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21300000003

第3章 修持观修持观修持观

佛教所谓的“正语”,就是善良的口业,也就是十善中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的口中藏有一把利斧,说话不当,不但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身为佛教徒,不但不应该恶口伤人,更应该积极地布施爱语、柔软语,给人欢喜,如此必结善缘,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所以正语是成佛的一大因缘。

——《人间佛教系列·学佛与求法·皈依三宝的意义》我们对物质减少一分,人格就能升高一分;我们对世间的情念减少一分,道念就能增加一分。

——《人间佛教系列·宗教与体验·从古德行

谊说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态度》佛弟子实践佛陀的教示,以慈悲来化导暴戾,以忍辱来消除怨敌,以智慧来教育顽强,这就是佛教对一切众生的尽忠。所以,忠的含义,不仅仅是狭义地尽忠某一个人,或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恭敬崇拜,忠是更广义地对大众的服务奉献。

——《人间佛教系列·人生与社会·佛教的道德观》佛法不是叫我们不要快乐,只是佛法重法乐不重世乐。世间欲乐不去一分,佛法法乐就不能增加一分。世乐是短暂的,染污的,信佛学佛的人不知体证法乐,不知从慈悲布施、忍辱行道,以及各种修持法门中体证快乐,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事。

——《人间佛教系列·宗教与体验·从古德行

谊说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态度》受到侮辱、委屈、毁骂、批评,而能沉得住气,不伸张、不辩论,这种忍辱实在不容易。不过,没有关系,虽然一时被冤枉、被误解了,但是时间会为我们洗清一切。任何人冤枉我、欺侮我,因果、佛菩萨不会冤枉我、欺侮我。

——《人间佛教系列·宗教与体验·从古德行

谊说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态度》一般人常犯的毛病是自赞毁他,把我的一分好夸成十分,把他人的一分坏说成十分,炫己抑人,徒然多招反感。少说人家的是非,少论他人的短长,便是修行第一方。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禅师与禅诗》我们有时候会心浮气躁,有时候会妄想纷飞,有时候会贪欲无尽,有时候会瞋恨不停,这就是心生病了。佛法有很多治心的药方,例如: 贪婪的毛病要用喜舍来对治,瞋恚的毛病要用慈悲来对治,愚痴的毛病要用智慧来对治,傲慢的毛病要用谦虚来对治,疑虑的毛病要用正信来对治,邪恶的毛病要用正道来对治。所以,“治心药方”对贪取五欲六尘为乐的我们而言十分重要。

——《人间佛教系列·人生与社会·

佛教对心理病态的疗法》佛教徒的一日修行是什么?待人处事是修行,工作服务是修行,诵经拜佛是修行,谈话会面是修行,爱语赞叹是修行,改过迁善是修行,乃至休闲娱乐都是修行。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徒的一日行》密行,并非秘而不宣,故作神秘之举,而是视修行为本分事,不以修行做为沽名钓誉的手段,不贪求名闻利养。所谓“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心中有佛,此即密行的真义。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修行》如果家中环境许可,可设一佛堂。每日晨起,于佛菩萨圣像前献花供水、上香礼拜,或诵经一卷,或静坐五分钟;夜晚临睡前,可于佛前礼佛静心,或读诵《佛光祈愿文》,反省自己的功过。每周可参加一次或二次的道场共修,藉由宗教的禅悦法喜,洗涤自己的贪瞋烦恼,开发内心的圣财。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修行》大乘菩萨的助道资粮——六度,皆可做为现代人修行的眼目,如不悭吝而行的无相布施,护念有情生命的持戒,心甘情愿的忍辱,遍学无厌的精进,净秽一如的禅定,生佛平等的智慧。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修行》佛陀的三十二相好①,都是从累劫②注重生活行仪中修来的。

生活的行仪,除了要奉行戒律,防非止恶,更要积极地饶益有情。举凡施予他人信心的和风,欢喜的煦日,方便的雨露,服务的温暖,都是学佛者实践清净生活行仪的内容。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与讨论·生活》如何加强自我修行的密行呢?

