷鸟膺、豺声”,按照现在的解释,“蜂隼”,也就是高鼻梁,或者是马鞍形鼻梁;“长目”即马眼,形容眼球突出;“鸷鸟膺”形容胸部像鸷鸟一样前凸,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鸡胸”;“豺声”是说其声音尖锐刺耳,有人认为这是说他有支气管炎。大致说来,始皇的体质并不好,这一点也是可以推见的。始皇的母亲赵姬,本来是沦为歌伎之人,没有吕不韦她也许始终身居下层。初嫁在赵时过的又是人质生活,尤其是在异人回秦忙于求太子位时,他们母子二人可以说是倍受煎熬。嬴政回到秦宫廷,又要为落下的皇室子孙必修课狂补一通,不等功课游刃有余,他便登上了皇位,成为一国至尊,位高任重,再也不得松懈了。如此先天不足,后天受损,大概不能不归入始皇的死因之中,而他能活到50而终,已经可以说是长寿的了。
至于始皇的其他种种死因,死后的皇权争夺,陵寝迷宫等等,作为谜而又奇的历史,才真正是留给后人的课题。
方仙崇拜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皇死于沙丘平台,是在巡游返回都城咸阳途中。这是始皇的第五次巡游,巡游的动因与他追求长生不死、求仙觅药的方仙崇拜有着极大的关系。
始皇二十七年(前220),他第一次短促巡游,为的是西行祭祖。二十八年(前219)第二次巡游主要是封禅泰山,扬威东海。但在结束封禅大典后,始皇向东进发,到达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芝罘山,登山以观海。在胶南琅琊山,始皇接见了自吹能入东海见仙人、求得长生不老之药的齐人徐福。听信徐福的花言巧语,始皇托付徐福出海求仙觅药,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此行琅琊始皇住了3个月之久,每日登琅琊眺望大海,期望与东海中的仙人一会。
但最终不见徐福归来,始皇只好准备归计,临行前令从全国各地迁民3万户实琅琊,免其徭役12年,令当地官府立即发动民夫摧毁当年越王勾践在此修筑的望海台,另行辟地建造新的琅琊观海台。
二十九年(前218),回到咸阳不久的始皇又开始了第三次巡行,目的地仍是东海之滨。方士们的巧言蛊惑,史籍上的美丽传说,再加上始皇本人渴求长生不老的愿望,驱动着求仙觅药心切的帝国之君,上演一幕幕滑天下之大稽的闹剧。此次巡游,始皇再登芝罘山,重上琅琊台,既没有遇到东海仙人,也没有等回出海求仙的徐福,倒是因途中遇到了张良行刺,于是在芝罘山留下两块刻石,一块上歌颂秦统一六国、安定天下,一块上声讨原山东六国的贪戾无道、暴虐不已。
此后始皇过了3年蛰伏咸阳宫中的生活。但是始皇三十二年(前215)他又进行了第四次巡游,方向改为北方,这次巡游归来后作出的决定,即派蒙恬率30万大军攻打匈奴,据说这同样也与几名方士有关。燕国方士卢生,被始皇派去寻羡门、高誓两位仙人,得到“亡秦者胡也”的仙书,北伐匈奴由此发兵。当然,史实不会这么简单,但是始皇的许多行为确实受当时方士的影响。例如三十五年(前212),始皇坑杀“儒生”,就是几名方士的欺骗露馅,给当时的儒士招致杀身之祸,460余位儒生方士以“毁谤皇帝,妖言惑众”之罪被活埋;整个咸阳范围内,270座宫殿间添造复道、甬道,满足始皇行踪神秘的“真人”之想,也是方士之故。
第四次巡游完毕后的历史时期,各种秦王朝将亡、始皇将死的传言,已在民间悄然流传,为天下纷乱造势。对于相信兆头、渴求长生、声称秦王朝将一世二世三世以至传万世的始皇来说,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与他的神经相扭的,他一边勃然大怒、寝食难安,一边要想出万全对策、求助神谕。在得到“游徙吉”的卦示后,始皇下令迁3万户到荒凉的北河和榆中,每人“拜爵一级”,同时开始了第五次巡游,时间是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此次巡游,由李斯、赵高、少子胡亥陪同,到达琅琊观海台,不期然遇见了从海外归来的徐福。徐福当然没有求得什么长生不老之药,为了逃避杀身之祸,他再次欺骗始皇说已找到蓬莱山,但因被海中鲛鱼拦住而无法接近,请求派神射手一起前往射杀鲛鱼。始皇信以为真,并认为此话与自己梦中的情景相符,决定亲自前往。饱受海浪颠簸之苦的始皇,虽然真的碰到一条大鱼并将其杀死,但已是精疲力竭,于是弃船由芝罘上岸,将求仙觅药之事完全托给徐福。
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加之旅途劳顿,已是50岁的始皇元气大伤。结合前面对他体质的推想,始皇偏重刑罚的施政方略、刚愎自用的个性特质,综合说来,始皇此时已是身患鸡胸症、支气管炎,劳逸不节累积成疾,因病无法医治,终不能长生而死亡自是情理中事。始皇死时只有胡亥一子在侧,其余子嗣都不在身边。李斯等为了防止因死讯传出而使天下大乱,所以巡游的计划不变,直到两个月后,始皇的尸体才被运回咸阳,葬于尚未竣工的骊山陵。
不朽的皇陵
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始皇陵寝的修建,到他死时地面部分仍没有完工,前后共计耗时38年。史载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周文,率义军攻离陵区不远的戏水时,陵区地面工地仍集中数十万民夫刑徒。后项羽入咸阳,火烧阿房宫后又掘皇陵,“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而不能穷”。此时距始皇下葬之期仅短短3年时间。陵墓的修建大致分为两大阶段,先是始皇生前,由李斯主持建造,为期36年;后是始皇死后,由二世完成陵墓的覆土结尾工程,为期两年。
