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漫谈刘春的《怀念三章》
最近,汤松波先生向我推荐刘春的汶川地震诗歌,希望能引起我的关注。刘春,长期从事诗歌创作与评论,其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钟山》、《诗刊》、《上海文学》等著名刊物,并为近百种选本收录,著有《运草车穿过城市》、《让时间说话》、《幸福像花儿开放》等诗集和随笔集,获得过华文青年诗人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北京文艺评论奖与第二届(2007年度)宇龙诗歌奖等奖项。刘春的诗别具一格,这从他的汶川地震诗歌《怀念三章》中便可窥见一斑。
从题记“献给一位年轻母亲,她在地震中死去,怀中的婴儿含着她的乳头存活了下来”中可知,《怀念三章》系诗人刘春根据汶川地震中的这一真实感人之事有感而发。与此题材相同的汶川地震诗歌为数不少,而刘春的诗与众不同。此诗给我的深刻印象除了感情真挚、感染力强之外,取喻新颖别致,不同人称交替使用却又自然恰当,无杂乱无章之感。
比喻,是诗歌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不少运用比喻的作品。关于比喻,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朱熹有句名言:“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可使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而形象,让本来具体的事物变得更加具体而生动,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而易懂。运用比喻必须新颖别致,不落人后,正如有人所言,第一个以鲜花比喻姑娘的是天才,第二个以鲜花比喻姑娘的是庸才,第三个以鲜花比喻姑娘的是蠢才。刘春深得个中三昧,无疑属于“天才”之类,其《怀念三章》取喻新颖别致,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诗的主题。
诗的开篇写对那位年轻母亲的怀念,便不同凡响。怀念,作为一种情感,是抽象的令人难以感觉到的,而“怀念比黑暗来得更快,你无法过早地阻拒或迎接”则更是令人难以感觉到的,但在诗人刘春的笔下,这又变得那么具体、可感,因为,诗人借助了新颖别致的比喻“譬如今夜纯净的月光/它们在天黑之前便占有了大地,如此自然/又不得不囿于自然”。这比喻来源于诗人独自的感悟,迄今为止,我尚未见他人使用过,其新颖别致不言而喻。
诗中写地震造成的天翻地覆,也运用了比喻“‘天翻地覆’!是谁发明了这谶语般的词汇/让你把我的小名甩到天上,云一样四处飘飞”,这一比喻想象力丰富,也是其他诗人未使用过的,因而,也新颖别致。
诗中赞美母亲的爱的乳汁,以“沉淀出多少生命的白银”作比,同样新颖别致,并使本来具体可感的乳汁变得更为具体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中赞美母亲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以“母亲,没人能带走你”反映,又用“没人能左右头顶明净的月光”作比,也新颖别致。诚然,古往今来的诗歌以月光作喻体的不胜枚举,但又有谁见过“母亲,没人能带走你,正如没人能左右头顶明净的月光”之比喻?
诗的结尾“一生的怀念,你将被安排到最前面/像人们安排春天的种子和秋天的收割机/母亲,往后的日子,永远是感恩的日子,缅怀的日子/在病痛中一一拾起泪水的日子”,运用比喻还是新颖别致的。以“人们安排春天的种子和秋天的收割机”比喻对母亲的“一生的怀念,你将被安排到最前面”,不仅新颖别致,而且照应上文的母亲“在街口的小河边,在青青的麦地里/在山上,你仍在洗衣、锄禾,静静地看我”,贴切自然。“在病痛中一一拾起泪水的日子”的比喻也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怀念三章》,交替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自然恰当。第一章前半部分,写“我”如何如何,以孩子的口吻写,可视为以第一人称写;后半部分“太近了!近得一伸手便能揽回所有的细节——/那张因绝望而扭曲又充满温情的脸/那座在一瞬间倒塌溅起遍地尘灰的楼房/那个在对灾难一无所知的孩子,眼里噙着的、晶莹的泪珠”则是以诗人的口吻写,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由第一人称转换为第三人称,以“太近了!近得一伸手便能揽回所有的细节”过渡,便显得自然恰当。第二章开头部分以诗人的口吻写,采用的是第三人称,以“那个下午离去的亲人,她的音容/缠绕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百结的柔肠”过渡,便很自然地转至下文以孩子的口吻即第一人称写。第三章开头以“相信传说。相信漫长的一生有些事情可以遗忘/但至少有一个细节将永远流传”两行过渡,转入下文以孩子的口吻即第一人称写。这三章人称交替使用,由于均采用了过渡的诗行,便自然而恰当,且显示出结构的严谨性。
附原诗:
怀念三章
刘春
献给一位年轻母亲,她在地震中死去,怀中的婴儿含着她的乳头存活了下来。
right——题记
一
怀念比黑暗来得更快,你无法过早地阻拒或迎接
譬如今夜,譬如今夜纯净的月光
它们在天黑之前便占有了大地,如此自然
又不得不囿于自然。像此刻
来自教堂的抚慰也无法阻止我揭开内心的伤痕
再看我一眼吧,母亲。乘五月的清风
离去的母亲。我如何能宽恕那只粗暴的巨手
造成的过失,让你在仓促间打开通往天堂的大门!
“天翻地覆”!是谁发明了这谶语般的词汇
让你把我的小名甩到天上,云一样四处飘飞?
太近了!近得一伸手便能揽回所有的细节——
那张因绝望而扭曲又充满温情的脸
那座在一瞬间倒塌溅起遍地尘灰的楼房
那个在对灾难一无所知的孩子,眼里噙着的、晶莹的泪珠
二
一个国家的记忆,在五月十二日定格
那个下午的太阳,它的幽光
照亮一幕幕惨绝人寰的现场
那个下午离去的亲人,她的音容
缠绕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百结的柔肠
母亲,在贫瘠的土地上操劳一生的母亲
一年四季,你的乳汁沉淀出多少生命的白银!
多少层冰雪仍冻不僵的梦幻,多少树梨花
在热爱中盛开,多少个五月那样的日子啊
我小小的烛火在努力趋近那黑暗的核心
那群静静地站在一旁的年轻人是谁?
他们流着泪,把我从你的怀抱中轻轻挪开
抱着我,像抱着他们的女儿
母亲,他们要你在另一个地方,安详地睡眠
三
相信传说。相信漫长的一生有些事情可以遗忘
但至少有一个细节将永远流传
母亲,没人能带走你,正如没人能左右头顶明净的月光
在街口的小河边,在青青的麦地里
在山上,你仍在洗衣、锄禾,静静地看我
我要让你看到一个家庭对亲情的怀念
让你在一年中的每一天,看到感恩的香火
燃亮在你匆匆远行的地方,看到一个中年白发的男人
和一个逐渐长大的女孩伫立风中
看到她素洁的裙裾在风中翻飞如暮春的花丛
一生的怀念,你将被安排到最前面
像人们安排春天的种子和秋天的收割机
母亲,往后的日子,永远是感恩的日子,缅怀的日子
在病痛中一一拾起泪水的日子
right——选自《广西文学》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