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横跨在洛阳江上,从天而降的巨龙般,虽静卧而憩,亦不失威风凛凛的气派。洛阳江水潮起又潮落。低矮稠密的红树林依江岸绵延开去,参差错落的绿。几只白鹭翩翩然,优雅地飞起又落下——时光,在这样的空间里辗转流逝,沧海桑田,刹那间已然近千年。
历史知识贫乏如我,一直以为,洛阳桥在北宋中期泉州郡守蔡襄的主持下历经六年多建成后,便任凭风吹雨打岁月侵蚀,到今天依然稳稳当当保持完整与坚固,方便了南来北往的客。最近才知道,期间还有数次维修,而最大的一次维修用了三年时间,花费金银几百万两,动用人工成千上万个,将桥墩增高近六尺。修缮完工之后,即便有再大的风浪,也不能淹没桥面,更不影响人车通行。这么大的工程与花费,不是当时的明朝宣德政府买单,而是一个叫李五的人独自出资而为。我也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洛阳桥桥墩的下部分和上部分用的条石大小不同,下面的宽大,上面的窄小,从而有了宋墩与明墩之分。
李五,多么普通又土气的名字!好像在说跑龙套的配角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一样,恐怕长相也是模糊不清的,混到人群里,眨眼就再也找不见了,很难让人联想到他与什么大作为有关系。然而,他却是彼时的大富商,大善人,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精彩传说,口口相传到如今,令人感叹唏嘘不已,不由心生敬仰。
李五的家乡,在晋江池店。
曾乘车从池店经过,并没看出其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以为那是一个普通的村镇,就像其他众多普通的村镇一样,住着些普通的老百姓,过着普通的日子,在恒久的时光里自远古繁衍生息而来。倒是有一个古代人的白色石雕像,高高地站在街头花园的显眼处,高冠长袍,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握书卷于胸前,面目慈祥和善,给人映像深刻。后来才知道,这塑像,居然便是李五。
徒步走进池店曲里拐弯的小巷子里时,天空正飘着星星点点的细雨,打伞也好,不打伞也好,都自有一番情趣。巷子里的路是石板铺成,走上去嗒嗒嗒的响。石板被细雨打湿了,闪着润泽的光。巷子边的建筑有新式的,颇具现代化气息,也有老式的,看得见岁月打磨过的印迹。绿色植物点缀其中,春意深浓,青翠盎然。
没走正门,走的是近路,穿过一条狭窄逼仄的陈旧过道,进入一个古老的大宅院,是李五的九落大厝。厝里早已没人居住,亦没有人看护打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自是破败不堪。有的屋顶塌落下来,房梁斜倾于地面;也有的失了火,残垣断壁被烧焦熏黑;屋瓦间、墙头上、院子角落里,遍生野草,夹杂着一些低矮的灌木,在四月水气氤氲的天光里,开着各色细细密密的花儿,像是携了香味的音符,在厝间起伏萦绕,天籁般,轻声吟唱和大厝有关的过去的故事,缠缠绵绵,无绝期。大厝虽如此残破,却难掩昔日的辉煌与气派,就像迟暮的美人,哪怕皱纹堆叠,也依旧风韵犹存,眼角眉梢,看得到年轻时的倾国倾城。
当年的李五,是用什么方式积累了巨额财富,以至于建了这么庞大的一处院落?
