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是个怎样的学院
1.一系列“领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由原劳动经济系和人口经济研究所于2000年7月合并而成。
劳动经济系的前身,是由原国家劳动部部长李立三同志倡议,于1954年创立的“中央劳动干部学校”。1984年以前,我们的劳动经济系是全国唯一的劳动经济学科点。几十年来,我们在全国最早建立了劳动经济专业(1955年)和人事管理专业(1984年),第一批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993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998年)、劳动关系专业(2005年),也是最早获得劳动经济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的单位。我们还摘取了国家重点学科——劳动经济学,国家特色专业——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国家优秀教学团体——人力资源管理优秀教学团队的桂冠。
2.丰硕的成果
几十年来,从我们学院走出了万余名毕业生,其中,学士4000余名,硕士500余名,博士30余名。毕业生中涌现出正部级领导1人,副部级领导6人,司局级干部130余人,教授30余人。
我们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编写出版的专著和教材近百种,论文上千篇。许多教材多次印刷,被全国许多兄弟院校的相关专业采用。此外,我们首先引进和翻译了国外相关专业教材,承担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几十项,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纳,一些科研成果还获得了较高级别的奖项。
作为最早设立劳动经济学科的单位,我们一直处于全国同类学科的领先地位。1996年被国际劳工组织认定为知名研究机构。《北京志》一直将我们界定为“国内劳动经济学科公认的实力最强的教学、科研机构”之一。
3.广泛的国际交流
多年来,我们与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与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包括:美国密歇根大学、北伊利诺依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流通经济大学、大阪经济大学、奈良女子大学;英国约翰莫尔斯大学、北安普顿大学、伦敦城市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圣文森特大学、约克大学;爱尔兰阿斯龙理工大学、都柏林城市大学;瑞典布鲁斯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中正大学、中山大学等。
现劳动经济学院办学层次丰富,学科体系较完整。目前设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劳动经济学博士点;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人口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社会工作5个硕士点;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劳动关系5个专业及专业方向;设有4个系、5个研究所(中心)和CSSCI来源期刊《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目前有在编教学科研人员共51人,其中具有正高级教研职称者14人,副高级职称1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8人。教研人员中有13人获得了海外著名大学的博士或硕士学位。
学院还聘请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爱·斯宾塞教授、我国著名学者萧灼基教授等40余名专家、学者、社会贤达人士担任名誉、兼职教授。
二、我们为什么要出版这套系列丛书
我们是国家重点学科,我们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我们有众多国家级与北京市的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多年来,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丰硕”二字来形容,而且也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我们始终还有另外一个愿望——在继续攀登学术高地的同时,让学术成果走向大众,服务社会。
1.我们的研究领域与社会息息相关
我们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劳动经济(狭义与广义)、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保障、劳动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等,这些都与社会息息相关。举个简单的例子:
资源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口迁移,人口的迁移会影响区域间劳动力供给(含脑力与体力劳动,下同)的数量与结构平衡,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结构会影响区域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价格的变动会影响用人单位的人员规划、用工成本(薪酬与福利)与人力资源配置,人员规划、用工成本与人力资源配置会影响劳动关系,而劳动关系的调整又会进一步影响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变化,进而形成一个“长周期”的大循环。在这个大循环里,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水平、结构与覆盖面,又进一步影响到全国人民的福祉。
可以说,只要是一个中国人,都要受到上述至少两个以上因素的潜在影响。
2.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相对较低
由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尚未披露,所以我们用2000年披露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来予以说明。
2000年,我国人口数量为1156700293人。其中,受过大学专科教育的28985486人,约占全部人口的2.51%;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14150726人,约占全部人口的1.2%;受过研究生及以上教育的883933人,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不足万分之八。换句话说,截至2000年,我国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仅为3.71%左右。
3.社会需要通俗性的学术读物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很低,这就决定了大批高水平的学术读物无法被大多数人理解。这对于我们这种与社会大众息息相关的学科来说,显然是个很大的遗憾。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有关国家政策,不了解劳动力供需的宏观变化对微观组织的影响,不了解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对雇主品牌的重要意义,不了解搞好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那无疑是很危险的。
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就无法很好地理解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无法判断用人单位对自己“好”与“不好”,进而也就无法选择更好的发展道路,无法利用有关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所以说,出版这套丛书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三、我们这套丛书有哪些亮点
1.第一套通俗读物
作为国内第一个劳动经济的学科点,这是我们第一次向社会推出系列通俗读物。根据我们的了解,目前出版通俗读物的机构与个人很多,有不少读物还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但是,作为一个学院,系统地向社会推出系列通俗读物的还不多见。
2.涵盖多个学科领域
由于我院专业与学科点较多,本可以向社会推出更多的系列读物。但由于是初次尝试,所以此次我们推出的读物只涵盖了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劳动关系、大学生求职与择业五类。
3.编写人员以青年教师为主
本套丛书的作者,除周施恩老师之外其余全部为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有朝气、有活力、知识结构新,也有强烈的愿望去做一些理论的普及工作。作为劳动经济学院的院长,我有责任、也很愿意去为他们搭建一个好的平台,以促进他们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服务社会。
4.全部“以案例说事”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借鉴,本套丛书全部是以真实的案例为背景来进行分析和写作的。案例来源于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以及在校大学生的亲身经历。它们反映的是社会上的一些普遍现象,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相信老师们的研究能够给读者一定的帮助。
当然,尽管教师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由于是初次尝试,时间仓促,书中一定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