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退潮时分,洛阳江里只有少量的水,瘦瘦浅浅,在上午的阳光下闪闪发亮,耀人眼。水两旁,肥厚湿润的青灰色淤泥之上,一棵紧挨一棵的,都是红树。红树的叶片是深沉的绿,细细密密,层层叠叠,茫茫苍苍,延伸到天尽头的雾霭里。
我站在洛阳桥上,轻依栏杆,心内,像红树林的绿色一样,波澜壮阔。一直以为,红树林是异域风情,神秘,缈远,和我之间的距离遥不可及。然而现在,我竟然就站在它们身边,像看见多年的老朋友一样,对视,无言,满心亲切与欢喜。
初识红树林,是在电视节目里。不记得节目的名字,只记得那一大片站在无涯水中的没有尽头的绿。红树的的身体,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水外。水是清澈的,看得见半淹在水下的支柱根,蛛网一样纠结在一起,人若走在里面,半天也迈不出几步。树上有鸟,水中有鱼,还有太多其它叫不出名字的生物,相邻而居,悠然自得,各得其所,形成一条完美的生态链。
红树的种子,是多么聪明!在树上成熟,待发芽之后才落下来,碰到泥土就生根。即便是落在水面,也能随波逐流数月不死,一旦遇到泥沙,马上抓住机会,不用多久就生出根来,站稳。大自然,是最优秀的教师,教会各种生物生存之道,再严酷的环境,也能想出办法繁衍生息。
仔细看,眼前的红树下就长满细小的幼苗。高的十几厘米,小的才两片叶。叶片表面粘满泥浆,像一群灰头土脸的顽皮小小子。树下的淤泥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洞眼,螃蟹们横行直撞,不知名的小虫爬来爬去,鸽子也来凑热闹,咕咕叫着,踱步,觅食。两只白鹭,亭亭玉立在水中央,伸长细细的脖颈,石头雕像一样,凝神不动,像是配合游人给她们拍张好照片。观察久了,才看出门道,她们这样静静伫立,只为等待放松警惕的小鱼从身边游过,然后趁其不备,闪电样快速出击,用细长的尖嘴将小鱼捉住,吞下肚。远处的波光里,有野鸭在水面划出圈圈涟漪。更远处,数只苍鹭舒展双翅,在低空滑翔盘旋。
洛阳桥中间几个桥墩附近的水里,散落着一些条形石头,石头上密密麻麻,花白一片,是养殖的海蛎。八年之前,没有红树林的时候,这里的海蛎,还有其它水产品都不好吃,是红树林改善了生态环境,让水产品的味道鲜美起来。临江而居的村民们,不仅拥有了曲线流畅的优美风光,清新空气,也因此增加了收入。此时,正有三位中年妇人将渔船泊在岸边,卸下满船海蛎。海蛎装在网状的尼龙袋里,每一袋都沉甸甸,像一个个沉甸甸的幸福日子。她们一边干活,一边拉些家常话,爽朗的笑声,在鳞鳞波光里传出去很远。一个健壮的青年渔民,开了条电动渔船,突突突,从远处来,穿过桥洞,停靠在小码头旁。他把船泊好,提了一塑料袋活蹦乱跳的鲜鱼上桥。即刻有游人围拢上去,观赏,问价,购买。买的和卖的,都是一脸欣喜。
洛阳桥中间的界石上,刻了“晋惠交界”。我从桥东慢步到桥西,也就从惠安来到晋江。回转身,看见蔡襄站在桥那头往这边看。他的长须随风飘扬,双眼微微眯起,浅浅微笑,深邃悠远的目光,隔了八百多米的距离,从千年以前望过来。他建的洛阳桥,历经风吹雨打,岁月侵蚀,到今天依然保持原来模样,稳稳当当跨江而过,实在是值得自豪和欣慰!如今,种植红树林的决策者,也有蔡襄一样的远见卓识和智慧。眼前的红树林,会越来越繁荣茂盛,红树湾区的风景,亦会越来越清丽宜人,这,是后代永远享不尽的福祉。
我是多么羡慕临江而居的村民啊,清丽的红树湾风景,恰似他们的后花园,稍有闲暇,即可凭窗而立,看见日光温润处,潮起潮落间,长桥似卧虹,风从红树林上空吹过,水波荡漾,舟船忙碌,鸥鸟齐飞,动静相宜。人,也便如在仙境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