按照周朝礼制规定和历代帝王建陵寝的传统,始皇早在登基之初就已开始了陵寝的兴建。古人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灵魂长生不灭,为了让灵魂能和生前一样享受荣华富贵,历代帝王都极为重视陵寝的建造。而始皇这位封建帝王第一人,陵寝的建造在规模、工艺、机关等各方面都可以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陵墓中心地区占地面积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陵园布局仿秦都城咸阳而建,有外城、内城,呈回字形,设寝殿、珍兽坑、马厩坑、俑坑等,它们分别象征都城的外郭城、宫城、帝王游乐场所和宫廷苑囿等。地面上现在能见到的封土堆,位于内城的南半部,地基近似方形,封土岭由一层层黄土夯筑而成,据说其形状如同鱼的脊背,在不同的地方测量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建起如此高大的土堆,既是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严,也是为了保护地宫。
地宫是陵寝的中心建筑,坐落在内城西南,坐西向东,象征着咸阳。秦陵地下宫殿的内部设施和用具,也和现实社会一样应有尽有。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送徒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制,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可以想见,修建陵寝的人力、财力、物力必是难计其数。据考古工作者勘测,地宫上方近似方形,“穿三泉”则不知确切深度,但专家估计应在30米左右。史载三十五年(前212),始皇亲自视察皇陵,李斯称宫室已经无法再深挖下去,底部是坚硬的岩石层。为保证宫室底部坚如磐石,又不致损伤寿陵地脉神气,同时也不改变追求宏大的初衷,始皇下令“旁行三百丈乃止”。于是始皇陵成为古代帝王陵寝的变革,由单一的阶梯形斗室墓穴转变为墓穴与巨洞深穴结合的复合式。
按照周礼,天子之陵为“亚”字形,即东、西、南、北四面各有长斜坡墓道通向地宫,墓道的长度最少应在200米,为施工方便,秦陵东面墓道两旁又各修辅助性墓道,作取土运料之用。地宫的核心为玄宫,为始皇的棺椁所在,地宫的深度就是地表到玄宫的深度。《史记》“下铜而致椁”的记载,表明始皇的棺椁用铜装饰。古人墓葬分棺、椁两部分,棺盛尸体和随身殉葬品,椁则套在棺外,包括陈列棺和其他各类殉葬物,共分为4室。其中放棺室称“正藏椁”,放其他物品室为“外藏椁”。始皇的棺椁一定不小于此规模,比之已出土的陵墓之最曾侯乙墓也必定奢华数倍。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水银的消耗量难以计算。另据《史记》记载,巴蜀寡妇清数世开办汞矿,竟是一处长达百余里的特大锑矿床,矿藏量居全国第三,却只够秦陵工程的部分消耗。这些水银要奔流不息,形如江海流动,设置了特别的机制,水银蒸腾产生的汞蒸汽,不仅可以保持尸体和陪葬品不腐,还可以毒死闯入墓穴中的盗墓者。为防止墓中的殉葬品被盗,秦陵还设置了重重机关,或者暗箭射杀,或者沙石活埋。陵寝内燃烧的“人鱼膏”就是鲸鱼的油脂,因其经久耐烧以期长明不灭。当然,这只是古人的愿望而已。
皇陵内部的布局,当然远不止史载的情形。其规模、技术和其他各种细节,至今仍有待继续探索。陵寝内的殉葬品除了当时象征荣华富贵的器物外,还有成千上万的民夫刑徒的尸骨,他们或是被饿死、累死,或是在完工后被活活坑埋,成为“人殉”的范本。据史载,二世还将后宫中无子女眷作为“人殉”的对象。所以埋葬的除了死者,还有这些不被史籍记载的一大批人,甚至包括始皇的子女们。此外,在那个“俑葬”盛行的时代,始皇陵寝中还有不计其数的陶制品,已经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充分说明陵寝内“俑葬”的规模。这些沉默的雕塑,给我们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材料,他们不仅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更是秦代的武库和最有价值的军事博物馆。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我们无法想像陵寝内部今天是个什么样子,但是肯定已经不复当初了。除去自然的原因,还有人为的破坏。史载较为可信的几次破坏,包括《史记》加以发挥的项羽挖皇冢取财物,五胡十六国后赵国君石季龙(石虎)以及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破坏皇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皇陵的价值不再,对始皇陵的保护和挖掘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现在停止对皇陵的开掘,一是因为在没有完全了解地宫的情况下,贸然挖掘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也许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历史损失;二是地宫面积广阔,挖掘后要用建筑物覆盖保护,但是目前的工程技术尚无法完成如此大跨度的工程。因此,传统的挖掘工作只能选择停止以待更合适的时机。我们期待着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快速的进展,让尘封的谜底早一些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