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向深圳学习的决定》正式公布。《决定》提出学习借鉴深圳经济特区推动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动广州市全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广州日报》2009年4月28日)
广州要向深圳学什么?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中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学习努力方向。对此话题,笔者体会更深的是,去年,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率广州党政代表团到深圳学习考察时所强调的,要在学习中“接受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的深圳精神的洗礼”。
这一体会其实也源于笔者去年在深圳的一次考察。那次,笔者随广州某高校领导干部赴深圳大学学习考察。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江潭瑜在谈到新一轮思想解放中学校的着力点时坦言,深圳大学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压力更大,他说:“新的一轮解放思想对深大来说,关键还是要在体制和机制上有所突破。”目前,深圳大学在向建设高水平现代大学发展目标的前进中,也遇到了高校行政化体制上的一些束缚。为此,深圳大学正在争取市人大为其自主办学专门立法。如果此举能够成功,将在国内高校开创先河。不过,深圳大学领导班子也深知此举要取得突破十分困难。为此,江潭瑜书记感慨道:“我们知道,以目前的体制情况看,要想真正做到为一个学校立法可能很难。但如果不去做就一点希望都没有。”
明知实现愿望很难,但还是要去争取。这种精神正是“深大人”乃至“特区人”那种敢想敢干的闯劲的真实写照。想当年,特区建设之初,每走一步都遇到很大困难,都面临体制上的束缚,有时甚至会触及政治“雷区”,“特区人”走到今天靠的不正是那种“敢于杀出一条血路”的开拓精神吗?深圳大学伴随特区创办的步伐一路前进,建校25年硕果累累。聆听该校领导的介绍,翻看学校的介绍材料,让笔者感触颇深的是,其办学的成功之处不仅因为有市政府巨大的财力支持,校园条件处处凸显一流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得益于特区精神的熏陶,学校各项工作处处体现创新的特色。
然而,面对已经富有活力的创新机制,面对向高水平大学前进的发展目标,“深大人”依然不满足于现实,依然有压力、有隐忧,甚至有苦衷,他们希望在自主办学的体制和机制上还要有所突破。虽然知道行政体制的改革目前还难以实现,但学校领导班子还是积极向政府呼吁寻求支持。“虽然知道有困难,但如果不去做就一点希望都没有”,这句话让人看到了“深大人”敢想敢干的精神和魄力。在深圳大学的改革创新轨迹里,在“深大人”明知有困难还是要争取的行动中,我们看到了“深圳精神”的充分体现。
特区的宝贵财富不仅有迅速崛起的经济实力,还有随改革开放之风所养成的敢闯敢干的特殊精神气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去年在深圳调研时特别强调,深圳要继续发扬敢闯敢干的精神,拿出“特”的意识、“特”的思考和“特”的措施,率先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其实,深圳人自己对此也已有清醒的认识。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在深圳市进一步解放思想座谈会上讲话时就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做到‘有胆有识’。‘有识’,就是要视野开阔、看得要准,使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体现出高标准、高水平;‘有胆’,就是要不惧风险,不畏困难,要敢于打破禁区,在不违反‘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前提下,凡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符合党的执政规律的,都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才是特区的风格,深圳才无愧于‘窗口’、‘示范’、‘排头兵’的称号。”笔者虽身不处深圳,但如果以深圳大学考察行程的所见所闻来观照刘玉浦书记的这段话,对深圳人在勇当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先锋方面的胆识是完全相信的。
一个城市的持续发展最终需要有一份共同的精神力量的支撑。深圳特区30多年的建设发展,正是在“深圳精神”牵引下敢闯敢干的结果。为此,在广州主动提出向深圳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学习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的经验外,更要学习其深层次的精神特质。如是,才能为广州新一轮的跨越发展注入强劲的精神力量。
(200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