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清
我与王美春是好朋友,当然知道他擅长文学评论之外也能够写诗。但是,他竟写出这么好的诗,写出影响这么大的诗来,这真是我始料未及的。
抗震救灾,使美春成了真正的诗人。汶川大地震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写了《难忘总理的泪》、《献给张米亚老师》、《无价的乳汁》、《致在废墟下看书的孩子们》、《“地震魔鬼”的自白》五首诗,在人民网首发,其中有三首又在一些日报、晚报发表,一般不刊登诗歌的日报、晚报的副刊,也慧眼识珠,破例连发。更难能可贵的是,美春的诗歌发表之后,广为传诵,五首诗共被四种诗集收入(有的诗被收入诗集,事先他毫不知情)。其中就有广泛影响的诗集《五月中国震颤之诗》由文新传媒编辑、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推出。
言及诗之影响,地震令世人震惊,美春让我震惊也。
写诗有两种写法,一是为情而造诗,一是为诗而造情。从文学自觉的时代开始,中国文艺理论就有了“先情后辞”(陆云语)的原则。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更是强调了“为情而造文”的创作法则。笔者以为,美春较之当下的不少诗人的优长处,即在于他有“真情”,善于动情,也善于写情。真情成全了美春。震在汶川,疼在美春心上,因此,他的诗自然而然地流出来了,哪里是诗哟,是血泪,是悯情,是其心房的颤音。情之真切时,语之短长、词之浓淡,皆多动人。
美春的这些诗作的总的特点是,以情取胜,但是,并不意味着就没有“诗”,更不是不要“诗”。笔者以为,其所以不同凡响的是,正在乎其“诗”是诗,是“文附质”的诗,而不是标语诗、口号诗,也不是故弄玄虚的诗。因此,其诗便不显得苍白,不显得空泛,不显得粗俗。
为情而造诗,就是文质并重、情采统一。以《难忘总理的泪》一诗为例,我们来研究一下美春抗震救灾诗的特点。此诗首发于人民网文化读书频道“心系汶川”征文栏目。此次征文共收到诗歌近万首,人民网文化读书频道初选诗70首、后增选至100首,结集为《汶川情·中华魂》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美春的《难忘总理的泪》为初选的70首之一。此诗从“泪”上切入,也就是写总理普通人的一面,写总理的至真至深的情感。总理流泪了,共和国的总理流泪了,这是最能够撼动人心的泪呵,让美春捕捉住了,且集中在“泪”上开展,就此一点看,美春是善于诗歌表现的。真挚的情感写真挚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大美。此诗用类似“叠唱”的格式以反复,诗歌不仅在形式上相对的比较整饬,在韵律上也具有了民歌的韵味和节奏。美春将“泪”的内涵多层面解读:“这是悲伤的泪”,“这是感动的泪”,“这是坚韧的泪”,“这是希望的泪”,整个一首诗四个层次,逐层递进,大肆渲染,不断地将情感上推,血气上扬,真正是“为情而造文”,具有“要约而写真”的美。因此,此诗无须拔高,无须夸张,也无须刻意为诗而追求所谓的高雅语言和怪异结构,而总理的形象栩栩如生而跃然纸上。共和国的总理也是人,共和国的总理是平民总理,这个有血有肉的总理形象,在美春的笔下美得适度,美得朴实,美得亲切,也美得饱满。
苦难出诗人。真情出诗人。诗之所以为诗,首先是性情,要有情感的浓度、纯度、深度和烈性度。连美春自己也谦虚地说:“并非我的诗写得有多么好,而是有感而发,是泪与墨齐下的产物,是心灵的回音,是从肺腑里流出来的歌。我在写这些诗时,除了表达真情实感之外,还注意以形象说话,注意选择写作角度,且注意押韵,使之便于朗诵。”美春的创作谈,诚为得珠之言也。
美春的其他几首诗虽然在写法上各不相同,而在情感上则是一样的,真且挚也。笔者不想饶舌许多,仅窥此一斑,而如斯评说的深意,还不仅仅是在夸美春。
(原载人民网,本文作者王志清现为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华人诗歌学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