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也是一名犹太人。在他12岁的生日时,做电器工程师的父亲送了他一件非常贵重的礼物——8毫米的摄影机,以便使他能够用“电影记录往事”。斯皮尔伯格一下子被这神奇的玩意儿迷住了,并成为家庭摄影师。从此,拍电影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费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天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所创造的“费曼国”,被人们拿来和电子元件中的“硅片”相提并论,二者都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工作速度,在效果上千百倍地延长了科技人员的寿命。诺贝尔奖得主汉斯,贝特说,天才有两种:普通的天才完成了伟大的工作,但窗外的人们觉得那工作别人也能完成,只要下了足够的功夫就行了;特殊的天才,他做的工作别人谁也不能做,而且完全无法设想。贝特认为费曼属于后一种天才。那么,费曼的这种天才是怎样产生的呢?据说,当费曼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买了五颜六色的“马赛克”给他玩儿,让他摆出各种花样。稍大后父亲又经常带他散步和做游戏,和他讨论为什么小鸟会不断地啄自己的羽毛之类的问题,借以激发他认识事物的兴趣和习惯。稍大一点,父亲不仅帮他在家中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而且还培养他成为修理收音机的能手。24岁,费曼获得博士学位,28岁担任康奈尔大学教授,47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兴趣是成功的第一老师。尼尔斯·玻尔的父亲为了使玻尔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常常故意编织出种种科学研究的课题来,让孩子思考和作答。孩子往往是好胜的,他们在父母面前不甘示弱,因此,他经常和父亲发生争执和讨论。有一次,父子之间辩论关于水的张力问题。这对父亲来说,当然不是什么难题,可玻尔却有许多个“为什么”。最后,父子达成协议,由孩子到父亲的实验室做实验,至于那些仪器,由玻尔自己制作,父亲只担任制作仪器和实验的“顾问”。孩子兴致勃勃,最后实验成功。后来,玻尔在学校中如法炮制,获得了学校发给的金质奖章。据玻尔自己说,他后来之所以能在实验过程中灵巧地自制各种各样的仪器,并在这方面比一般的科学家占优势,完全得益于少年时代父亲对他的引导和培训。又比如,他很小的时候对自行车的那次维修,虽然费了很大劲,但终于成功了。为此,父亲还专门摆了一桌庆功酒宴呢。
爱因斯坦从小就是一个弱智的孩子,直到四五岁时,还不大会说话,以至于父母怀疑他是一个低能儿,请来医生诊断。但是,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他喜欢坐在钢琴旁,听妈妈弹琴。当优美的旋律像潺潺流水从妈妈手指下流出时,他那双棕色的大眼睛才放出快乐的光芒。此外,为了激发他的求知欲,父亲还给他买了一件特殊玩具:指南针。他在玩这个玩具时,非常好奇,究竟有什么力量在起作用?据说,这个“奇迹”激发他以孩子最天真的方式去提出问题,30年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导致宇宙结构观上的革命;当他12岁时,又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父亲送给他一本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书本证题的清晰可靠以及几何图形的鲜明夺目,深深地打动了他。他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到最后一页。关于这本书,爱因斯坦后来说:“谁要是在青年时代没有被这部著作所吸引,那他就不会成为一个理论研究家。”第三件事发生在爱因斯坦13岁那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位波兰籍犹太大学生,这位大学生引导求知欲旺盛的爱因斯坦注意阅读《自然科学通俗读本》。爱因斯坦回忆说:“我屏息入神地阅读了这本具有丰富多彩的材料和生动活泼的叙述风格的书。”通过这三件事,爱因斯坦的求知欲被激活了,这是何等高明的教育手段啊!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从小就对呆板单调的学校教育极为反感,他不仅极不用功,而且在中学时多门功课不及格,他后来是靠自学上了大学。当他成名后,他的一位大学老师认为这位“经常不去听课的学生”能发表相对论,简直是不可思议。可是,这一切,却得到了爱因斯坦父母强有力的保护和支持。他们不在乎考试的分数和老师的评语,鼓励儿子走自己有兴趣的道路,这使爱因斯坦对父母终生感激。
以色列的第一任女总理梅厄夫人,从小就对政治活动感兴趣。小学毕业后,她为了逃脱父母的婚约,离家出走,到丹佛市姐姐家借住。而她姐姐家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大本营,常常有许多犹太复国主义者讨论至深夜,这深深吸引了小小年纪的果尔达·梅厄,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她成为一名优秀的女政治家。梅厄最早的政治活动恐怕要追溯到小学四年级的一次募捐。他们上学的学费是免交的,但要付一笔为数不小的教科书书费,班里的许多孩子付不起,果尔达决定募捐到一笔基金。她同小伙伴丽贾纳召集了一群小姑娘画广告,宣布美国青年姊妹协会——果尔达杜撰的组织——将召开公众集会讨论教科书问题。果尔达自任协会主席,租了一个大厅,并向全区发出请柬。大会在一个星期六晚上举行,来了几十人,果尔达发表了即席演讲,终于募捐到一笔可观的钱。当地的报纸为此发了文章,还配了一幅果尔达的照片:几十名小女孩把她们的玩耍时间和几个零花钱捐献给慈善事业,这慈善事业还是她们自己发起组织的——值得提出的是,这个慈善事业本身是对小孩上公立学校时可能没有足够的教科书这件事的批评,想想这意味着什么呢?另外还有一次,小果尔达特别想去教堂演讲,因为每当犹太新年、赎罪日等犹太节日时,那里的人特别多。但习俗不允许女人在教堂里向集会人群讲话。一怒之下,果尔达和小伙伴找了一个大肥皂箱子,准备站在箱子上,在教堂门口发表讲演。事情被父亲知道,严厉地对果尔达说:“我的女儿跑到大街上,站在肥皂箱子上,这丢人,是耻辱的。”并警告说:“如果你非要去,我就跟着去,当众揪你的辫子,把你拖回家去。”果尔达还真的有点怕,因为父亲总是说到做到。但她还是去了,不过告诉了一大帮好朋友,一定要保护她。结果演讲一帆风顺,等她晚上回到家里,父亲早已睡了。据母亲说,父亲也去了演讲现场,只是当场被她精彩的演说吸引住了,忘了事先的威胁计划。回家后还不解地问她母亲:“她这是从哪里学到的呢?”