都说时势造英雄,然而不管什么时代,也不管当时有什么样的时势,那个出类拔萃的人,都需要有与众不同眼光和气魄,才有可能在天时、地利、人和中脱颖而出,成长为杰出人物,并因自身独特的为人处事方式,教人念念难忘,世世相传颂,千古留芳。
李五,便是一个有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气魄的人。其实他的本名叫李英,字俊育,号自然,因为在兄弟中排行第五,也就被人亲切地叫成李五了。
遥望明代泉州南门外,池店及周围村庄沃野千里,水路和陆路四通八达,交通极其便捷。这样的优势摆在每个人面前,却只有李五看见商机。他动员乡人遍地种植甘蔗,收割后榨汁熬成糖卖给他,他再用船装了,辗转销往海内外,赚取差价。特别是江苏、浙江、京、津——到处都有他贩卖去的蔗糖,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凤池糖”——那个时候,池店还不叫池店,叫凤池。船装了糖出门,空船回程自然增加成本,他便从北方买了棉麻与蚕丝带回家乡,分发给四乡八邻的妇女纺织成丝绸布匹,再把织好的丝绸布匹收买来,转销海内外,赚取差价。
遥想当年的泉州城,有号称东方大港的刺桐港。每一天,港口都有各国客商云集,有各国商船云集。川流不息的船工们喊着“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把成批的货物卸下船或装上船。在那些成批装运的货物中,该有多少是属于李五的呀!他的丝绸布匹及其它货物乘船跨海出洋,辗转到达异域人手中,丰富和美化了异域人的日常生活,也参与和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忙碌与繁华。
李五便是靠这样做生意的方式慢慢积累了大量财富,才能修大屋,建大厝,改变了自己及家人的生活,光宗耀祖。他既成富人,却没有为富不仁横行乡里,虽富甲一方却依然保持简洁纯朴的生活方式,与乡邻融洽相处,扶困助贫,疏财济世。正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他乐善好施,最典型的是开仓赈灾,施糖救人,施药济世;他出资修桥铺路,最典型的是修洛阳桥和吟啸桥;他出资兴修水利,最典型的是葺六里陂和重修三河沟;他修庙建庵,最典型的是重建东岳庙,建桂岩庵;他重教育,出资建学院,最典型的是创办桂岩书院;他孝敬双亲,每次做生意回家都要为父母买礼物,一有空闲就守在父母身边和老人谈心,嘘寒问暖。这样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和教育了后人,整个家族尊长敬老自然成风。即使后辈风流云散各自迁移到国外或国内其他地方繁衍生息,这样的家风也依然源远流长,不丢不弃。
若要把李五做的所有好事善事的细枝末节说完,只怕几天几夜也说不尽,他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过往,也像这满厝的花儿,细碎的星星一样,虽然粒粒清晰,却难以数清。他像一个圆的圆心,不断把智慧、善良、大爱散播出去,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不止不休,不仅波及和他同世的人,也波及今世的人,并将继续波及后世的人。
一个人,若只会赚钱,只会和钱打交道,只会把钱用在合适的位置,也就只是个呆板无趣的商人了。然而李五不仅善于聚财散财,还善于摆弄乐器陶冶情操。他自幼喜爱南音,专门拜师学艺,熟练掌握了南音中不同乐器的吹弹技艺。尤其是洞箫吹得好,音质浑厚悠远,缠绵悠长,醉人心魄,人送雅称“闽南第一箫”。更神奇的是,机缘巧合间,他还因吹箫躲过一场生死劫难。
李五是不俗的人,他的后人自然也是人材辈出,且不说其他人材,只说其中的第十四世孙李焕之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活动家,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献出了毕生精力,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那些重要作品,比如歌曲《保卫黄河》、《青年颂》、《我们齐声歌唱》、《胜利进行曲》、《社会主义好》——实在难以尽数,大都曾被众口传唱,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谁能说,李焕之先生没有继承先祖李五音乐方面的天赋!李五若有知,见后辈在音乐上有如此高深的造诣和巨大成就,定是万分自豪和骄傲的。就像他的后人因他不俗的一生而自豪和骄傲一样。
李焕之先生歌曲做得好,书法也非常了得,在他池店纪念馆的墙上,贴了他八十岁生日时随笔写下的“七个音符,一部人生”这样八个字,用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笔法老到,苍劲有力,又隽秀飘逸,内涵诗意、浪漫而贴切,可见是性情中人。其实,这八个字也正好能概括他的先祖李五的一生啊。李五用“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急公好义,仗义疏财,孝敬父母,造福桑梓,泽被子孙”为音符,以七十二年长长的岁月为五线谱,精心谱写和演绎了自己圆满惟美的一生,是那个时代里引人注目的一部好作品,直到今天也依然令人百看不厌,交口称赞,鼓掌欢呼。
细雨还在飘,落地无声,空气清爽而温润,把李五的九落大厝笼住,凭添了一种朦胧神秘的韵致。静静地站在厝内,平声敛气,仔细倾听,仿佛有洞箫声声自几百年前传来,悠远而宛转,柔美而缠绵,丝丝入扣,极具穿透力,直教人心醉神迷,不知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