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小故事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它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了解他的心思,养猴老人减少了他全家的粮食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他将要限制猴子们吃橡实的数量,担心猴子们对自己不驯顺,就先骗猴子们:“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实,晚上吃四颗,怎么样?”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总够了吧?”猴子们听后都很高兴地趴在了地上。
这个寓言故事本来是说明猴子是愚蠢的,因为无论是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还是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每天给猴子七颗橡实。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猴子们的做法是有道理的,“朝四暮三”优于“朝三暮四”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早上得到的是在眼前的,而晚上是十二个小时之后的事。尽管总数都是七个,但是先得到四个,就是先得到了“大头”。“大头”在手与“大头”在外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猴子们任由耍猴人“朝三暮四”,就等于是把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的“大头”扛到了自己的肩上,可能要付出更多才能获得本已属于自己的橡实。聪明的猴子当然不会同意,所以它们要通过抗争获得耍猴人的让步。
手段三十三:勿入降薪的死胡同
企业的竞争主要还是人才的竞争,而要吸引高素质的人才,高额的工资在所难免。如果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业务量裹足不前,各项成本居高不下,减产裁员的呼声甚嚣尘上,这时裁员降薪是公司一般的做法,原因是相对于生产流程重组、改进产品设计以及改变企业文化来说,降低工资价格操作起来最容易,效果也是立竿见影,体现在财务报表的工资成本减少、总成本降低以及利润的增加。不少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坚信降低工资价格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实际上他们高估了工资价格的杠杆作用。那么人工成本究竟是不是工资成本?降低了工资成本就一定会降低人工成本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看下面的案例:
有两个小型钢厂,A钢厂的工资水平为18.07元/小时,B钢厂则为21.52元/小时。假设两个厂的福利待遇完全一样,究竟哪个厂的人工成本更高呢?看完后你可能觉得这还用问吗,当然是B厂的人工成本高些,确实如此吗?欲知真相如何,请看下面的分析。
虽然B钢厂的工资价格比A钢厂高出大约16%,但是否意味着B钢厂的人工成本必定高呢?实际的情况是,B钢厂的人工成本比A钢厂要低很多。原因何在?生产1吨相同规格的钢材,B钢厂需要的人工工时比A钢厂少34%,而且报废率要低63%。虽然B厂的工资价格高,但考虑到生产率因素,B钢厂仍有人工成本优势。
从上例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一个工厂的工资成本并不等于人工成本,工资价格优势并不必然带来人工成本优势。一个员工的工资价格等于基本工资、福利、分红等所有收入除以工作时间,也就是工资率。在考核人工成本时,要综合考虑员工的工资和员工创造的价值两方面,单位人工成本等于平均工资除以工业增加值。这也是为什么B钢厂人工成本较低,因为在同等的工作时间内和相同数量的生产工人情况下,B钢厂能够生产出更多、更优的钢材。只看到员工的工资而对员工创造的价值视而不见,是没有真正理解人工成本的表现。
因此,当企业面临危机时,高级管理人员不要总是陷入降低工资的死胡同,一味地裁员降薪,殊不知如果员工能够和企业一起迎接困难,思考“降本增效”之道,最终受益最大的还是企业。总之,我们要走出人工成本就是工资成本的误区,认识到对人工成本的衡量并不仅仅是工资这单一的指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走入降低工资的“死胡同”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工人工资和企业成本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手段三十四:工资支付中的拖延战术
工资方面有很多的技巧,掌握并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可以给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就像寓言故事中的猴子一样,它们深入理解了橡实的发放,所以通过抗争,获得了对自己有利的食物发放方式。同样的道理,工资的支付也是可以朝三暮四的,我们可以合理地安排工资的支付,通过一些支付上的拖延技巧降低工资的成本。