正是神圣的民族责任感和狂热的政治热情,使梅厄和姐姐放弃了在美国舒适的生活,返回了故士巴勒斯坦,并成为以色列出色的女外长和优秀的女总理。也正是她从小对募捐和演讲的天赋,使她在后来的中东战争中临危受命,一举在美国募捐了5000万美元,比原计划超出了一倍。正如“以色列之父”本古里安所言:“有一天要写历史,将写上一位犹太妇女,她弄到了使这个国家能生存的钱。”
犹太大画家毕加索的成功就更有趣了。1884年12月,年仅3岁的毕加索对一件事情非常好奇,那就是,母亲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他好奇地问母亲:
“妈妈,里面装了些什么?”
“一个弟弟或一个妹妹。”
母亲摸着肚子,骄傲地回答。
“谁把他们装进去的?”毕加索继续追问。
“父亲,你的父亲。”妈妈再一次回答。
“怎么装进去的?”毕加索问。
几个大人发出尖利的笑声,两个姨妈捂着脸跑开了。
母亲拍拍儿子的头说:“孩子,长大后你就会知道的。”
但是,毕加索非要马上就知道。母亲越不肯说,他就越想知道。虽然他没有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但这个神秘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他,让他终身对女人有浓厚的兴趣。此后,他父亲的朋友大画家安东尼奥抵达马拉加市,连国王都出动了,为画家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作为市立博物馆馆长的父亲自然出席了欢迎仪式,并带上了小毕加索。从此,画家的神圣地位在这个小孩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开始喜爱绘画。父亲也决心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然后对妻子发出了一个重要指令:“给他笔和纸,让他画。”4岁时,小毕加索还迷上了剪纸,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用一双灵巧的小手,剪出了各种各样的花卉和小动物。当然,他父亲画画时,身旁也多了名小崇拜者。可惜的是,当他被送进学校后,人们发现这个能灵巧地画毛驴和狗的“小神童”却是一名白痴,并非常厌学,逃学和旷课是家常便饭。此外,捣蛋也成了他的习惯,除了美术课以外,任何课上他都画个不停,只要有空白,课本也好,练习簿也好,他都画满各种各样的人和动物,甚至在课间给黑板上画了两只正在交配的毛驴,还写了一首关于毛驴交配的“淫诗”,老师和同学们对此非常震惊,这个10岁男孩的脑子里究竟装了些什么?
于是,这一次他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被单独关进了专门惩罚“坏学生”的禁闭室,希望他能够认真自我反省,懂得捣蛋的可耻。有趣的是,他竟在这间空无一人的禁闭室里作起画来,画了一张又一张,简直到了“忘我”的境界,等后来老师来放他出去时,他竟有一点恋恋不舍。从此,他常常故意惹是生非,热切盼望再度被关进去。“这真是一个白痴!”老师和同学们都这样嘲笑他。
在毕加索的心目中,世界上最难受的事就是在枯燥无味的学校上课。他开始慢慢学会了装病。一旦父亲发现他很早就回来了,总是皱着眉头问道:“病了吗?哪里不舒服?”
“从头到脚,”小毕加索说,“全不舒服。”
“那好,咱们到学校去,到了学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正是因为不想去学校,才病了。”
父亲大笑起来,不由分说地把他送去学校。但是,毕加索最讨厌的就是老师那套烦人的东西。他的眼睛老盯着那只挂钟,盼望那该死的指针能走得快一点。
“先生,我得上厕所。”毕加索要请一会儿假。
“不是刚上课吗?”被打断了的老师非常恼怒,“去吧去吧。”
毕加索很快溜出教室,东逛一会儿西逛一会儿,实在无处可去了,才回到教室,但是要不了多久,他又坐不住了。
“先生,我能为您画像吗?”他脱口而出。
“什么?你给我画像!”老师简直气坏了,瞪着他说道,“去吧,去吧,上厕所去吧!”
知子莫过于父,毕加索的父亲最终理解了儿子的心思。“既然他不喜欢文法数学和不相干的课程,那就让他去千自己喜欢的事吧。”不久,他被送到当地最有名的美术学校,并亲自担任儿子的老师,对他进行严格的训练。对于美术,毕加索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力,他可以一连几小时不放下炭笔,这与以前的行为判若两人。
1893年秋天,12岁的毕加索为一家周刊画了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场风暴掠过故乡,街道上的行人步履踉跄,人们在大风中试图保持身体的平衡。女人的裙子被大风掀了起来,非常引人注目……