如: 行立坐卧,威仪自重;吃饭时称念四句偈及食存五观想;举心动念,以慈悲利他为本;入众处事,以惭愧感恩为门。

对三宝生起恭敬及难遭难遇之想,对众生生起尊重及平等忍耐之力,把修行与生活融成一体。这些都是增长福慧的无上密行。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修行》皈依,是对自己的信仰一生一世的选择,也是成为正式佛教徒的开始,犹如学生入学,必须注册,才能取得学籍一般。皈依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皈依自性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人,不是拜师父。所以皈依后的佛教徒是属于整个佛教的信徒,不是专属某一个人的徒弟。

——《佛教丛书·仪制·问题答问》忏悔,是我们生活里时刻不可缺少的美德。忏悔像法水,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像船筏,可以载运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像药草,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像明灯,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像城墙,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桥梁,可以导引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菜根谭》云:“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

——《佛教丛书·仪制·寺院巡礼篇》皈依后即是正信佛教徒,如何做好一个佛教徒呢?

一、 要求法

凡道场有讲经说法,要发心前往参加,亲近法师,听闻开示。也可研读经典,从中了解佛教精神所在,才不会辜负自己的信仰。

二、 要护法

三宝弟子的责任是要护法。例如: 参加讲经法会或度人前去闻法是“拥护”;对毁谤三宝者,挺身辩护即“保护”;支持正在受教育的僧青年即“爱护”。也就是为佛教贡献心力、财力、人力者皆为护法。

三、 要修法

修法就是依照佛陀所说的道理去实践。比如佛陀要我们慈悲,则不可轻易伤害生命;佛陀要我们忍辱,则不可瞋心怒骂,如此就是在修法。

——《佛教丛书·仪制·寺院巡礼篇》“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这种内心觉照反省的功夫,就是忏悔。忏悔在生活上有什么作用呢?它能帮助我们什么?忏悔是认识罪业的良心,是袪恶向善的方法,是净化身心的力量。日常生活中能够忏悔,就能得到恬淡快乐。

——《佛教丛书·仪制·寺院巡礼篇》持戒是不侵犯他人,藉由持戒也能够转变我们的命运。持不杀生戒,可以转短暂的寿命为绵长;持不偷盗戒,可以化贫贱的生活为富有;持不邪淫戒,可以保持家庭的幸福美满;持不妄语戒,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赞誉;持不饮酒戒,可以常保身体的健康以及理智的清明。持戒能将原本坎坷的遭遇改变成福乐安康的命运。

——《佛教丛书·教用·佛教与命运》学佛修行,其实就是在与自己心中的烦恼魔军作战。借着佛法的力量来驱逐烦恼魔王,所以要持精进的矛,披忍辱的铠,同时要实践慈悲、智慧、禅定、持戒、布施等六度万行,如此才能战胜烦恼魔军。

——《佛教丛书·教用·佛教与武术》心灵的环保要如何做?就是“只要心中有佛”。心中有佛,眼睛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心中有佛,听到的都是佛的声音;心中有佛,说的话都是佛的语言;心中有佛,所做的都是慈悲的事情。所以,我们虽然生长在这污浊的娑婆世界,只要懂得心灵环保,也能成为一朵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莲花。

——《佛教丛书·教用·佛教与环保》受持五戒,小至个人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大至国家社会,如果人人都能受持佛教的五戒,那么我们的国家必定是一个淳朴谦让、重德祥和的净土。

——《普门学报·论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义》人人皆有清净光明的佛性,就是佛宝;人人皆有等无差别的法性,就是法宝;人人皆有清净和乐的心性,就是僧宝。

——《普门学报·论佛教民主平等自由的真义》食衣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友往来、举心动念都可以修行。例如: 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普门学报·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佛教徒皈依佛法僧三宝: 皈依佛,佛如光明,有了光明,就能驱走黑暗,带来希望;皈依法,法如净水,有了净水,可以滋润大地,生长万物;皈依僧,僧如福田,有了福田,可以给人播种,广植福德。三宝的重要,就好比阳光、雨水、大地,缺一不可。唯有皈敬三宝,才得以长养法身慧命,升华心灵世界,跨越人生的藩篱。