目前的工资支付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月初发本月工资。这个方式一般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每个月月初发放本月工资,属于提前预付工资制。
月底发放本月工资。这个方式被某些国有大型企业、资金雄厚的上市公司采用,每个月月底发放本月工资,属于一天都不拖欠的类型。
每月15日发放上月1~30日工资。这样,员工工资可以有半个月的延迟,这笔钱,就可以在这半个月里面投入公司运营,相当于半个月无息贷款。
每月25日发放上月1~30日工资。这个方式类似于第三个方式,只是将发放的时间延长到25天,公司可以有25天的无息贷款可以利用。
从上面四种方式可以看出,对企业现金流量最有好处的是第四种支付方式。但是员工工资的延期支付,不是鼓励拖延工资,这一点还请企业经营者遵守。
虽然第四种支付方式是目前看来最好的支付方式,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受现存的支付方案的限制,开阔思路,也许就有更好的方案。作为社会人,我们每一天都要吃穿住行,而这每一项都需要金钱的支持,我们工作的首要目的是养家糊口,只有实现了这个基本的生存条件,人们才可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企业在支付工资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一点,然后利用这一点。具体做法就是分批支付工资,先支付员工一部分的工资,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然后延迟一段时间后再支付员工的剩余工资。这样既没有损害员工的利益,又能够减轻公司的资金周转压力,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
分批支付工资技巧,主要有以下两种:
每月10号发放本月工资的30%,有了一定的工资,就可以满足员工生活的基本需要。每月25号发放本月的剩余工资。
每月发放本月的基本工资,等到年终发放年终奖金。这样可以在一个年度缓解公司资金压力,相当于给公司提供了一年的无息贷款,等到年终的时候才去偿还。
手段三十五:薪酬激励,企业激励体制的“圣经”
尽管薪酬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最易被运用的方法。即便薪酬总额相同,只要支付方式不同,也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所以,如何实现薪酬效能最大化,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
要想使薪酬既具有最佳的激励效果,又有利于员工队伍稳定,就要在薪酬制度上增加激励功能,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使用一些技巧。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或许能给您一些启发。
在薪酬构成上增强激励性因素。
从对员工激励的角度上讲,可以将广义的薪酬分为两类:一类是保健性因素(或称维护性因素),如工资、固定津贴、社会强制性福利、公司内部统一的福利项目等;另一类是激励性因素,如奖金、物质奖励、股份、培训等。如果保健性因素达不到员工期望,就会使员工感到不安全,出现士气下降、人员流失,甚至招聘不到人员等现象。另一方面,尽管高额工资和多种福利项目能够吸引员工加入并留住员工,但这些常常被员工视为应得的待遇,难以起到激励作用。真正能调动员工工作热情的,是激励性因素。
对不同的人员要用不同的激励措施。众所周知的马斯洛(Maslow)需求五层次理论说明,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考虑高层次的需求。工资是满足低层次需求的保障,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个硬道理。工资低的公司,即使企业文化搞得再好,也难留人。对高层次人才,工资较高但如果缺少培训和发展机会,仍然缺乏吸引力。所以公司在支付工资时,既不要一味地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支付过低的工资;也不要一味地相信高薪养人,给公司带来无谓的巨大成本。
在支付工资时,将现金性薪酬和非现金性薪酬结合起来运用,有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前者包括工资、津贴、奖金、“红包”等,后者则包括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所有保险福利项目、实物、公司举行的旅游、文体娱乐等。有些公司专门为员工的家属提供特别的福利,比如在节日之际邀请家属参加联欢活动、赠送公司特制的礼品、让员工和家属一起旅游、给孩子们提供礼物等,让员工感到特别有“面子”。比如主管赠送的两张音乐会票、一盒化妆品,常会让员工激动万分。
总之,工资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对于公司来说只是一项普通的事情,其实是有大学问,有技巧的。理解掌握这些技巧并熟练运用于公司的工资支付中,不仅能够为公司降本增效,还能够激励员工更好地为公司服务,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