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汶川地震诗歌、汶川地震诗歌研究,仅仅是汶川地震之后发生的一件小事、一个视角、一种现象、一种走向。
事实上,如果一个国家突然爆发重大的事件:地震、海啸、瘟疫、战争,人们在震惊之余,就会迅速爆发出很多自发的行动与思想:人道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舍己救人、凝聚力,甚至与国界、民族、语言、历史无关。
可以肯定,这些思想、美德,是人类天性中客观存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有政府号召、意识形态引导,但在和平平静的社会或阶段,往往会深深隐藏或部分遮蔽,相反其他一些有明显缺陷的思想性格会反映出来,比如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缺少集体观念、讨价还价、效率不高等等。
于是,地震之后——
灾民在抗争
英雄在救援
群众在出力
诗人在吟诵
哲人在思考
——如何将这部分平时被隐藏遮蔽的美德善行,发扬光大,全面释放,形成长效机制,构成常态风貌。
从这个角度来看,诗歌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诗歌,是描述、是记载,
诗歌,是呐喊、是预言,
诗歌,是召唤、是感悟,
诗歌,是反思、是升华。
雪莱指出,诗是生活的惟妙惟肖的意象,表现了它的永恒真实。一个史诗故事有如一面镜子,模糊而且歪曲了本应是美的对象;诗歌也是一面镜子,但它把被歪曲了的对象化为美。
看来,关于汶川地震,关于汶川地震诗歌,我们的思考还刚刚开始。
只不过,美春,捷足先登。
我相信,美春会继续研究,做出系列成果来。
2008年10月18日于南通枇杷居
(本文作者周建忠现为南通大学副校长、文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