——《普门学报·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佛教讲“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叫作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诚于衷,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普门学报·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一般的佛教徒皈依以后,平常不去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只是祈求佛祖保佑,他只是皈依“佛宝”。有些知识分子,只要研究佛法,但是不拜佛,也不敬僧,他只是皈依“法宝”。有的人学佛只看哪个法师跟他投缘,就去亲近,既不听经,也不拜佛,他也只是皈依“僧伽”一宝。严格说来,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真正的三宝弟子,皈依以后,应该礼佛、闻法、敬僧,尤其要有正知正见,要深信因果,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此才能获得佛法的受用,才能得到信仰的利益。

——《普门学报·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修行在生活中,例如: 用慈悲的语言应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对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等等,生活中有佛法才叫有修行。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蓝图》修行是净化、提升人格。能够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尊重异己、包容万物,才算是修行。

——《星云日记》在我一生中,是“心甘情愿”让我在严苛封闭的丛林里,安住身心十年,是“心甘情愿”使我心平气和地面对各种讥讽与毁谤,是“心甘情愿”使我无怨无悔地兴办佛教的文化教育事业,是“心甘情愿”让我立定了弘扬人间佛教的坚强决心,更是“心甘情愿”激发起我生生世世做和尚的愿心!

——《星云日记》人间佛教就是要大家从佛法中获得快乐、幸福。

如何获得“快乐”?

有名会带来盛名之累,有钱烦恼更多,情爱易招致是非纠纷,这些都不是究竟的快乐。有宗教的信仰,能使我们有个安身立命处,使自己活得更自在。信仰能让生活升华、扩大,信仰能获得更多无形的财富。

——《星云日记》忍,是中国文化的美德;

忍,也是佛教认为最大的修行。

无边的罪过,在于一个瞋字;

无量的功德,在于一个忍字。

——《迷悟之间·难忍能忍》我们也可以和佛陀一样,每日不断地在放光。口说善良的语言、赞美的好话,这不是口中在放光吗?观看人世,以慈眼垂视众生,以慧目观照社会,这不就是眼睛在放光吗?耳中注意听闻佛法、听闻歌颂佛德,这不是耳朵在放光吗?满脸的笑容、满面的慈祥,这不就是面容在放光吗?心中的慈悲、菩提、道念,这不就是心中在放光吗?身体的端正,行立坐卧的威仪安详,这不就是通身在放光吗?

——《迷悟之间·佛法义理·放光的意义》现在的人,学习知识比较容易,学习当一个勇者比较困难。有的人平时逞强好胜,但在危难之前,容易为人收买,忘失身负的重任,忘失做人的骨气。所以,真正的勇者,没有多年的修心养性,是不容易成功的。美国的太空人要升到太空以前,都要修习禅定,因为禅定能养成一个人的勇气。当一个人在生死之前,都能无所畏惧,还有什么不能勇敢的呢?

——《迷悟之间·勇气》修行之道有四点:

一、 见人善行多赞美

学习说好话,以随喜赞叹来给人欢喜,这是待人修己的第一修行。

二、 见人迷惑指迷津

学佛要有不舍任何一个众生的悲心,所以见人困惑给他指点迷津,这是待人修己的第二重要修行。

三、 闻人称誉更奋勉

被人毁谤固然应该自我反省,如果别人称赞我们,也要虚心检讨自己是否实至名归,所以不但要心存感谢,甚至要心怀惭愧,觉得自己还不足,要更加地奋发、勤勉。

四、 闻人谤语要警惕

被人毁谤,也不必生气,把对方的批评毁谤当成是给自己的一个警惕,是给自己忏悔、消灾的机会,能够如此转念一想,就是最好的修行。

——《星云法语·修行之道》一个佛教徒,应有怎么样的宗教体验生活?

