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后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方玻璃的大量进口直接导致了本土琉璃发展的萎缩,但从技术上促进了琉璃的发展。这时吹制技术进入了中国,中国的工匠们开始积极采用这种新手段来制作实用器具。然而由于中国本土很难找到自然碱做琉璃的辅助成分,琉璃的产量依旧不大。
面对更加剔透的外来玻璃,中国琉璃在陷入一段低迷之后,改变了以往所有器件都仿玉的风格,也逐渐分离出了制造方剂中的钡化物,使晶莹的高铅玻璃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先秦汉代制造玻璃的范铸法依然被广泛使用,只不过运用了更多铁棒粘结和无模吹制技术,如河北定县出土的琉璃瓶和玻璃钵等。
采用吹制技术吹出的琉璃制品可以具有极薄的器壁、较高的透明度。而铁棒粘接技术则是使用铁棒熔解需要粘接的部分,再次进行玻璃液的重新粘接。
在魏晋隋唐时期,琉璃制造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不管是传统的铅玻璃还是外来的进口玻璃,都有各自不同的烧造系统,且相互促进发展。
只是到了宋元时代,技术失传,加上政府对于琉璃技术的不重视,在这两个朝代中,琉璃的生产技术基本沿袭无模吹制技术,只不过技术更加精致熟练一些。如元代比较著名的甘肃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的琉璃莲花盏和托,制作精美,色泽艳丽,是难得的精品。人们逐渐在制作过程中弄清了琉璃的原料制作方式和准确的配料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