一、 以如生活,无不皆如

佛教的生活是“如”。所谓“如”,“就是这样”的意思,如是就是要安住身心。好比,一个月我赚到多少钱,就依多少钱去生活;我应该做多少事,就尽力去做。把生活中的一切看成都是“当然的”、“本来的”、“一切就是这样”。有了“如”的观念,自己就不会妄求、妄动,不为五尘所染,不随五欲而转,就能无不皆“如”,到处随缘自在。

二、 以缘行化,到处有缘

世界的成立要靠“因缘”,事业的成长,人我的关系,生活衣食住行,就是树木花草,也要靠各种条件因缘才能开花结果。生活在人间,没有“因缘”,实在窒碍难行,难以有所成就。所以,我们要认识缘起,进而广结善缘,平时多结缘,以缘行化世间,就会到处有缘,就能得到多助。

三、 以智拥有,凡事皆智

世间的一切,我们不可以用愚痴、贪心、妄念、邪见去追求,而要用智慧去拥有。比方,外在的物质生活,好比浮云行空,瞬即消逝,因此我不一定占有,但是可以享有;我不一定求外在的财富,但要开发心里的宝藏。能以智来拥有,凡事都是智慧,懂得随缘来、随缘去,就不会挂碍于心,恰似蜻蜓点水,了无余波,自在逍遥。

四、 以定安住,一切能定

我们要把心安住在哪里呢?安住在钱财上,它可能失去;安住在感情上,它可能会变化;安住在荣耀上,它可能不长久,实在没有一个真正的安乐窝。佛陀教我们安住在禅定上,所谓“以定安住,一切皆定”。禅的世界,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住而住的世界,充满洒脱、自在、活泼;禅的风光,可以与宇宙天地永恒并存。

——《星云法语·如何拥有宗教体验生活》自古以来,做人之道首重治心,怎样治心呢?以下列出国际佛光会提倡的“三好运动”中,关于“存好心”的原则:

1. 要有惭愧心,惭愧、知耻才能庄严身心。

2. 要有慈悲心,慈悲就没有敌人。

3. 要有欢喜心,有了欢喜,人间才没有缺陷。

4. 要有孝顺心,有了孝顺,世间才有纲常纪律。

5. 要有信仰心,有了信仰,为人才有目标、才有力量。

6. 要有般若心,有了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7. 要有柔软心,柔软才会包容,才能克刚。

8. 要有精进心,精进才能立志向前、向上。

9. 要有平等心,有平等心,才能与真理相应。

10. 要有谦虚心,傲慢的人,永远敌不过谦虚的人。

11. 要有自尊心,尊严是心中的财富,是心中的宝典。

12. 要有和谐心,和谐才能团结人心。

13. 要有忍辱心,忍辱不自卑,才是至刚至大的力量。

14. 要有道德心,道德是做人的品牌。

15. 要有感恩心,有感恩心的人,是一个富贵的人。

16. 要有尊敬心,尊敬是学佛、做人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17. 要有包容心,能包容,才大、才多、才有。

18. 要有诚信心,有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赖。

19. 要有勇猛心,勇猛向前,才能开拓另外的世界。

20. 要有恒常心,有恒常心,才不会懊悔、犹豫。

21. 要有惜福心,惜福才会有福。

22. 要有大愿心,有愿就有力量,有愿就能突破难关。

23. 要有仁爱心,仁爱所至,无力抵挡。

24. 要有忠义心,忠肝义胆是天地间的正气。

25. 要有正直心,做人处事,正直为本。

26. 要有利人心,处处为人设想的人,必然受人尊重。

27. 要有专注心,专心注意,凡事能成。

28. 要有结缘心,广结善缘,更有人缘。

29. 要有喜舍心,喜舍是福慧增长之道。

30. 要有无我心,无我则凡事不计较、不比较。

31. 要有诚挚心,诚挚待人,即使吃亏也必得好报。

32. 要有随喜心,随喜顺人乃广结善缘之道。

以上所列三十二种好心,若能训练成“平常心”,则虽行好心并不着力,那么一生所为,何患不成!

——《星云法语·存好心》一炷清香不如一瓣心香,一束鲜花不如一脸微笑,一杯净水不如一念净信,一串念珠不如一句好话。

——《星云法语·最好的供养》能够持守五戒,就懂得尊重别人的一切自由。如: 不杀生,是尊重别人生命的自由;不偷盗,是尊重别人财产的自由;不邪淫,是尊重别人身体的自由;不妄语,是尊重别人名誉的自由;不喝酒,使自己神智清楚,就不会胡作非为,从而不去侵犯别人。我们看监狱里那些作奸犯科的人,哪一个不是因为违反五戒而身陷囹圄呢?

——《当代人心思潮·尊重与包容》五戒,不但不杀生,而且要爱护一切有情,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但不偷盗,而且要进一步喜舍布施,自然能够发财富贵;不但不邪淫,而且要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会美满;不但不妄语,而且要以爱语赞美抚慰所有众生;不但不喝酒,而且要修习智慧,以正知正见来引导别人向善。

——《当代人心思潮·尊重与包容》在科技进步、来往频繁的社会里,“尊重与包容”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以奉持五戒代替侵占掠夺;尊重生命的价值,以喜舍布施代替伤生害命;尊重大众的所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

——《当代人心思潮·尊重与包容》将自己安住在无我无相之中,对感情不执不舍,对欲望不贪不拒,对世间不厌不求,对生死不惧不离,从而出离五欲六尘,超越人我对待,才是所谓的出世修行。

——《当代人心思潮·平等与和平》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础,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戒不是用来“读诵”的,而是要去实践“奉行”。平时日常生活里,若能时时“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就是净化三业,就是在实践“七佛通戒”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了。甚至“待人好”,处处为人设想,凡事都能了解“因缘果报”的真理,这就是持戒。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因为是自发性地遵守戒规,乃至自发性地发露忏悔,因此能从心灵的净化,进而升华道德人格。所以,一个国家如果人人都能守戒,则家庭就有规范,社会也有法制。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一般佛教徒,平时禅修、念佛,自我端正身心,工作之余则加入社区义工行列,服务人群,或是布施钱财,济困救急,乃至助印佛书、流通佛法,甚至参加佛教兴校办学等文化、教育事业,这就是在奉行“三聚净戒”,也就是在实践菩萨道。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能将佛法应用在现实生活里,于平时待人处事、人我互动往来中,懂得克己复礼,自我修心养性,一切行事如法如仪,对人尊重包容、不侵犯他人,这就是“止持”戒律;若能进一步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帮助、给人利益,这就是“作持”,也是真正奉行“人间佛教戒学”的最佳典范。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修身修口修佛心,修自修他修人我,修时修地修密行,修福修慧修禅净。

——《佛光菜根谭》宽恕是良药,施舍会快乐;身安茅屋稳,知足天地宽。

——《佛光菜根谭》人间佛教是在生活中、思想中修行,因此任何时候都可以修行。比如: 修一个“给”字,不论春、夏、秋、冬,何时何地,都可以“给”。给,是无限、无量、无穷、无尽、无止地,将欢喜、信心、希望、方便传递给需要的人,让人间充满欢乐、和谐。因此可知,人间佛教“是行动的佛教,不是口说的佛教”。

——《开示》一个人只要一念生起清净的信心,即能灭除八万四千重罪。所以一个人一生所做的功德把它累积起来,都不及皈依三宝、求受五戒当下所获得的功德殊胜。

——《开示》皈依三宝后,做人要感恩知足,待人要喜舍布施,处世要广结善缘,平日生活则勤俭淡泊。依此而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日是好日,同时也在社会大众中树立了佛教徒的美好形象。

——《开示》凡事耐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是修道者的第一课。修道者的眼睛不是要看人、看物,而是要看自己的心。不要让心随境转,懂得看真、善、美,看好不看坏、看正不看邪、看是不看非。

——《如是说》有恭敬心,自然就能去除傲慢,礼让别人。修道人不但对佛菩萨要恭敬,也要有不轻后学的心态。佛法在恭敬中求,如果没有恭敬之心,想要获得佛法的宝藏,是很困难的。

——《如是说》想要有前途、有成就,就看我们的发心有多大,因为发心里面有力量,发心里面有欢喜,发心里面有财富,发心里面有人缘。

——《如是说》要具甚深的信心,才能与佛法契合。透过信仰,使人格升华、使人生圆满。只是有病求神、有难求神,甚至怪神明没有保佑,这是较低下的信仰。何谓甚深信心?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立场,不管情况如何,都不改其所信。

——《如是说》佛教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吃饭不嫌茶饭淡,简单朴素即可;衣服不求太华丽,整齐干净就行。人与人往来互相尊重,来时欢迎,去时相送。心存恭敬、包容、尊重。做人有人格、品德、威仪,肯与人结缘,心思端正,正知正见,这些都是修行。当然念佛拜佛也是修行,看经打坐也是修行,生活里的举止动念,统统都是人间佛教的修行。

——《如是说》有人以为闭关不问世事,才叫作修行,其实不尽然。有一句话说:“不开悟,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如果本身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纵使闭关,也难免烦恼妄想重重。所以,初学佛者不宜一开始就闭关、住山,应先走入人群,广结善缘,自利利他。把身心安住在戒、定、慧,心心念念不离四无量心、四弘誓愿。能从此处入门,将佛法融于身、口、意中,即是人间佛教的修行。

——《如是说》皈依三宝,无非是借助佛力,引导我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进而依靠自我,实现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宝。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宝藏,皈依就是开采自己心内的宝藏。所以佛陀涅槃之际,教诫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如是说》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忍”的力量,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修习菩萨道,最重要的就是“忍”,正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佛云:“不能欢喜忍受恶骂、毁谤、讥讽如饮甘露,不名为修道之人。”《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任别人打骂,都言:“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在忍之前,还有什么放不下?

——《如是说》学佛人要有道念威仪,要勤劳发心、弘法利生,要虚心受教、不断改进,生活作息要正常,并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这才称得上是真正入了佛门。

——《如是说》一个学道的人要有慈悲、和气,注重修口德,日日检讨自己,对人是否语言温和?有些人说话,音声柔和好听,这是因为过去世讲好话、赞美人的果报。而佛教的僧团之所以让人尊重,也是因为没有恶口、没有争执,教团清净和合。

——《如是说》福德智慧是从读经、作务、布施等日常修行中累积的。历代高僧大德的风仪道念,就是每天在排班、课诵、跑香下,累积薰习出来的,所以“老实修行”是不二法门。

——《如是说》朝山拜佛的意义:

一、 由山下拜到山上

到佛光山朝山,通常是由不二门开始,三步一拜,大概一小时可以拜到大雄宝殿。因为是由山下往山上拜,不断地升高,不断地升华,拜到最后,身心都会有超越的感觉。

二、 由外面拜到里面

朝山活动一般都是在室外举行,参加朝山的人先在外面广场集合,然后集体往大雄宝殿朝拜。拜到大雄宝殿里面后,还要继续“拜愿”,然后“静坐”,并且聆听“佛法开示”,所以是“行解并重”,能令朝山者因而“心开意解”。

三、 由黑暗拜到光明

朝山活动大都利用清晨或晚间举行,因为白天山上人来人往,行走不便,所以利用早课的时间,天还未亮就开始,拜到大雄宝殿时天已亮。或者利用晚间七点拜到八点,从黑暗的外面拜到光明的大雄宝殿佛前,自然会感到轻安愉快。

四、 由凡心拜到佛心

我们心中的烦恼杂念,如潮水汹涌澎湃。如果能有一个时候,参加朝山拜佛,不但拜到身体健康,心灵也会跟着清净,感觉无比的自在解脱。所以,当一拜一拜地拜到佛前,感到自己与佛心融会结合在一起时,虽然没有成佛悟道,但自己的宗教体验增加,就会喜不自胜。

——《佛光山灵感录·朝山的意义》朝山拜佛不但是一种身体运动,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运动,所以佛弟子如能每年都有几次的朝山拜佛,自能增加宗教的体验。

——《佛光山灵感录·朝山的意义》朝山者每一拜拜下去,虽然头是磕在地上,心却是向上升华而与佛心接触,自然会有感应道交。所以有的人见到各种瑞相,有的人拜到身体轻安,有的人则把朝山拜佛当成运动,虽然拜得汗流浃背,却是满心欢喜。

——《佛光山灵感录·朝山的意义》

同类推荐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这本由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精心编辑的伊斯兰文化研究论文集,是近年来伊斯兰文化研究成果中的一本比较有分量的学术佳作,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在伊斯兰文化研究及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借鉴、相融合方面迈开了新步伐。全书分为文化纵论、义理研究、哲学宗教、前沿思潮四个部分。
  • 犹太商人羊皮卷

    犹太商人羊皮卷

    本书讲述了犹太人的智慧结晶《羊皮卷》,由此深入解析了他们的财富秘密,是一本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目标、完善自我的优秀图书。
热门推荐
  • 我愿意永远陪着你

    我愿意永远陪着你

    天文与露予两人在高中三年间的酸甜苦辣,他们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一对不可思议的情侣······
  • 恋爱种子

    恋爱种子

    学霸鹿莹跟转学生凌冉初次见面则是仇人相见,可经过时间的洗刷让他们重新的认识了对方……
  • 放开那颗金苹果

    放开那颗金苹果

    这天地,不过是神魔间对赌的棋局,却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成为棋子。……得到金苹果之前,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得到金苹果、拥有雷电之力后,他也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奈何命运伸出无形巨手,推着他一路跌跌撞撞得成长、变强、对抗妖邪,远赴异域,追寻真相,经历一件件不凡之事。鬼妖灵狐,佛道秘法,远古遗迹……吸血鬼,魔法师,基因战士……撕开隐藏的大幕,这才是世界的真实。多年后,当方恪俯视芸芸众生,“师傅,我走了许多路,历了许多事,为何遇到的坏妖怪很少,而坏人却很多?”陆远清幽幽叹了口气:“因为妖怪,不长人心呐。”……咳咳,你以为这是一部热血少年可歌可泣的除魔正剧?其实只是一段拳拳赤子行走天下的搞笑传奇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魔乱西游

    魔乱西游

    意外身亡得系统,醒时石猴破石出。天地大劫乱象至,我有系统我怕谁。偶遇石猴拜仙师,求师被拒圣人现。女娲憎恨巫妖事,传功异数保妖族。石猴出师阴谋至,七大妖圣反天庭。猴王反目气运伤,群妖慌乱心以冷。整合妖族收二州,千万妖兵威震天。破坏西游夺功德,功德降临分众妖。十大妖王二护法,大罗金仙二准圣。重聚气运东皇钟,我为妖皇我独尊。
  • 百世忘仙

    百世忘仙

    百世轮回,终究忘不了你的容颜。那一世,我化作一阵风,吹满世间每一个角落,只为寻找那心系的女子!那一世,我化作一颗石子,被工匠镶嵌在石桥之上,只为等候与你相遇的那一瞬间!那一世,我化作一艘小舟,来回江岸千百次,只为渡你解我相思愁!.......轮尽百世轮回只为寻找心中所爱..百世忘仙官方讨论扣扣群1群:425036456求点击、求推荐、求书评,各种求....——!
  • 阎少受不住兽妻你别跑

    阎少受不住兽妻你别跑

    一次偶然阎少捡到一只狐狸,从此对她百般宠爱,日常生活如下:“叔叔,这是什么?”狐身时,各种撩拨阎少,几次引火烧身奈何年纪太小,阎少一再忍让。
  • 快穿成人任务

    快穿成人任务

    晓狸是生活在深山里的狐狸,很是羡慕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了能够融入到人类生活中,和神秘雾气签约,需要到各种任务世界里完成逆袭,并成功给任务人物幸福,方可成为人,体验人类的生活。从此,晓狸过上了体验各种不同世界的快穿之旅。
  • 记忆漏洞

    记忆漏洞

    钟弦是在SZ打拼的一枚年青,正当工作与事业有起色之时,他开始反复梦到一个人,却想不起他是谁。与此同时,一个警察造访了他,种种迹象表明他和一个同事的失踪有莫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